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適應新常態 引領新常態推進“十三五”時期農牧業轉型升級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農牧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大力推進農牧業轉型升級。
(一)農牧業轉型升級面臨難得歷史機遇
一是國家支持“三農三牧”力度增強。中央始終高度重視“三農三牧”問題,已連續出臺12個1號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牧政策措施,對農牧業的投入不斷提高,并始終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農牧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農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總產已進入全國十強,糧食生產連續11年大豐收;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位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牧業年度全區牲畜總頭數連續10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我區農牧業已具備了年產2500萬噸糧食、250萬噸肉類、700萬噸牛奶、10萬噸絨毛和1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每年可調出糧食1250萬噸、牛奶500萬噸、肉類150萬噸以上,為農牧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時機。
三是農牧業發展的市場空間不斷擴大。當前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內需市場不斷擴展,特色優勢農畜產品市場日益擴大,需求呈現多元化特點。我區牛奶、羊肉、綿羊毛、山羊絨、向日葵籽等農畜產品產量均保持全國第1位,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綠色農畜產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為農牧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市場動力。
四是農牧業發展的外部空間更加廣闊。當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發揮農畜產品的比較優勢和擴大農牧業生產、改善農牧業生產結構將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區作為國家向北開放的橋頭堡,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交流日益加深。特別是隨著中俄蒙政府支持地方間經貿合作領域的不斷擴大,部分特色農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有利于我區拓寬發展空間,促進農牧業在內的各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為農牧業轉型升級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發展環境。
五是我區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全區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明顯加快,對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更加強勁,為農牧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物質條件。
(二)農牧業轉型升級是建設現代農牧業的現實選擇
當前農牧業發展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主要表現為:
一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牧業生產將面臨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和耕地退化的威脅。干旱缺水是農牧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我區干旱及半干旱地區面積約占全區總面積的3/5以上,耕地畝均水量不到全國畝均水量的1/4。同時,農牧業資源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已成為制約農牧業健康發展的瓶頸約束。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牧業農村牧區轉移排放;此外,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牧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加劇了土壤和水體污染風險。
二是制約生產規模化因素突出。小規模的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同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農牧業現代化的矛盾日益加劇。我區近80%的耕地和90%以上的草牧場仍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這種生產模式吸收運用新技術、新農藝、新設備的能力差,不適應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的要求。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偏少,在全國排名僅12位,成員占家庭承包經營總戶數不到20%。
三是農牧業發展基礎仍較薄弱。農牧業基礎薄弱,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只有5萬多公頃,已建有效灌溉面積不足300萬公頃,只有耕地面積的41%;農牧業生產比較分散,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格局還未完全形成;生產經營方式還比較粗放,農牧業產業化、組織化、信息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是大宗農畜產品價格普遍高于關稅配額內的進口價格,國際農畜產品價格對國內價格顯現出“封頂效應”。農牧業生產成本全面持續快速上漲,特別是生產性的服務費用上漲給農牧業生產帶來新的挑戰,給農牧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影響其在國內外市場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
五是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難度大。我區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質量檢驗、標識管理等各個環節,尚未建立起一套嚴格完整的標準和市場準入監管體系,從田頭到餐桌的可追溯制度才剛剛起步。農牧業執法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人才缺乏,尚沒有形成完整的監管模式和嚴格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六是推進農村牧區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不能低估。在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制度方面,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和草原確權進展不一;在土地流轉方面,一些地方存在土地流轉不規范,片面追求土地流轉規模和速度,強制下命令、定指標的問題;特別是農村牧區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制約了土地流轉。
另外,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增多,自然災害頻發,農作物病蟲害突發和暴發的頻率增加,動物疫病防控壓力大、風險高,農牧業生產的自然風險進一步加大。
全面貫徹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關于“三農三牧”工作的重要部署,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主體功能區等發展戰略機遇,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推動農牧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依靠資源物資投入為主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切實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促進農牧業農村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一)持之以恒地抓好糧食生產
在穩定農作物總播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的前提下,確保總產達到3000萬噸以上,調出糧食穩定在1250萬噸以上。大力實施節水增糧工程、千億斤糧食增產工程、土地整理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等,提高耕地質量,增強糧食生產基礎保障能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生產區域布局,突出抓好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公關活動,五大作物五項核心技術推廣活動,統籌抓好深耕深松、秸稈還田、有機質提升、統防統治、全程機械作業等技術推廣工作,使適用技術綜合到位率達到50%以上,確保良田、良種、良法配套,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糧食單產逐年提高。重點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供種能力,使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
(二)積極打造現代畜牧業
充分發揮農牧結合的雙重優勢,做優做強草原畜牧業,做大做強農區畜牧業。全力抓好畜牧業“雙百千萬高產創建工程”,確保奶牛、肉牛良種凍精補貼全覆蓋,種公羊良種補貼牧民全覆蓋,并將部分地區絨山羊也納入補貼范圍。大力推進“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促進牧草產業發展,為舍飼圈養提供飼料保障。大力扶持44個奶牛、56個肉羊、35個肉牛主產旗縣,建設生態家庭牧場或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加快全區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
(三)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
繼續推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制度。落實好草原補獎機制,積極探索禁牧草原恢復后科學合理適度利用機制,出臺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實施意見。做好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已墾草原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的組織實施工作。以牧草良種補貼政策為引導,大力發展人工草地建設,適度發展糧草輪作。要注重農牧業資源環境保護,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農牧業,為全區農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環境保障。
(四)扎實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
實現農牧業產業聚集和升級,帶動農村牧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種養殖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組織、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牧業經營組織,推動農牧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牧戶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動休閑農牧業發展,拓展農牧業多種功能。開展我區綠色農畜產品品牌培育工程,積極培育和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企業在全國主要大城市聯合建立內蒙古綠色產品展示展銷平臺。
(五)提高現代農牧業科技支撐能力
農牧業產業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實現必須依靠農牧業科技進步。要加強農科院所研發能力建設,加快農牧業科技創新,重點開展主推品種選育、轉基因技術、農機與農藝、防災減災、循環農牧業以及檢測監測等技術研發。要充分發揮技術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通過科技人員下鄉、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示范等多種方式,做好農牧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工作。要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先行先試作用,把示范區作為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突破口”,作為農牧業調結構轉方式的“排頭兵”,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驗田”,著力創新體制機制,破解農牧業發展難題。依托互聯網+農牧業,完善農畜產品市信息體系建設,推進農牧業信息進村入戶,加快發展農畜產品現代物流產業,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銷售風險,確保農牧戶豐產增收。要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農畜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確保農畜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切實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強疫病邊境防控,強化疫情報告和預警預報以及應急管理;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規范指導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建立嚴格的動物疫病防控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和考核獎懲制度。
(六)加大農村牧區改革創新力度
在新常態下農牧業發展的關鍵點就是農村牧區的改革。農村牧區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讓農牧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增加農牧民財產性收入,維護發展好農牧民利益。要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7年基本完成確權任務;全面完成草原確權承包和基本草原劃定工作。鼓勵承包農牧民依法流轉承包土地、草牧場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統籌資金整合試點工作,擴大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融資渠道,建立財政、銀行、保險三方聯動機制,切實推進農村牧區金融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國有農牧場改革,積極探索墾區農場企業化、墾區集團化、股權多元化改革的路徑。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