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詠梅
“十三五”內蒙古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研究
司詠梅
能源產業是我區的支柱產業,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尤其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我區能源產業發展深陷困境,導致全區經濟增長速度逐年下滑,下行壓力增大。“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多變,能源領域仍將處于大調整和大變革時期,我區能源產業發展面臨的發展環境不容樂觀,需要我們深入研究能源形勢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加快推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全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一)市場需求:能源需求增速呈下降趨勢,煤炭等基礎能源未來市場空間增幅有限
一是全球能源資源地緣政治博弈錯綜復雜,能源供求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能源供給逐步西移。隨著頁巖油氣的成功開發,美國能源獨立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更趨復雜和多變,在2020年前后,美洲將成為新的石油生產中心,世界石油供應將形成傳統產油地區、美洲甚至北極等多極發展的新格局。同時,需求重心加速東移。隨著南亞、東盟、中東等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成為全球能源消費與貿易新的增長點,北美、歐洲等國家傳統能源消費將漸呈下降趨勢。
二是我國煤炭、電力自給保持較高水平,能源需求總量增速將逐步下降。我國能源自給率總體保持在較高水平,在煤炭產能過剩、進口持續增加的情況下,煤炭將長期供大于求;電力供給持續增加,供給結構明顯改善,火電在電源構成中比重呈下降趨勢;隨著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的加大,國內油氣供應能力會有所提高,但受資源賦存條件所限,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快速上升。
能源需求增速總體呈下降趨勢。煤炭消費需求進入平臺期或不增長期,煤炭作為基礎能源的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但未來新增能源需求中煤炭所占份額將不斷下降。電力需求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20年以后,增速逐步放緩,到2030年,電力需求增速可能出現拐點,增速下降。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的提高,石油需求增速將有所下降,天然氣需求有爆發性增長趨勢。
(二)約束條件:多條“紅線”先后設定,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面臨日趨嚴格的生態環境、水資源約束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國家不斷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力度,先后設定了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等多條紅線,并將能源發展放在生態建設的框架內,把生態環境、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能源發展的重要限制條件,能源經濟發展硬約束不斷強化。
一是日趨嚴格的生態環境約束。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我國煤礦每年新增采空區超過4萬公頃,70%的大型礦區是土地塌陷嚴重區,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加劇了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未來較長時期內,我國化石能源開發利用強度仍然較高,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不斷提高的矛盾更加尖銳,在生態保護紅線的限制下,能源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加強。
二是日益趨緊的水資源約束。為解決水資源問題,國家實行了較為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出了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和用水效率控制等三條水資源管理紅線。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于2015年4月發布實施,這是到目前為止最為嚴格的水資源保護條例。煤炭開采、火電、煤化工等都是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的行業,在國家水資源保護管理多條紅線的限制下,水資源承載能力對能源經濟發展的約束將不斷凸顯。
三是污染物排放約束。為了從根本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強度,國家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環境可承載范圍內。在2013年出臺并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基礎上,2015年頒布實施了新的環保法,能源開發利用與環境容量約束矛盾日益突出。
(三)政策環境:能源革命加速推進,我國能源發展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能源革命是引領我國能源發展的長期戰略,對未來我國能源中長期發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圍繞多方位推動能源革命,我國能源發展格局將迎來革命性戰略調整。
一是能源供應體系向多元化轉型。能源供應革命提出要建立多元供應體系,包含多方面的轉型。一是品種上的多元化,從以煤為主轉向以煤、油、氣、新能源、核、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過渡,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逐步從補充性能源向替代能源、能源主要構成部分轉變;二是來源多元化,包括國內國際兩種資源以及國際資源來源的多元化;三是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鼓勵民企、地方國有企業以及外資企業投資能源產業,推進央企由壟斷向混合所有制轉變。
二是能源技術創新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離不開技術革命的支撐,加快推進能源技術創新將成為能源戰略調整的重點。隨著能源技術創新步伐的加快,煤制油等石油替代、煤氣化整體聯合循環等新一代火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等技術研發將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一批新技術將逐步加入到示范行列,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推進。
三是能源體制面臨重大調整。體制革命是能源革命的關鍵,圍繞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能源體制面臨重大調整。一是推動能源市場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打破關鍵領域的壟斷。二是理順能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實現天然氣井口價格及銷售價格、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由市場形成,輸配電價和油氣管輸價格由政府定價。三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前置性審批,增強事中和事后監管,強化規劃引導,弱化項目審批。
目前,我區能源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既面臨著能源革命帶來的一系列發展機遇,也需要面對市場需求空間、環境容量、水資源承載能力等多方面的約束和挑戰。再創我區能源經濟新輝煌,必須順應形勢變化,加快調整發展戰略,推進能源產業科學轉型。
(一)轉變生產方式,推動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向清潔、高效轉型
今后較長一段時期,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仍然不會改變,清潔高效利用煤炭資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作為煤炭資源大區,必須加快煤炭產業向清潔、高效發展轉型。主要路徑:一是嚴控煤炭增量,不再新增非轉化煤炭產量,按照以需定產、上大壓小、轉產結合的原則,實現煤炭以質定用、分質開發、階梯利用。二是推動礦區生態文明建設,推行綠色開采、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方式,減少煤炭開發對礦區環境的擾動。三是科學有序發展煤化工,推動煤炭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轉變,在現有煤化工示范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改進相關技術,提高技術、裝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進一步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轉化效率。四是推動燃煤清潔發電,采用先進的節能節水環保發電技術,推廣華能伊敏模式,推進煤電一體化,實現發電用煤的清潔高效利用。
(二)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供給向多元化轉型
以國家能源供給革命、建立多元供應體系為契機,充分發揮我區風能、太陽能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一是構建完整的風電、光伏發展產業鏈。加快發展風電設備,提高風電設備自主生產能力。加快承接光伏產業轉移,重點發展多晶硅、單晶硅等光伏材料和太陽能組件,培育全產業鏈光伏產業集群。二是著力提高風電、太陽能發電就地消納能力。創新風電、太陽能發電利用方式,積極探索風電、光電等新能源在有色金屬冶煉生產、城鎮集中供熱、農業提水灌溉中的應用,促進風電、光電就地消納。三是積極推進技術創新,通過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集中送出與就地消納相結合等措施,科學安排調峰、調頻和儲能配套能力,切實解決棄風、棄光問題。
(三)創新發展理念,推進能源產業由依托國家政策向市場主導轉型
依托資源優勢,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我區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隨著市場格局的變化以及能源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區能源產業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發展理念,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弱化對國家政策的依賴。逐步推進能源項目開發權市場化改革,在統一規劃前提下,選擇具備建設條件、收益較好的項目,由自治區政府指定有關部門或委托有關企業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經評審后通過招投標方式拍賣能源項目開發權,企業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競爭獲取開發權。在試點基礎上逐步在全區全行業范圍推進。由此發揮政府在規劃、結構調整、社會公益等方面的調控作用,實現市場、企業的主體作用和能源的商品屬性。
(四)創建國家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區,推動我區能源經濟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型
目前,我國能源革命正在加快推進,我區應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將內蒙古創建為國家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區,以創建國家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區為抓手,提高我區能源經濟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能力。一是率先構建電力自營示范園區,根據國家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在中電投集團霍林河循環經濟微電網示范工程基礎上,規范工業園區微電網運行,擴大微電網工程示范范圍。二是建立能源價格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電力多邊交易、大用戶直供電范圍,帶動負荷增長和煤炭轉化增值,實現多方共贏。三是建立碳核查和交易試點。根據國家政策規定,在能源產業率先啟動碳資產核查工作,積極推進碳資產交易。四是推動技術示范試點,加快能源科研成果應用轉化。對于有一定技術成果但尚不成熟、不具備產業化條件的能源技術,抓緊組織實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探索技術定型、產業化應用的路徑。對于相對成熟、有需求、有市場的能源技術,建立完善專業孵化體系,盡快推動產業化和推廣應用。
(五)完善能源項目建設后評估制度,推進能源監管方式轉型
目前我區投資項目后評價制度不夠健全,對能源開發項目建設所引發的問題缺乏客觀、公允的評判。建議加快完善能源項目建設后評估制度,企業、社區、政府、專家學者共同搭建平臺,對能源開發利用項目投入運行后的實際效果,投資產生的技術、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和影響等進行綜合評價。責成自治區能源局等相關部門盡快出臺能源項目后評估制度和辦法,明確后評估的原則、范圍、內容、依據、方法和承擔機構等,完善項目后評估制度,推進后評估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加強評估成果的應用,政府有關部門要將能源項目后評價結果作為投資規劃和決策的重要依據,根據項目后評價結果,及時總結經驗,完善項目管理辦法,提高項目投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企業應根據后評價結果分析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強化社會責任,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