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俊楊玉柱
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對策建議
崔 俊1楊玉柱2
內蒙古糧食產量實現“十連豐”、畜牧業生產實現“九連穩”的新形勢下,內蒙古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進一步下大力氣推動農牧業產業化的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建設,帶動特色農牧業產業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從而促進農牧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將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但是,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制約著農牧業持續增長的難度,有待于我們認真思考。一是產業體系的基礎薄弱后勁不足,農牧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尚未改變。二是優勢產業布局局限,資源優勢利用不足。三是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滯后,品牌較少且知名程度較低,市場拓展有待大力加強。四是多數龍頭企業經營主體向高利潤、回報快的行業轉移,破壞了產業體系的格局。五是農畜產品銷售渠道不暢,銷售市場開發能力差。六是社會化服務體系缺乏,配套設施落后。
農牧業產業化是農牧民增收的直接導因和動力。抓住農牧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即抓住聯動的龍頭企業,促進產業升級,依托龍頭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農牧業生產、加工、銷售體系;通過農村勞動力及資源優勢的合理利用,實現城鄉之間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以建立全產業鏈系統為保障,以促進農牧業增收為根本,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帶動、項目扶持、科技支持的原則,以農牧民種、養殖為基礎,以企業建設為龍頭,專業合作化為紐帶,從而形成優勢農牧業產業集群,通過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形成長期優勢產業的有效發展態勢。
要轉變觀念,提升農牧民的素質,培養造就新一代新型農牧民,在家庭經營原有模式逐漸走向衰落的狀態下,積極推動農牧業的產業化與農地、草場的集約化。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育新型農民,同時吸引農村以外人才從事農業。
要通過“農牧區合作社+基地+龍頭企業”等多種形式,發展穩定的基礎產業鏈,提高農牧業產前、產后、甚至產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如集中、規范的種植養殖;通過基地形式,統一技術制度運用,統一產品規格與質量的要求,完成集中收購;通過龍頭企業統一加工、儲藏,采取代理或統一開發市場的營銷手段,既能保證產業化原材料的充足供應,又能實現批量銷售。還可以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將加工銷售環節的部分收益讓利于農牧戶。
要突出龍頭企業的帶動,通過基地建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將各種扶持政策捆綁使用,實現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共贏”。不僅要加大乳業、糧油業、羊絨業等主導產業的擴張規模,同時還應該壯大牛羊肉的產業鏈搭建。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在農牧業投入上,實行“三個持續加大”,即持續加大財政用于農牧業的支出、持續加大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對農牧業農村牧區的投入、持續加大農牧業科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長效機制。因此,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堅持規模發展原則、企業與基地匹配原則、產業集群原則和品牌戰略原則,全力打造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這也完全符合國家宏觀調控策略。
圍繞乳業、肉業生產,繼續加大養殖基地建設(包括羊乳產業的基地建設),在現有規模養殖基礎上,繼續擴大標準化、規模化養殖,進一步使養殖業向科學化、規范化、集約化、現代化經營模式轉變;圍繞水果、蔬菜種植,可以打造葡萄產業區、蔬菜生產加工區;圍繞糧油加工,可以打造小麥、馬鈴薯、莜麥、葵花等生產加工區;圍繞地域特色,打造特色種養生產加工基地等,從而形成產業加工集群。
科技創新是農牧業資源增值的關鍵保障。提高農畜產品的品質,不僅要在種養植技術方面、品種方面、食品加工機器設備引進或創新方面下功夫,還要在包裝工藝方面、銷售渠道、銷售模式、企業整體運營、產業體系完善方面下功夫。依托本土特色,通過技術創新,建立起符合市場需求的優勢農畜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才能保持產業體系的長效發展機制。
內蒙古目前具備乳、肉、絨、糧油、薯菜、飼草料等多項主導型農牧產業,從推動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各項措施上,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認真落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引導建立新型融資保險機制,搞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從自身實際和資源優勢考慮,其重點還要抓好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盡管內蒙古地大物博,農牧產品、土地等資源豐富,注重農畜產品品質的控制,提升農畜產品的深加工空間,對農牧民增收、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畜產品品牌化已成為市場的關鍵入口和重要創新平臺、拉動消費的重要載體。要抓住契機實施品牌戰略,推動產業向規模增長和品牌效益并重的方向轉型升級,對我區農牧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的戰略工程,應當通過政策支持,強調發揮龍頭企業在品牌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一是要根據農牧產業結構研究制定科學的品牌發展規劃,制定明確的品牌發展戰略,建立健全品牌經營管理體系,增強營銷策劃、傳播宣傳、風險控制、危機應對能力;二是把握產業發展趨勢,提升核心競爭力;三是提升產品品質、精細加工科技和品牌創意,更好地實現產品定義。四是實施產業化品牌戰略,大力拓展產品的國內外銷售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五是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充分利用我區農牧業產業體系的整合優勢,發揮產業鏈合力實現創新突破。六是打造多種銷售渠道及銷售平臺,完善產品銷售信息化平臺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立體種養的發展模式有:農牧結合模式,如種植玉米、苜蓿,圈養肉羊、肉牛、豬等;葡萄架下散養雞,還能帶來雞肉和雞蛋的收入。低碳農牧業模式,如以沼氣為紐帶的能源生態綜合工程,即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有機組合,實現產氣、積肥同步,種植、養殖并舉,取得能流、物流的綜合效益。我區目前推廣的設施農牧業、避災型農業;還有如烏海市以日光溫室生產為主,兼具休閑采摘功能的高效農業觀光園;以現代葡萄產業和高效種植為主體的農業休閑文化產業基地等。立體種養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協調農、林、牧、漁的發展關系,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促進從單一產品結構向綜合產品開發轉化,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
要依托主導產業帶布局,形成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強、規模集約水平高、輻射帶動面廣的農牧業產業企業,以高標準為要求,在堅持專業化、特色化的同時,大手筆地統籌推進產業園區規劃布局及建設,通過產業園區建設,搭建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流轉信息和服務平臺,鼓勵引導土地草牧場向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集中。
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實施“大品牌”戰略,做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消費者身心健康,關系到農牧業產業化的持續健康發展,質量安全監管必須要常抓不懈、高度重視,對不合格產品和偽劣產品要及時有效處理,要加大執法檢查力度,進一步開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加大對質量安全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農業科研要和生產緊密結合,將產、學、研有機結合,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依靠科學技術引領和帶動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在加大產業化指導、服務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完善重點龍頭企業產品認定監測制度,加強產業鏈的調查研究工作,跟蹤、研判行業發展形勢,指導產業化健康穩步發展。
借鑒在北京、上海建立的內蒙古名優特農畜產品展示館的成功經驗,積極爭取在國內一線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立辦事處,設立內蒙古名優特農畜產品品牌展示展銷窗口,同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拓展電商平臺,不斷提升內蒙古農畜產品的影響力和輸出能力。注重農牧業產業信息化建設,借助農牧業產業信息綜合平臺,及時發布產品品質、產地、價格、供求等市場信息,推動區內外農畜產品批發市場與大中小型連鎖超市、農畜產品流通企業與農畜產品生產合作社、生產基地緊密對接,嚴格落實農畜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以加快形成流通效率高、運輸成本低的運銷網絡。
(作者單位:1.內蒙古社會科學院;2.《今日中國論壇》雜志社)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