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慧英,殷秀萍,汪菊玲,胡金萍,曹德梅,楊秀蓮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涼州五院,甘肅 武威 733000)
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的病因探討
黨慧英,殷秀萍,汪菊玲,胡金萍,曹德梅,楊秀蓮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涼州五院,甘肅 武威 733000)
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的發(fā)病機理、孕期及圍生期處理方法。方法 選擇2007—2014年入住我院的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孕產(chǎn)婦,對其臨床處理方法和發(fā)病原因進行分析。結果 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的原因較多,主要有:妊娠期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GT)、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以及妊娠期高血壓病等。結論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是由多種內科合并癥及妊娠并發(fā)癥引起的,處理不當將危及母兒生命,在臨床處理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病因與病情輕重進行恰當處理。
妊娠;血小板減少;病因
血小板減少是妊娠常見的合并癥,由多種內外科合并癥和妊娠并發(fā)癥引起,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其預后及母兒死亡率差別很大[1]。有國外文獻報道,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總發(fā)生率約7.6%[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妊娠相關性血小板減少[3],其次為妊娠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妊娠期高血壓病、巨幼紅細胞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白血病等。為探討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的病因、孕期及圍生期處理方法,降低發(fā)病率與母兒死亡率,筆者對我院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病例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入住我院的8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孕產(chǎn)婦。其中經(jīng)產(chǎn)婦14例,初產(chǎn)婦72例,29例有皮下瘀點瘀斑、鼻出血和牙齦出血等出血傾向。平均年齡(25±4)歲,分娩時平均孕(37±2)周。
1.2 診斷標準
任何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的孕婦都可以診斷為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計數(shù)快速下降、血小板計數(shù)為(100~150)×109/L的孕婦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妊娠期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GT)診斷標準是:妊娠前無血小板減少病史,妊娠期血小板輕度減少,血象除血小板減少外無其他異常,一般于妊娠晚期發(fā)生,妊娠前及分娩后血小板計數(shù)均正常,無孕母出血或新生兒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抗血小板抗體陰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診斷標準:孕前血液科明確診斷,孕期首次發(fā)現(xiàn)血小板減少,隨孕周增加而進行性降低,骨髓穿刺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礙,排除其他血液疾病及血小板減少癥。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診斷標準: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腎功能異常和發(fā)熱經(jīng)典“五聯(lián)征”,血小板減少、溶血性貧血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三聯(lián)征”,排除子癇前期及其他血液疾病。子癇前期、HELLP綜合征診斷參照樂杰主編的第五版《婦產(chǎn)科學》[4]。
86例孕產(chǎn)婦中,GT 31例(36%),ITP 21例(24%),TTP 1例(1%),子癇前期33例(38%),其中HELLP綜合征20例。
2.1 實驗室檢查
2.1.1 血小板計數(shù) 根據(jù)臨產(chǎn)前血小板計數(shù)值將孕產(chǎn)婦分為(50~100)×109/L、(10~49)×109/L和<10×109/L 3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86例孕產(chǎn)婦血小板計數(shù)分組情況(n)
2.1.2 凝血功能 86例中2例凝血功能異常,PT、APTT延長,血小板計數(shù)<10×109/L。
2.1.3 抗血小板抗體 41例行抗血小板抗體檢查的孕產(chǎn)婦中,陽性15例,結合骨髓穿刺結果符合ITP診斷標準;陰性26例,結合其臨床表現(xiàn)診斷為子癇前期10例,GT 16例。
2.2 治療方案
2.2.1 激素治療 當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或者有出血傾向時,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分娩前用激素治療,分娩后口服相應劑量的強的松。(50~100)×109/L組中5例有出血傾向,分娩前每天口服20~60 mg強的松;(10~49)×109/L組中,20例分娩前每天口服20~60 mg強的松,10例分娩前連續(xù)3天靜脈滴注10 mg地塞米松,6例連續(xù)3~5天靜脈滴注40 mg甲基強的松龍;<10×109/L組均每天口服20~60 mg強的松,分娩前連續(xù)1~3天靜脈滴注40 mg甲基強的松龍。分娩前應用激素治療者,分娩后均予以口服相應劑量的強的松繼續(xù)治療。
2.2.2 免疫球蛋白治療(50~100)×109/L組無需應用丙種球蛋白;(10~49)×109/L組中有4例連續(xù)1~3天以400 mg/kg·d的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10×109/L組均連續(xù)2~4天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
2.2.3 輸注血小板(50~100)×109/L組中2例因貧血于手術前輸注200~400 ml新鮮血液,術前0.5~1 h輸注血小板16 U,2例分娩后3~6 h輸注血小板;(10~49)×109/L組中,分娩前輸血6例,分娩后輸血3例,分娩前24 h內輸注血小板6例,分娩后輸注血小板1例;<10×109/L組均于分娩前6~8 h內輸注血小板。
2.3 分娩方式選擇
86例中,剖宮產(chǎn)65例,會陰側切12例,中低位產(chǎn)鉗助產(chǎn)2例,自然分娩7例,無孕產(chǎn)婦死亡。
2.4 新生兒狀況
86例新生兒中,41例檢測臍血血小板正常,無皮膚黏膜出血點;輕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例,死亡3例(均系孕母子癇前期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
3.1 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的病因
所有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的孕產(chǎn)婦均需經(jīng)臨床和實驗室篩查先兆子癇、血液系統(tǒng)或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引起孕產(chǎn)婦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很多,如GT、TTP、ITP、妊娠期高血壓病、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葉酸缺乏、先天性血小板異常等。
(1)GT多發(fā)生在妊娠中晚期,孕前無血小板減少,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程度輕,一般無出血傾向,血小板抗體、抗核抗體均呈陰性,不增加孕產(chǎn)婦及胎兒出血風險,產(chǎn)后恢復快,一般不做特殊處理。血小板減少機制不明確,可能是由于血液稀釋、免疫或非免疫機制加速血小板破壞所致。
(2)ITP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免疫機制引起的血小板破壞增加所致,常有出血傾向,如皮膚瘀點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血尿及黑便等。確診主要靠實驗室檢查,如反復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相關抗體(PAIgG、抗GP抗體)測定、骨髓象檢查等。妊娠可加重ITP病情,對母嬰構成威脅,根據(jù)患者經(jīng)濟情況可僅用潑尼松治療或聯(lián)合丙種球蛋白治療。對于上述治療無效者,若血小板計數(shù)<10×109/L或有出血傾向時,應間斷輸注血小板。關于輸注血小板懸液,一般不主張長期、多次輸注,因為血小板輸注會刺激機體產(chǎn)生血小板抗體,加快血小板破壞,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其臨床特征也不同,除血常規(guī)檢查外,還可行血小板相關抗體測定,必要時可行骨髓穿刺。
(3)TTP病因不明。多數(shù)患者無明確病因,稱為原發(fā)性;少數(shù)患者有遺傳、感染、過敏、腫瘤、免疫功能紊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原因,稱為繼發(fā)性。目前認為小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或功能障礙是發(fā)病前提。
(4)子癇前期血小板減少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內皮細胞受損,前列環(huán)素合成酶相對減少,而血栓素合成酶相對增加,導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從而加快了血小板清除及破壞。
3.2 分娩方式及新生兒處理
根據(jù)目前國內多數(shù)文獻及我院臨床經(jīng)驗,ITP并不是剖宮產(chǎn)的絕對指征,但血小板減少的孕婦常會因合并其他產(chǎn)科情況而不能順產(chǎn)。應根據(jù)血小板計數(shù)情況來決定分娩方式,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的孕婦可考慮陰道分娩,注意防止產(chǎn)程延長及急產(chǎn),盡量減少手術助產(chǎn)和軟產(chǎn)道損傷,徹底止血。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的孕婦行剖宮產(chǎn)相對安全,可以預防陰道分娩造成的新生兒顱內出血。臨產(chǎn)后密切觀察產(chǎn)程進展,盡量避免陰道手術助產(chǎn),使用抗生素預防產(chǎn)褥期感染。新生兒娩出后立即留取臍血檢測血小板,2~3天復查一次,同時密切觀察新生兒是否存在出血傾向,以便及時處理,可以進行母乳喂養(yǎng)。
[1]Mc Crae K R.Thrombocytopenia in pregnancy[J].Blood Rev,2003,17(1):7-14.
[2]Schwartz K A.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an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pregnancy[J].Hemat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0,14(5):1101-1109.
[3]Parnas M,Sheiner E.Moderate to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6,10(3):164-167.
[4]樂杰.婦產(chǎn)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R714.25
B
1671-1246(2015)13-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