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思勤
關于“十三五”時期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兩點看法
包思勤
關于“十三五”時期內蒙古經濟增長,我認為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增長速度,二是增長方式。
第一個方面是增長速度。為什么要考慮增長速度?因為內蒙古是欠發達地區,不能因為國家降低增長速度,我們就跟著降低。事實上,這幾年,內蒙古的增長速度下滑非常嚴重,下滑的速度遠遠快于全國水平,有點大起大落的特征。2010年以前,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還在15%以上,四五年時間,增速就從全國第1名降到目前的全國第22名,這樣的局勢是非常嚴峻的。國家提出兩個“中高”,即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到中高速,結構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從速度方面考量,全國這樣的安排,是一種戰略,是符合經濟規律的。因為從全國看,經濟再保持過去那樣的高位是沒有可能性了,從周期看,也是不可能了。所以,國家把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的兩位數調低到現在的百分之七八,甚至下一步還要更低,預計“十三五”期間,國家的速度應該在6%-7%之間。但我認為在“十三五”期間內蒙古的增長速度應該比全國高出1-2個百分點。我們還應注意到,內蒙古的經濟總量還較小,是廣東的1/4。雖然現在排在全國第15位,但是內蒙古的追兵也很多,如果還是以這樣的速度繼續下滑,很可能被其他省區超過,而且可能還要回到原來的第三方陣里面。從總量來說,現在內蒙古是第二方陣的,處于全國中列,這個成績是來之不易的,是需要努力保持的,這就需要一定的速度。當然,也不是說提出不切實際的高速度,但要想擺脫欠發達地區的面貌,一定要有高于全國的增長速度。我感覺,現在的增速,如一季度的7%,僅和全國持平,是不正常的。這樣的增速對于內蒙古這樣的落后地區,是不應該的,我們甚至可以保持兩位數,這樣才能往前趕。所以,從增長速度方面講,“十三五”期間,內蒙古應該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樣,我們提出的“走進前列”等宏偉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第二個方面是增長方式。也就是結構升級問題,實際上就是打造內蒙古經濟的升級版。“十三五”期間,內蒙古的增長方式能不能轉變,升級版能不能打造,關鍵取決于結構能不能調整。事實上,從“九五”時期開始就提出轉方式,“十五”、“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期間,我區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主線都是“轉方式、調結構”,但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很好地解決。現在的結構,完全不利于科學發展,我們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很重,應該說任重而道遠。我們的增長模式,應該從目前的“三高一低”,轉變為“三低一高”。什么是“三高一低”呢?就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這樣的增長模式是不健康的,人“三高”了不健康,經濟也是。所以,“十三五”期間,我們“調結構轉方式”應該把“三高”降下來。
從“高投入”來說,內蒙古的增長方式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所謂的“三駕馬車”里,我們基本就靠投資,是一種畸形的增長模式,特別是近兩三年,內蒙古的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上升到80%以上,長期保持在70%以上,消費只占30%左右,出口這架馬車的作用是“負拉動”,是拖后腿的。而且,現在投資的規模非常大,一萬多億,接近內蒙古經濟總量。完全靠投資,錢從哪兒找?每年一萬多億,下一步可能上升到兩萬多億,這些錢從哪兒來?內蒙古目前招商引資的吸引力不是很強,不像前幾年煤炭黃金時代時,憑借煤炭資源,可以招來很多資金。現在內蒙古的環境和其他省相比,沒有太多的優勢。所以,“十三五”期間必須把消費和出口兩架馬車的作用發揮出來。從理論上講,這點比較容易,實際是比較難的。但我們一定要向這個方向轉變,這是經濟規律。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如歐美、日本等國,經濟主要是靠消費來拉動的。美國80%左右都是靠老百姓的消費。所以,美國的經濟增長和老百姓的利益是緊密相關的,經濟好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而內蒙古的經濟增長和老百姓的生活沒有多大關系,我們的GDP完全是鋼筋水泥堆出來的,而不是真金白銀裝在老百姓兜里。有人做過統計、評價,內蒙古的人均GDP含金量是全國倒數第一。我區老百姓的收入,到目前為止,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雖然我們的人均GDP已經上升到全國第6,前年是第5,但是,這樣一種增長模式所導致的GDP含金量太低,這就是“低效率”。所以必須要改變,讓經濟發展和老百姓的腰包緊密聯系起來。經濟發展好了,老百姓的收入就能提高,這才是一種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模式。
從“高消耗”來看,各種資源,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都是高消耗。特別是水資源,是內蒙古的短板。我區現在發展的主導產業都是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比如農業,是最大的耗水產業,但它的產出效益卻非常低。我區向南方調出糧食,實際是調出水資源,不是南水北調,是北水南調。對內蒙古這樣的貧水省份來說,這種模式應該扭轉。我區的糧食產量是550億斤,還有100億斤的增產計劃,但是內蒙古很多地方是不適合種糧食的。內蒙古的糧食產量雖然總量大,但是畝產低,是“低產出”、“低效益”。而我區的糧食是怎么種出來的?主要是靠地下水,除了黃灌區之外,通遼、赤峰、興安盟等糧食主產區每天都在抽地下水。而內蒙古的地下水,包括地表水,在全國來說都是很少,和世界平均水平比,差距就更遠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區安排的產業包括“十三五”期間儲備的項目,都是高耗水的,比如煤化工,是典型的高耗水產業。事實上,內蒙古的一些主導產業,是建立在破壞資源或掠奪性開發各種資源基礎之上的。不計后果,不考慮子孫后代,野蠻開發,野蠻增長模式。所以,“十三五”期間,一定要扭轉這種局面,不能再發展高消耗的產業了。
從“高污染”看,更加明顯。我區的一些主導產業,如煤炭、電力、煤化工,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所以,解決高污染問題,是我區必須要做的。要轉方式,要低碳發展。
那么,從產業上怎么選擇?
從三次產業來講,內蒙古一定要下大力氣發展第三產業。雖然第三產業已推了十年,但到目前為止,仍然不盡如人意。我區第三產業的比重太低,還不到40%。所以,要著重考慮怎樣把“三高一低”模式改成“三低一高”模式,特別要重點發展、推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中,內蒙古有一些產業是有基礎、有條件的。比如大旅游業、大健康產業、大金融產業等。我區的第三產業一定要轉型升級,不能再在傳統第三產業徘徊了,這是沒有出路的。過去十年的發展證明,傳統的發展模式是沒有出路的,第三產業要尋求新的模式,建立新的產業鏈。
第二產業占50%以上,比重非常高。一定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方面很有潛力。像包頭的稀土產業,也是喊了多年,推了多年,推不動,那是真正的高新技術產業。“十一五”時,包頭市就提出來要發展四條產業鏈,即稀土的四個百億產業鏈,實際上最終是沒有形成的。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內蒙古還是“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煤炭60%以上挖出來就賣了,稀土也曾賣出白菜價,流失了很多資源。下一步,內蒙古這些優勢特色產業要逐步轉變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業,這是發展的方向。國家提出新的工業發展戰略、“互聯網+”這樣的新型產業模式等都是我們應該重視和發展的。
第一產業,比重還應該下降,現在是9.1%,在“十三五”期間應該再降低2-3個百分點。農業比重要下降,但產值和效益要提高。國家提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概念,也就是發展所謂的六次產業,農業不能完全停留在過去農業就是農業,牧業就是牧業的傳統模式,要發展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現代畜牧業。從研發開始,一直到餐桌。這是我區“十三五”期間應重點推動的第一產業的一種模式。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