彭紅宇
(玉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玉門 735211)
中西醫結合治療心絞痛的臨床分析
彭紅宇
(玉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玉門 735211)
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心絞痛的臨床效果。方法 對30例心絞痛病例資料進行總結性分析。結果 實驗組患者采用口服中西藥及靜脈用藥相結合的方法聯合治療。結論 初發患者的治療關鍵在于預防,反復發作患者的治療關鍵在于使病情維持在較輕狀態。
中西醫結合;心絞痛;靜脈用藥;臨床分析
1.1 臨床資料
60例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45~70歲,平均57.5歲,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休息,口服硝酸酯制劑、β受體阻滯劑、腸溶阿司匹林等藥物治療。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1)血塞通凍干粉400 mg,溶于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緩慢靜滴,每日一次,14天為一療程;(2)人參10 g,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0 g,蒲黃10 g,郁金10 g,白芍10 g,石斛10 g,陳皮10 g,丹參10 g,白附子6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一劑,250 ml,每日兩次,療程14天。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用藥后心絞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3)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無明顯減少。
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1)顯效:靜息心電圖ST段恢復等電位線,T波由倒置變為直立;(2)有效:靜息心電圖缺血表現較治療前改善,ST段較治療前上移,但未恢復;(3)無效:無ST段改變或ST段下移≥0.1 mV。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3.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心絞痛產生疼痛的直接因素是在缺血缺氧情況下,心肌內積聚過多代謝產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質或類似激肽的多肽類物質,刺激心臟內植物神經的傳入纖維末梢,經1~5胸交感神經節和相應脊髓段傳至大腦,產生疼痛感覺。所以,對癥治療尤為重要。
4.1 休息
發作時立刻休息,一般停止活動后癥狀即可消失。
4.2 藥物治療
癥狀嚴重時,可使用作用較快的硝酸酯制劑。這類藥物除擴張冠狀動脈,降低其阻力,增加血流量外,還通過對周圍血管的擴張作用,減少靜脈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內壓、心排血量和血壓,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減少心肌耗氧量,從而緩解心絞痛。
4.3 緩解期的治療
盡量避免各種誘因,調節飲食,特別是一次進食不應過飽,禁止煙酒。調整日常生活與工作量,減輕精神負擔,保持適當的體力活動。可單獨選用、交替應用或聯合應用下列作用持久的藥物:(1)硝酸酯制劑。(2)β受體阻滯劑。該藥物具有阻斷擬交感胺類對心率和心肌收縮受體的刺激作用,減慢心率,降低血壓,降低心肌收縮力與耗氧量,從而減少心絞痛發作。(3)鈣通道阻滯劑。本類藥物抑制鈣離子進入細胞內,也抑制心肌細胞興奮—收縮耦聯中鈣離子的利用。因而抑制心肌收縮,減少心肌氧耗,擴張冠狀動脈,解除冠狀動脈痙攣,改善心內膜下心肌的血供,擴張周圍血管,降低動脈壓,減輕心臟負荷,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微循環。
4.4 根據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采用治標和治本兩法
治標,主要在疼痛期,以“通”為主,有活血、化瘀、理氣、通陽、化痰的效果;治本,一般在緩解期,以調整陰陽、臟腑、氣血為主,有補陽、滋陰、補氣血、調理臟腑之效。其中以“活血化瘀”法(常用丹參、紅花、川芎、蒲黃、郁金等)和“芳香溫通”法(常用蘇合香丸、蘇冰滴丸、寬胸丸、保心丸、麝香保心丸等)最為常用。(1)血塞通注射液主要成分為:人參皂苷Rb1、人參皂苷Rg1、人參皂苷Re、人參皂苷Rd、三七皂R1。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脈活絡。(2)中藥方劑由人參、桃仁、紅花、川芎、蒲黃、郁金、白芍、石斛、陳皮、丹參、白附子、炙甘草組成,具有補氣生血(新血不來、淤血不去),補益中氣,活血理氣,通陽宣痹活絡,散瘀通絡,逐瘀散結的功效。人參等補氣藥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和修復能力,從而達到祛除病邪,恢復健康的目的。桃仁、紅花、丹參等藥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能降低氧自由基含量,提高SOD及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以清除氧自由基,保護內皮細胞的完整性,減輕血管內皮損傷,達到改善內皮細胞功能的目的。
R541.4
B
1671-1246(2015)13-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