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清,王小宜,謝芳芳,郉 嫵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放射科,湖南 長沙410008)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CNM)與結核性腦膜炎(TBM)是由病原菌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的顱內感染,在臨床中比較常見。 兩者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及影像學表現極其相似,易造成臨床誤診[1]。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臨床確診的CNM 15 例和TBM 93 例患者的顱腦MRI 影像特征, 以探討對于這兩種疾病鑒別診斷的意義。
研究對象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臨床確診的CNM 15 例和TBM 93例。 CNM 組男性10 例,女性5 例;年齡4~62 歲,平均25.4 歲;經治療,3 例治愈,12 例好轉,無死亡病例。TBM 組男性48 例,女性45 例;年齡1~80 歲,平均28.7 歲;經治療,32 例治愈,61 例好轉,無死亡病例。
CNM 診斷:以腦脊液(CSF)中發現或培養發現新型隱球菌為確診依據。
TBM 診斷:(1)既往有結核病史;(2)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伴有低熱、盜汗、消瘦及急性腦膜炎的癥狀和體征;(3)CSF 中的葡萄糖、 氯化物降低和細胞計數、 蛋白質升高;(4)CSF 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 或CSF 涂片抗酸染色陽性或CSF 結核分枝桿菌PCR 檢測結果呈陽性;(5) 有神經系統外結核病灶證據;(6)經抗結核治療好轉或痊愈。 并排除其他病原體引起的腦膜炎。
所有患者均行顱腦MRI 檢查,設備為GE 公司Signa HDX3.0T 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及配套8 通道頭部線圈。 所有患者均行顱腦T1WI、T2WI、FLAIR 序列及團注釓噴酸葡胺 (Gd-DTPA,0.2 mL/kg)后T1WI 增強檢查。 掃描參數:TR/TE 為8500/97 ms,FOV 為240 mm×240 mm, 矩陣128×128,NEX=2,層厚5 mm。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NM 組:其中2 例無異常。其他13 例中具有陽性發現。 (1)部位:2 例顱底部病變,外側裂、側腦室也可見病灶。 MRI 變現為長T1 長T2,FLAIR 高信號, 可見強化。 基底節區病變4 例; 半卵圓中心4例,V-R 間隙增寬6 例。 (2) 腦積水:5 例伴有腦積水,2 例輕度腦積水,2 例中度腦積水,重度腦積水1例。 (3)病灶形態:病灶呈斑點狀或團片狀表現。 病灶T1WI 呈低信號:T2WI 呈高信號,FLAIR 序列呈低或較高信號,增強后病灶可見強化,其中,1 例可見環形強化征象。(4)病灶周圍水腫6 例。ETR 0 級1 例,ETR I 級2 例,ETR Ⅱ級2 例,ETR Ⅲ級1例。 (5)腔隙灶9 例,均為多發。
TBM 組:(1) 部位:36 例發生在顱底部,MRI 變現為長T1 長T2,FLAIR 高信號, 可見不同程度強化。 基底節區病變15 例;丘腦8 例,V-R 間隙增寬14 例。 (2)腦積水:46 例伴有腦積水,7 例輕度腦積水,23 例中度腦積水,重度腦積水16 例。(3)病灶形態:病灶呈類圓形或不規則形態,大小不等,斑點狀、斑片狀或簇狀表現。 病灶T1WI 呈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FLAIR 序列呈低或較高信號, 增強后病灶可見強化, 其中,33 例可見環形強化征象,25例環狀病灶密集,呈簇狀。 (4)病灶周圍水腫61 例。ETR 0 級4 例,ETR I 級13 例,ETR Ⅱ級23 例,ETR Ⅲ級21 例。 (5)腔隙灶51 例,均為多發。
兩組MRI 征象在病變部位在顱底部、V-R 間隙增寬、病灶環形強化、病灶周圍水腫ETR Ⅱ級以上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腦積水及腔隙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顱腦MRI 征象比較 (例)
TBM 和CNM 是臨床上較常見的顱內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及腦脊液具有許多相似之處,故兩者的誤診率很高[3]。 治療的延誤導致后遺癥發生率、死亡率明顯增高[4]。 因此,發現兩者有意義的鑒別特征,對提高兩者診斷的準確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5]。
結核菌經血液循環侵入顱內,首先沉積在顱底軟腦膜和室管膜上,通過免疫反應引起腦膜炎性反應:水腫、滲出,引起腦膜增厚,MRI 平掃顯示腦膜增厚,以腦底部最為明顯(圖1)。 延髓、視交叉、橋腦、腳間池,橋前池等處蛛網膜下腔內長T1 或混雜T2 信號。增強后部分患者腦膜強化。FLAIR 高信號。因此,TBM 發生在顱底較多,而且往往是早期。 隱球菌是一種深部真菌,經血行進入大腦,沿血管周圍間隙侵入腦組織,腦膜和腦實質均可受累。 腦表面、顱底、基底節、皮層下大腦凸面均有發生(圖4)。 因此,對于CNM 和TBM,在診斷顱底的病灶時,可以先行考慮TBM。
隱球菌沿血管周圍間隙侵入腦組織,并在血管周圍間隙繁殖、堆積,所以V-R 間隙增寬常較明顯(圖5),并可發展形成膠狀假囊。 Ruiz A 等[6-7]認為血管周圍腔隙擴張是CNS 的早期特征,在影像學上表現為邊界模糊的非強化病灶,上下可見延續。 而結核性腦膜炎則多引起結核性血管內膜炎,形成多發性皮層下腔隙灶或較大面積的梗塞灶。

圖1 TBM 鞍上池環形強化灶

圖2 TBM 小病灶大水腫

圖4 CNM 顳葉團狀病灶、腦膜增厚

圖5 CNM 支持基底節V-R 間隙增寬
結核桿菌感染后,滲出物可以包埋腦池、腦溝內的血管、神經,引起腦梗死、脫髓鞘和神經炎等,早期滲出物本身可以壓迫導水管,堵塞腦池引起腦積水,后期可因形成結核球或腦膜黏連、增生引起梗阻性腦積水。 腦膜炎黏連使蛛網膜顆粒及其他表淺的血管間隙、神經周圍間隙、腦脊液回收功能發生障礙,從而導致非阻塞性腦積水。 在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中、 晚期多可出現腦積水表現,MRI 可見輕至中度對稱性腦室擴張,分析原因系因腦膜炎性黏連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所致。 兩者腦積水發生率和程度亦有不同,結核性腦膜炎腦積水發生率明顯高于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 程度多為中至重度,在發病的早期即可出現。 但在后期,兩者在病理過程中有相似性,炎性滲出物沉積在顱底池溝,可引起梗塞性腦積水,發病差異減小。
病原菌侵犯腦實質后,纖維組織、巨噬細胞、上皮組織、 肉芽組織的包繞形成肉芽腫,MRI 變現為T1WI 等或稍低信號,T2WI 呈稍高信號。 T1WI 增強后均勻結節樣強化(圖1、圖3)。 隨著病情繼續發展,結核結節中心干酪樣壞死或相互融合則形成結核瘤。 腦實質中多發的小結核瘤則稱之為彌漫性結核瘤。 T1WI 變現為環狀稍低或等信號,增強后多可見環形強化[8-9]。 有學者[10-11]報道隱球菌性腦膜炎亦可見到環形強化,但在實際工作中,結核瘤的環行強化比例要大大高于隱球菌性腦膜炎。 本次統計研究也說明了這一點。
結核結節周圍炎癥毒素及介質作用, 周圍形成水腫灶較為明顯,是血管源性水腫。 結核桿菌侵犯腦膜到一定程度,可繼發感染腦實質,在腦實質內形成結核結節, 結核結節周圍由于炎癥毒素及介質形成水腫灶,其范圍往往和病灶的活動性正相關[12]隱球菌感染所致水腫為細胞毒性水腫。 水腫程度往往不如腦實質結核結節水腫明顯。 若腦實質內形成彌漫性結核瘤,出現常提到的“小病灶,大水腫”的征象(圖2、圖3),此時,可以先行考慮結核性腦膜炎。
另外,有時兩者影像特征不明顯或無法區別,可以結合臨床情況幫助鑒別: 這兩種疾病在臨床上都可有腦膜刺激征陽性及顱高壓表現, 但各有不同。TBM 多呈急性、亞急性起病,腦實質損害較明顯,多表現為淡漠、嗜睡、反應遲鈍,意識障礙;CNM 往往突出表現為明顯的顱高壓,頭痛劇烈。CNM 腦脊液的平均壓力比TBM 更高,細胞數增加顯著。 這些資料有助于對這兩種疾病進行全面分析和準確診斷。
總之,依靠MRI 征象,能有針對性地對這兩種疾病進行檢查鑒別, 提高對其影像特征的認識,減少誤診率,為臨床提供更好的參考。 MRI 檢查對于確定病變的部位、病灶的觀察、治療效果及預后的判斷具有重要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發現。
[1]孔忠順,陳希琛,馬麗萍,等.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臨床鑒別[J].中國防癆雜志,2011,33(3):145-148.
[2]肖 宏,王馮濱,歐 強,等.結核性腦膜炎與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的鑒別[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11,10(6):560-562.
[3]盧明芹,金益輝,陳永平.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鑒別診斷[J].溫州醫學院學報,2004,34(2):140-141.
[4]張曉紅.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死亡病45 例臨床分析[J]. 新醫學,1997,28(3):126-127.
[5]李 青.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影像學鑒別診斷[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36):29.
[6]Ruiz A,Post MJ,Bundschu CC. Dentate nuclei involvement in AIDS patients with CNS cryptococcosis:imaging finding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 [J]. 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7,21(2):175-182.
[7]Mandokoro H,Tokuoka K,Ohnuki Y,et al. MRI finding of CNS cryptococcosis in an HIV -positive patient [J]. Rinsho Shinkeigaku,2001,41(2-3):154-156.
[8]劉淑玲.顱內結核的MRI 診斷[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2,10(5):420-422.
[9]李 威.腦內結核瘤Gd-DTPA 增強MRI 表現特點[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22(增刊):4-6.
[10]胡良波.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的MRI 分析[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8,30(20):1 955-1 957.
[11]余春華.顱內隱球菌瘤一例[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33):2 639.
[12]沈海林. 顱內結核性腦膜炎的MRI 診斷[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7):40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