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敏瑩,賀青濤,吳思平,張熹煜
(1.廣東省中醫院理療科,廣東 廣州510120;2.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康復科,廣東 廣州510095;3.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分院綜合二科,廣東 廣州510006;4.廣東省中醫院符仲華浮針醫學名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廣東 廣州510120)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原發于肌肉、肌腱、筋膜等結締組織且以疼痛為特征的癥候群[1],為臨床常見的軟組織勞損性疾病。 這種疼痛綜合征是由肌筋膜觸發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引起的,MTrP 既是引起肌筋膜炎的的重要病因機制,也是診斷和治療肌筋膜炎的重要部位。 浮針療法是南京中醫藥大學浮針研究所符仲華教授發明的以MTrP 為切入點治療的一種特殊針法,據文獻報道該療法對軟組織疼痛性疾病療效良好[2]。 而行針過程中掃散動作是浮針療法區別于以往所有療法的重要特色,近年來實驗研究證明, 針灸效應的強弱變化和維持時間的長短受多種因素制約, 其中針灸刺激穴位的時間長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3]。 掃散動作是浮針治療效果的決定因素之一, 浮針發明者符仲華在 《浮針療法治療疼痛手冊》 中指出一個進針點的掃散時間大約為2 min[4],目前有文獻認為不同掃散時間治療效果相當,掃散時間1 min 較2 min 更為節省醫者體力[5]。 本文通過觀察浮針行針過程中不同掃散時間對腰背肌筋膜炎不同時間點的鎮痛效果,以期尋求治療本病浮針掃散的最佳時間。
觀察病例均為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廣東省中醫院理療科以及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康復科收治的患者,共86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 例。 2 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 (n=43)
1.2.1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編著的《臨床診斷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 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診斷的臨床標準制定[6]。 診斷標準:(1)癥狀:腰背部、臀部等處的彌漫性疼痛,且以腰部兩側及髂嵴上方最為明顯;疼痛性質以隱痛、酸痛或脹痛為主,同時可伴有酸沉、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適感覺。 疼痛可隨時間、體位、氣候和勞累程度發生改變;(2)體征:腰背部、臀部等處有特定的壓痛點,壓痛點??煞派洹?觸診檢查時,在腰背部可摸到呈彌漫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結節或條索狀物;(3)X 線檢查常無特殊異常;(4)0.5%普魯卡因做疼痛引發點封閉時疼痛可消失或緩解。
1.2.2 納入標準 (1)符合腰背肌筋膜炎上述診斷標準者;(2)年齡在20~70 歲者,性別不限;(3)病程在3月以上者;(4)能夠按計劃堅持治療并完成者。
1.2.3 排除標準 (1)年齡小于20 歲或者大于70歲患者;(2)合并有嚴重心、肝、腎、腦血管及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者;(3)體質過敏或皮膚過敏者、身體虛弱不能耐受治療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患者;(5)合并嚴重骨質疏松癥、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急慢性腰扭傷患者;(6)局部軟組織存在炎癥反應有感染傾向者。
2 組均采用浮針療法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用食指及中指的指腹觸摸患者腰背部,選出2~3個主要的MTrP,并做一標記,醫者手指及進針點皮膚常規消毒,針具選擇一次性使用浮針(國家發明專利申請號:97-1-143188,公開號:CN-1186653A,直徑1.5 mm,長度為3.2 cm),主要由軟套管和不銹鋼針芯組成。 確定MTrP 后在距離MTrP 下方5~7 cm 處皮下水平進針,針尖指向病灶,針體在皮下疏松結締組織中向前推進,皮膚表面可見線狀隆起,運針深度一般以軟套管全部埋入皮下為度。 進針后以拇指為支點, 食指和無名指一前一后作扇形掃散,每部位掃散頻率約200 次/min, 觀察組浮針掃散時間為2 min,對照組浮針掃散時間為1 min。 操作完畢后抽出不銹鋼針芯,將塑料軟套管留置皮下,用膠布固定。 留置6 h 后將軟套管拔出,囑患者起管后勿沾水,留管期間病人可照?;顒?。 1 周3 次,6 次為1 療程。
采用簡式麥吉爾疼痛問卷表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7]進行評分, 量表分為3 部分:(1)疼痛分級指數(PRI)11個感覺性詞與4個情緒性詞,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 級,分別以0、1、2、3 分表示,可計算出PRI 感覺分、 情緒分和總分;(2)目測類比定級法(VAS)為一條10 cm 長的直線,兩端分別代表無痛(0 分)和劇痛(10 分),患者在其中畫線以表示疼痛程度;(3)現有疼痛強度(PPI)分無痛、輕度不適、不適、難受、可怕的疼痛、極為痛苦6 級,分別以0、1、2、3、4、5 分表示。 分別在治療前、首次治療后、1個療程結束后3個時點記錄患者的MPQ總分。
目前尚無對MPS 公認的統一量化療效標準,結合本病特點,判定MPS 療效的關鍵在于疼痛是否緩解,運用尼莫地平評分法:療效指數=(治療后計分-治療前計分)/治療前計分×100%, 以百分數表示:(1)痊愈:≥85;(2)顯效:≥50;(3)有效:≥20;(4)無效:<20。
治療前,2 組MPQ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MPQ 評分呈下降趨勢,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1);觀察組在首次治療后及療程結束后MPQ 評分改善更顯著, 優于對照組(P<0.05)。 結果見表2。
表2 2 組各時點MPQ 評分差異比較 (n=43,±s,分)

表2 2 組各時點MPQ 評分差異比較 (n=43,±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同組首次治療后比較※※P<0.01;與同一時間點的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25.33±3.26 24.28±3.86首次治療后14.74±3.37△△○16.70±3.91△△療程結束后6.28±4.04△△※※○10.28±5.91△△※※
臨床療效經秩和檢驗,2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為93.0%,對照組為76.7%,經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見表3。

表3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n=43,例(%)]
現代醫學認為,腰背肌筋膜炎常是由于腰背部姿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刺激, 致使肌肉、 肌腱、韌帶、脂肪組織等軟組織中的纖維組織及筋膜發生無菌性炎癥。而MPS 的原因是骨骼肌內有活化的肌筋膜疼痛觸發點[8],滅活疼痛觸發點是有效治療MPS的關鍵[9]。
中醫認為筋膜炎病在經筋,屬中醫學“經筋”范疇,經筋病在痛點部位常常可觸摸到結節、條索狀物[10],阻滯了氣血的運行,繼而“不通則痛”。 《靈樞·本臟》曰:“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 ”故在治療上以舒筋通絡、活血止痛為法[11]。 《靈樞·衛氣失?!吩唬骸敖畈繜o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 ”可見治療“經筋病”需“候病所在”,而浮針療法遵循“以痛為輸”及近治原理,根據MTrP點所在位置,通過長而粗的針身在皮下運行,穿破增生黏連的纖維結締組織,使阻滯的低流阻通道貫通,減少組液壓的阻力,從而恢復組織液、血液的運行與代謝,以達舒筋通絡的作用。 研究證實,局限性疼痛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顯低于健康人,浮針治療后血流量有明顯的增加,而起到止痛作用[12]。
浮針療法在進針之后,需要進行掃散動作。 浮針行針之掃散動作區別于傳統針刺垂直提插、捻轉等針刺手法,其在皮下行扇形掃散,刺激面為平面刺激,故能更好發揮在皮部及經筋層面的經絡刺激優勢。 作用機制主要有以下方面[13]:(1)通過左右擺動針體最大程度牽拉結締組織,拓寬通道,使病變局部流阻更低, 利于局部組織液及血液運行代謝;(2)增大與結締組織接觸面,觸及更多的神經末梢、肥大細胞等,產生更強的生物電、化學效應,通過神經體液以及局部自身調節達到減少致痛物質, 起到止痛及修復炎癥作用;(3)掃散動作屬于機械牽拉的一種, 其可激活瞬時感受器電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 研究發現到成纖維細胞受到機械力后能發生形態學變化[14],通過掃散動作觸及了結締組織內神經末梢和各種感受器,使疏松結締組織產生并釋放生物電信號,通過纖維傳導生物電信號,使細胞電壓門控通道改變狀態,從而迅速改變細胞組織的微觀電生理,改善肌肉及其他組織的痙攣、攣縮,解除了筋膜內高壓狀態,激發疏松結締組織,提高局部血液循環。 當長時間掃散時,加強了生物電信號的釋放及化學效應, 發揮了浮針改善組織循環的持續作用,從而增強針刺效應。 作為浮針治療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尋求最佳的掃散時間,對臨床療效有直接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從MPQ 評分來看,治療后兩組評分呈下降趨勢, 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觀察組在首次治療后即刻鎮痛效果以及療程結束后評分優于對照組,表明浮針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療效確切,而鎮痛時效與掃散時間密切相關,掃散時間為2 min 比1 min 即刻鎮痛效果及臨床療效更顯著。 因此,深入研究浮針時效關系,探討針對軟組織疾病浮針的最佳掃散時間, 對提高臨床療效意義重大。
[1]周秉文.腰背痛[M].2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5-195.
[2]劉明瑩,孫忠人,張秦宏.浮針治療痛證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1):182-183.
[3]李忠仁.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44.
[4]符仲華.浮針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1.
[5]陳曉禹,王翀敏.不同掃散時間浮針治療頸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4):302-303
[6]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4.
[7]Melzack R. The short -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J].1987,30(2):191-197.
[8]Giamberardino MA,Affaitati G,Fabrizio A,et al. Effects of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on the pain of fibromyalgia [J].Curr Pain Headache Rep,2011,15(5):393-399.
[9]劉 琳,黃強民,湯 莉.肌筋膜疼痛觸發點[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46):7 520-7 527.
[10]李 娟,龍 翔,孫紹襲.扳機點配合阿是穴針刺治療肩背肌筋膜炎38 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3):75-76.
[11]王福生,肖 瑩,肖 琳.銀質針溫針灸治療腰肌筋膜炎63 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12):72-73.
[12]周昭輝,莊禮興,江鋼輝,等.浮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2):28-30.
[13]陶嘉磊,符仲華,張宏如.浮針療法作用機制淺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12):3 006-3 008.
[14]Langevin HM,Cornbrooks CJ,Taatjes DJ. Fibroblasts form a body wide cellular network [J]. Histochem Cell Biol,2004,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