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萍,程新生
(1.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2617;2.南開大學 a.公司治理研究中心;b.商學院,天津 300071)
世界性金融危機席卷而至,國內外很多知名公司紛紛落幕倒閉,甚至歷經百年的跨國公司,如福特汽車等也瀕臨破產的危險邊緣……悲慘的景象不禁讓社會各界產生疑問:公司戰略的方向出現問題了嗎?控制系統失效了嗎?這無疑將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關系研究推到了從未有過的受重視的地位。
隨著組織環境的變化,學術領域對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關系研究先后形成了三種理論觀點:第一種強調控制系統適應戰略[1-3];第二種強調戰略適應控制系統[4-6];第三種認為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存在雙向適應關系[7]。可見,“適應性”已成為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研究的主要關鍵詞之一。很多研究學者也都強調在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最為重要的是實現“適應性”[4-5,8]。
本文目的是從“適應性”這一主要關鍵詞為切入點,基于“適應性”概念的研究成果,建立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適應性關系研究的框架模型,然后,在適應性框架模型內梳理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的研究成果,以提出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研究的發展新趨勢。
需要說明的是,在文獻回顧中,我們并不大量列舉研究學者在這個領域中的個體貢獻,而是選擇從觀點提出的背景、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在綜述性文章方面,Chenhall(2003)是對控制系統研究文獻綜述最為全面和出色的一篇,文中有一節專門把戰略作為環境變量來綜述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的研究成果,列舉了很多研究文獻的貢獻[8]。本文的特點在于抓住“適應性”這一關鍵詞,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控制系統與戰略“適應性”關系研究的框架模型,并圍繞這一框架的不同維度對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總結,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前景進行了展望。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紹“適應性”概念的相關研究成果,建立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研究的“適應性”概念框架,并闡述了框架內不同組成單元內“適應性”概念與“適應性”范圍的區別。第二部分在內容層面的適應概念內梳理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的研究成果,并對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這一適應概念的研究前景進行展望;第三部分在過程層面的適應概念內梳理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的研究成果,并對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這一適應概念的研究前景進行展望;最后是本文的總結。
“適應性”概念源于種群生態學和情境理論,并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對理論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9]。然而,在不同研究領域中,“適應性”都有不同的概念內涵,例如Darwinian觀點中的適應性指的是自然界優勝劣汰作用力量起主導的生物進化過程;復雜系統中的“適應性”指的是物種基因作用產生的進化過程等等。N.Venkatraman and John C.(1984)提出了戰略管理研究領域中的“適應性”概念框架(如圖1所示)[10]。

圖1 戰略管理的適應性框架模型
它們是從“適應概念”和“適應范圍”兩個維度建立的。其中,“適應概念”包括內容層面的適應和過程層面的適應兩個方面。內容層面的適應實際上就是“相匹配”、“相一致”的概念,回答“最佳匹配的狀態應該是什么?”的問題;過程層面的適應反映的是最佳匹配狀態實現的過程,回答“怎樣實現最佳匹配狀態?”的問題。適應范圍就是明確“適應性”的邊界。N.Venkatraman and John C.依據最為經典的“組織-環境”并列范疇,把戰略管理研究領域中的“適應范圍”劃分為“組織內部”、“組織外部”和“組織內外部整合”三個范圍。這樣,從適應概念和適應范圍這兩個維度,把每個維度的不同方面一一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六個單元矩陣。每個單元矩陣都有不同的適應觀點,基于不同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假設和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內容。
沿用N.Venkatraman and John C.的“戰略管理的適應性框架模型”的思想,我們也從適應概念和適應范圍兩個維度來構建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適應性”框架模型。
1.“適應概念”維度
“適應概念”維度,仍然包括內容層面的適應和過程層面的適應兩個方面來劃分。“內容層面的適應”是指在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最佳匹配的模式,例如,定位于低成本戰略、保守型戰略的組織適合于集權控制系統,而差異化戰略、前瞻型戰略組織適合采用分權控制系統[11-13]等,因此,在內容層面的“適應”概念,本質上是一種最佳匹配組合點。從這一角度對控制系統與戰略“適應性”關系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控制系統集合與戰略集合之間找到最佳匹配的連線(如圖2),是一種靜態研究范式。

圖2 內容層面“適應性”的概念模型
“過程層面的適應”是指實現控制系統與戰略最佳匹配狀態的過程,也就是把最佳匹配狀態點作為標桿,研究組織通過什么樣的互動過程來完成非最佳匹配點到最佳匹配點的轉變。從這一角度對控制系統與戰略“適應性”關系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實現最佳匹配狀態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研究范式。實際上,研究領域中把過程層面的“適應”常被比喻成組織的一種努力過程,通過這種努力,組織后來發展的狀態要好于之前狀態,這種努力過程就被稱之為“適應”,而不一定是要達到最佳狀態的過程[14]。
2.“適應范圍”維度
“適應范圍”維度就是確定控制系統與戰略相適應的邊界。戰略管理包括戰略制定、戰略執行、戰略控制三個階段,戰略控制貫穿于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的全過程。戰略計劃學派觀點,認為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這兩個階段是有先后順序的、相分離的,戰略制定是一個點決策,一旦確定三五年不會改變,高層管理者此后的任務就是按照預定的“路線圖”去執行[15-16]。而動態模式的戰略管理理論認為組織環境動態變化,戰略決策更多地表現為過程決策,與戰略執行相互交叉,時間上很難劃分,也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17]。這樣,根據控制系統在不同的戰略管理階段的作用以及戰略管理學派對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兩階段的關系,我們把“適應范圍”劃分為三類:戰略制定階段、戰略執行階段、戰略制定與執行整合階段。
在戰略制定階段范圍內,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適應性關系僅僅體現在戰略制定階段,在這一范圍內僅研究控制系統對戰略制定的影響作用。
在戰略執行階段范圍內,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適應性關系僅僅體現在戰略執行階段,研究的焦點集中于控制系統對戰略執行的影響作用。
在戰略制定與執行整合階段范圍內,則是綜合考察控制系統對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的影響作用。
把適應概念和適應范圍的兩個維度聯合起來,組成了六個單元矩陣(如圖3所示),構成了控制系統與戰略“適應性”的框架模型。每個單元矩陣的適應觀點不同,并且在不同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假設和研究方法來研究不同的內容,解決不同的問題。

圖3 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適應性”框架模型
控制系統與戰略“適應性”關系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內容層面的適應性研究,即圖3中的單元矩陣I、單元矩陣II和單元矩陣III,其中單元矩陣I、單元矩陣II的實證研究成果居多,而單元矩陣III的實證研究成果很少,到目前為止,僅有一篇研究文獻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7]。
內容層面的“適應”概念指的是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在內容上實現匹配一致,它強調的是最佳匹配的結果,而不關注匹配過程。
在單元矩陣I內,適應范圍限定在戰略執行階段,因此,戰略是外生的,事先給定的,所以,在這個單元內,認為控制系統是組織戰略的產出,選擇什么樣的控制系統完全是被動地適應不同的戰略,強調戰略對控制系統的影響作用,這被稱之為“控制系統適應戰略”觀點。這一理論觀點的產生,源于早期組織環境簡單、戰略類型特點鮮明、戰略目標明確的歷史背景,是最早的傳統理論觀點。
通過建立一個三維立體坐標圖(如圖4),分別從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內容對這一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分析。

圖4 “控制系統適應戰略”研究框架
圖4顯示,坐標軸X代表戰略類型,坐標軸Y代表控制類型,坐標軸Z代表控制主體選擇行為屬性(包括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1.研究思路
“控制系統適應戰略”觀點的核心思想是戰略類型是已知的,找到與這一戰略最匹配的控制系統,它回答的是“是不是”匹配的問題,強調的是匹配的結果,而不關心實現匹配的過程。因此,假定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是一種線性關系,也就是說控制系統與戰略匹配的過程是直線而不是曲線,把戰略類型作為自變量X,控制系統作為因變量Y,研究戰略類型對控制系統的影響作用關系,也就是在X坐標軸與Y坐標軸形成的平面中,繪制出方程Y=a+bX所對應的直線(如圖4所示),隨著戰略類型(X)的變化,參數a、b的取值及正負方向不同。沿著這一研究思路揭示出控制系統對于各種類型戰略成功實施的作用規律。例如,相對于實施前瞻型戰略、冒險型戰略、差異化戰略企業而言,采用保守型戰略、抵御型戰略、低成本戰略企業的經營目標比較具體、詳細,因此更適合使用成本控制系統、緊預算控制系統[18-19]。
2.研究方法
在具體研究過程中,由于組織戰略類型以及控制系統方面的數據資料一般都屬于公司內部信息,很難通過公開數據獲取,因此,很多實證研究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問卷調查方法來收集數據。
案例研究主要通過對不同公司的戰略類型與控制系統的現狀進行調查來分析控制系統與組織戰略的匹配關系,這種研究方法路線主要包括兩種:一是縱向回顧案例公司的發展歷程,通過案例公司戰略、控制系統及績效的變化來研究戰略類型與控制系統的匹配關系,這種研究路線需要花費多年時間來實際跟蹤案例公司的變化過程,同時得出的研究結論只能適于與案例公司發展歷程相類似的其他公司,推廣度有限;同時,戰略類型存在很多種,所研究的案例公司或案例公司在研究年限內,不可能經歷所有戰略類型,因此,研究結果一般僅限于案例研究中所涉及的一種或兩種戰略類型與控制系統的適應關系,研究范圍窄。二是將兩家以上公司進行對比分析來度量控制系統與戰略的匹配程度(適應性程度),認為績效較好的公司,戰略類型與其控制系統存在匹配關系相對要好,這事實上運用標桿原理,將績效好的公司所使用的控制系統作為與戰略類型最適合、最匹配的標桿。而實際上,控制系統適應組織戰略類型只是提高公司績效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如財務狀況、盈利模式、公司治理結構等。所以,這種研究思路忽略了各家案例公司在其他績效影響因素方面的差別。
研究中通過問卷調查或者案例研究收集數據資料后,通常使用結構方程或者回歸分析方法,分析相關系數或回歸方程的系數值及方向,確定戰略類型與控制系統的匹配程度及匹配關系屬性(包括正向關系、負向關系、沒有關系)。
3.研究內容
研究中戰略概念(如圖4中坐標軸X代表的內容)通常定位于具體戰略類型的選擇(Jean-Francois Henri,2006)[20],例如,基于市場定位的戰略選擇,包括低成本戰略與差異化戰略(Bruggeman&Stede,1993;Govindarajan,1988;Govindarajan&Fisher,1990)[21-23];戰略模式的選擇,包括前瞻型戰略與保守型戰略(Abernethy&Guthrie,1994;Hoque,2004)[24-25];不同戰略任務的選擇,包括制定戰略、執行戰略、完成戰略(Govindarajan&Gupta,1985;Merchant,1985)[26-27];戰略優勢選擇,包括以顧客為中心戰略、全面質量管理戰略、快速應變戰略等(Abernethy&Lillis,1995;Chenhall&LangWeld-Smith,2003)[28-29]。這與當時組織環境簡單、戰略類型特點鮮明、戰略目標明確歷史背景相一致。但是隨著組織環境越來越復雜,公司可能要同時采用多種戰略類型,如既要求低成本,又要根據顧客需求及時、靈活、可靠地提供產品服務,組織戰略更加復雜化(Kotha&Vadlamani,1995;Miller&Roth, 1994;Shortell&Zajack, 1990)[30-32],控制類型與戰略類型的這種一一對應關系很難區分。另一方面,組織環境變化越來越快,需要公司及時有效地變化戰略來應對環境的變化,組織戰略類型并不具有穩定性,而且控制系統產生的信息對戰略類型的重新選擇與定位具有前攝的影響作用(Hopwood,1987)[33],所以,戰略類型作為自變量,外生于控制系統而單純地作為控制系統的影響變量的假設已經不符合當前公司發展戰略實務了,控制系統的作用不但體現在戰略執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戰略制定階段,這就為“戰略適應控制系統”觀點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在這些研究文獻中涉及的控制系統分類(圖1中坐標軸Y代表的內容),包括單一的某種控制方式,如績效評價(Govindarajan&Fisher,1990;Govindarajan&Gupta,1985)[23,26]、預算控制(Govindarajan, 1988)[22]、成 本 控 制(Dent,1990)[4]等;某一控制控制方式的不同程度使用對戰略類型的適應分析,如緊預算與預算松弛(Van der Stede 2000)[34];相對立的兩類控制系統對戰略類型的適應分析,如集權控制與分權控制(Miller&Friesen,1982)[35];不再區分某個控制方式而是將所有的控制方式作為一個系統,研究控制系統不同程度使用對戰略類型的適應分析,如緊控制與松控制(Simons,1987;Chenhall&Morris,1995)[8,19]、交互式控制與診斷式控制(Simons,1991)[36]。由此,可以看出控制類型的劃分,即有從具體控制內容角度來分類的,如單一的控制方式(績效評價、成本控制等)、兩對立的控制系統(如集權控制與分權控制);又有從控制使用強度角度來分類的,如某一控制方式的使用強度(緊預算與預算松弛)、控制系統的使用強度(緊控制與松控制等)。而且在研究成果中對控制類型的分類,早期主要傾向于控制內容分類,主要研究單一的某種控制方式的作用,然而,隨著研究者越來越注意到實際上是多種控制方式共同組成一個系統來發揮作用的(Otley,1980)[37],控制類型的劃分開始逐漸轉向將各種控制方式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與戰略類型的適應匹配關系。
從控制主體選擇行為屬性假設(坐標軸Z)角度看,在“控制系統適應戰略”的研究中,控制系統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戰略執行階段,重心強調戰略執行與戰略管理,控制目標是為了保證事先已經計劃好的戰略目標的實現。控制主體定位于高中層管理者對執行層管理者或者作業層管理者的監督、控制,認為只要控制主體針對不同類型戰略選擇合適控制系統,就能夠很好地監督戰略執行情況,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如果戰略失敗是則由于控制系統設計失效的緣故。因此,研究學者關于控制主體選擇行為屬性的假設是完全理性的,如圖4顯示,控制類型與戰略類型的對應關系投射在完全理性這個平面上(圖4中實線平面)。
在單元矩陣II內,適應范圍限定在戰略制定階段,所以,在這個單元內,認為戰略是控制系統的產出,強調的是控制系統對戰略的影響作用,研究在給定的控制系統條件,組織會選擇不同的戰略類型,進行戰略變化等。這一觀點是從對控制過程的預期角度出發(Huff&Reger,1987)[38],并擴展了戰略制定(Mintzberg&Waters,1985)[39]的概念范圍。
這一觀點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組織環境競爭日益激烈,大多數組織不再單一的采用某種類型戰略,而是同時使用多種戰略,組織戰略更加復雜化,戰略特點很難區分(Chenhall,2003)[8]。與此同時,在學術研究領域,有學者研究發現控制系統產生的信息能夠以前攝作用方式幫助組織發現新的戰略方向(Dent,1990;Hopwood,1987)[4,33]。Simons(1995)的控制杠桿理論明確提出四個控制杠桿(信仰控制、邊界控制、診斷式控制、交互式控制)的目的是為了讓組織員工努力尋找創新機會[40]。由此,很多學者開始重視對控制過程預期結果的研究,提出了與傳統理論相反的觀點——“戰略適應控制系統”。
仍然建立一個三維立體坐標圖(如圖5),分別從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內容對這一理論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分析。

圖5 “戰略適應控制系統”研究框架圖
圖5顯示,坐標軸X代表控制類型,坐標軸Y代表戰略類型或者戰略變化或者組織能力,坐標軸Z代表控制主體選擇行為屬性(包括完全理性、有限理性)。
1.研究思路
這一觀點的研究的是在控制系統已知的條件下,組織會相適應地進行戰略優勢選擇、戰略變化等。它回答的問題是“在已知的控制系統與制定的戰略之間‘是不是’匹配”,強調的是匹配的結果,而不關心實現匹配的過程。因此,研究中仍假定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是一種線性關系,也就是說控制系統與戰略匹配的過程是直線而不是曲線。把控制系統作為自變量X,戰略作為因變量Y,研究控制系統對戰略的影響作用關系,也就是在X坐標軸與Y坐標軸形成的平面中,繪制出方程Y=a+bX所對應的直線(如圖5所示),隨著控制系統(X)的變化,參數a、b的取值及正負方向不同。沿著這一研究思路揭示出控制系統對于組織戰略制定、戰略變化及組織能力的影響作用規律。例如,預算控制系統的交互式使用,能夠使各管理層的戰略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換,利于組織戰略的變化(Abernethy&Brownell,1999)[41];管理層收購(MBO)事件發生后,如果公司收購經理引入信仰控制和交互式控制方式能夠幫助MBO后的公司去發現新的戰略機會,進行戰略修訂(Hans Bruining,Marcel Bonnet,Mike Wright,2004)[42];交互式控制系統有利于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Jean-Francois Henri,2006)[20]等。
2.研究方法
這一研究單元,大量實證研究仍然是以問卷調查和案例分析為主來收集數據,而在關于控制系統對戰略變化研究中,還會綜合使用案例回顧分析、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從不同管理層、不同角度收集戰略變化前后數據資料,試圖更全面的了解控制系統對戰略變化的影響(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7]。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能夠使收集的數據更客觀、準確,但仍然缺乏推廣性。對適應性(或者匹配)程度的度量,與研究單元I的方法一樣,通過分析相關系數或回歸方程的系數值及方向來確定。
3.研究內容
研究中涉及的戰略概念(圖5坐標軸Y代表的內容)相對于“控制系統適應戰略”的理論觀點范圍更廣,除了包括具體戰略類型的選擇之外,有些研究成果還涉及戰略中涵蓋的某些組織能力層次,如創新能力、組織學習能力、快速應變能力等(Bisbe&Otley,2004;Davila,2000;Kloot,1997)[43-45]。而研究成果仍然是以戰略類型選擇居多。其中,戰略類型選擇包括:①戰略優勢選擇,如以顧客為中心戰略、質量戰略(Chenhall, 2005;Marginson,2002)[46-47]等;②戰略變化(如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Chenhall&Langfield-Smith,2003;Abernethy&Brownell,1999[7,29,41],而且這種戰略變化都是由于組織外部環境(如政策變化、市場變化等)要求的結果,是有計劃的戰略類型的轉變。對于控制系統對組織能力的影響作用研究,主要是基于資源依賴理論的視角提出來的,認為組織基于具體競爭優勢和競爭能力(如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來進行戰略選擇的,控制系統的作用是提升組織的某種能力,結果會影響組織的戰略定位(Jean-Francois Henri,2006)[20],例如,交互式控制系統能夠提供組織創新氛圍,提升組織創新能力,這樣組織的戰略選擇會更傾向于創新型戰略。因此,“戰略適應控制系統”的研究,在權變理論的分析框架下,引入“資源依賴理論”將戰略類型概念轉變為具體的組織能力。
研究中的控制系統類型(圖5坐標軸X代表的內容),基于“控制系統適應戰略”的研究發展趨勢,更是集中關注控制系統整體作用的發揮,因此,控制類型的劃分主要是考慮控制系統的不同使用強度。而且,對控制系統使用強度的分類,大多數研究文獻都是采用Simons(1995)的控制杠桿分類來研究控制系統是怎樣影響戰略的。因此,Simons(1995)的控制杠桿理論成了“戰略適應控制系統”的又一理論基礎。控制杠桿理論提出了與戰略相連接的控制系統的四個維度:信仰控制是通過各管理者正式交流并明確強調組織的目標,以提供組織的基本價值觀、目的和方向,信仰控制是以積極的方式鼓勵員工去創新,表明“應該做什么”;邊界控制,向組織員工描述哪些戰略活動領域是可以接受的,通過設置明確的邊界范圍,來約束組織員工的創新行為;診斷式控制,是監督結果,糾正偏差,以保證事前計劃的戰略目標的實現;交互式控制,以在不同管理層次員工之間頻繁進行溝通交流為特點,目的是幫助組織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發現新的機會,進行重新戰略定位。因此,信仰控制和邊界控制的目的都是為了讓組織員工努力尋找機會創新,但是他們分別是以積極鼓勵和消極限制方式來進行,信仰控制通常是以描繪組織使命、組織戰略藍圖來進行,而邊界控制一般是以行為準則來體現;診斷式控制相似于邊界控制,約束員工行為;而交互式控制相似于信仰控制,鼓勵員工行為。Simons(1995)提出的四個控制杠桿以及對控制杠桿分析的重心是鼓勵員工為組織去尋找發現新的發展機會,是組織選擇新的戰略方向的主要方式之一[40]。
此外,與“控制系統適應戰略”相類似,假定控制主體選擇行為是理性的,將戰略與控制系統的關系投射在完全理性平面內(圖5中實線平面),目前還沒有研究文獻突破這一完全理性假設。
在單元矩陣III內,適應范圍即包括戰略制定階段,又包括戰略執行階段,所以,“控制系統與戰略雙向適應關系”是對單元I和單元II觀點的整合。
傳統的“控制系統適應戰略”觀點,強調的是控制系統在戰略執行階段的作用,“戰略適應控制系統”觀點,強調的是控制系統產生的信息在戰略制定階段的作用。而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是戰略管理過程的兩個階段。因此,有學者提出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關系是模糊的(Ittner et al.,2003;Lang Weld-Smith, 1997;Chenhall, 2003;Abernethy&Brownell,1999;Chapman,1997)[3,5,8,41,48],控制系統與組織戰略之間可能不是單向關系(Macintosh,1994)[49]。
目前,僅有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Paul(2012)嘗試研究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雙向適應關系[7]。他們以“戰略變化”為分水嶺,研究Simons的交互式控制方式對實現戰略變化這一事件的作用,以及在戰略變化后,控制方式的變化對新戰略目標實現的作用。因此,在戰略變化前,把交互式控制方式看作自變量,“戰略變化”這一結果看作是這一自變量引起的結果。在戰略變化后,把新戰略作為自變量,控制方式的變化作為這一自變量引起的結果。研究發現在組織戰略變化前后控制系統與戰略間的主導關系是不一樣的,即控制系統主導影響戰略能否變化,支持“戰略適應控制系統”觀點;而在戰略變化后,控制系統也要變化,以保證這一新戰略的執行,支持“控制系統適應戰略”觀點。
由于研究的時間跨度較大,涉及戰略變化前、戰略變化過程以及戰略變化完成后新戰略實施三個階段,涉及的數據資料范圍較廣,他們綜合運用案例回顧、訪談與問卷調查方法進行數據收集,獲得面板數據來進行研究。這一研究過程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大,數據較充分,但在案例回顧、訪談中對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回想,得到的數據資料通常會受到被訪者主觀意識的干擾,客觀性降低,結果勢必會影響最后的研究結論。
從內容層面的適應概念研究成果來看,控制系統與戰略的三種適應性觀點是跟隨組織環境的變化,從矩陣單元I“控制系統適應戰略”發展到矩陣單元II“戰略適應控制系統”,而矩陣單元III“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雙向適應關系”的觀點是對前兩種觀點的整合,也是這一適應概念研究領域最前沿的觀點。
在研究思路上,這一適應概念的研究都是限于兩元素變量(戰略和控制)之間的適應關系,并選擇其中一個元素為外生的、給定不變的自變量,另外一個則隨自變量變化而適應性、匹配一致的變化。這是權變理論的第一種研究范式。基于權變理論的大多數研究通常都是選擇這種研究范式(N.Venkatraman and John C.Camillus,1984)[10]。
在研究方法上都是采用問卷調查、案例研究、訪談的方法進行數據收集,運用結構方程、回歸分析等方法計算兩變量的相關系數或者回歸系數值及方向,通過這一系數來判斷不同控制系統與不同戰略間的匹配程度。這種研究方法假定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的關系是線性的。
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適應性關系研究成果基本涵蓋在內容層面的適應性研究領域,可以說,在對這一適應概念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研究從很多角度對控制系統以及戰略進行很細的分類,研究他們的匹配關系。但是,目前這些研究仍僅限于戰略和控制系統這兩元素變量間匹配。而在公司實踐中,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關系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調節作用影響或中介作用影響。例如,控制系統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控制主體(如高層管理者等),控制主體的經驗、能力、知識等有限理性因素都會對控制系統的選擇以及控制系統作用的發揮產生影響。而現有這些研究成果都假定控制主體選擇行為是完全理性的,沒有考慮控制主體有限理性的影響因素,即控制系統與戰略類型這種對應關系不是投射到有限理性這個平面上(如圖4、5中虛線平面)的,有限理性平面與完全理性平面之間可能是平行的,也可能是不平行的,控制系統與戰略類型的匹配關系會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而受到影響的。再如,隨著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公司治理層在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過程中的監督控制作用越來越備受重視,這些治理因素對控制系統與戰略之間的適應關系存在調節作用還是中介作用還是沒有影響?……基于現有的研究成果,引入中介變量或者調節變量研究控制系統與戰略的匹配關系是內容層面適應概念研究領域主要發展動向。
過程層面的“適應”概念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控制系統與戰略匹配關系進化的過程,它強調的是匹配的過程,只要新的匹配程度(或狀態)高(好)于之前的匹配程度(或狀態),就被稱為適應,而不一定是最佳匹配狀態。因此,這一“適應”概念是動態研究控制系統與戰略從一種組合狀態發展到較之好的另一組合狀態的過程或模式,具體包括三個適應范圍(如圖3):單元矩陣Ⅳ、單元矩陣Ⅴ和單元矩陣Ⅵ。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狀態的動態轉移有時需要憑借控制主體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所以這一領域的研究通常會包含大量元素變量,而不再僅限于控制系統與戰略這兩元素變量,各元素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Simon(1962)將復雜系統定義為“復雜系統是由大量的個體通過復雜的方式相互作用組成的……在復雜系統中,……根據這些個體的屬性及他們相互作用的規則,能夠推導出系統整體的屬性”[50]。復雜性源于系統中不同個體的未知屬性、他們相互作用的范圍以及隨之發生的系統性能表現。個體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屬性可能是正向的影響關系,也可能是反向的影響關系,也可能是不相關的,而且這種作用關系屬性可能會隨著相互作用力度的變化幅度而發生變化,結果系統性能可能會隨著某單個個體或某些個體的變化而呈現出非線性的變化。因此,可以把這種過程的適應性看作是復雜系統的進化過程。
在過程層面的適應性的實證研究成果非常少。到目前為止,單元矩陣Ⅳ的研究成果很少(Sofiah Md.Auzair,Kim Langfield-Smith,2011;Johnny Jermias,Lindawati Gani,2010)[51-52]。而單元矩陣Ⅴ和單元矩陣Ⅵ的研究沒有實證研究成果,還僅處于觀點探索階段。例如,控制系統與組織戰略之間可能不是單向關系(Macintosh,1994)[49],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或階段線性關系(Josep Bisbe,David Otley,2004)[53]等。
單元矩陣Ⅳ中,適應范圍是戰略執行階段,因此,戰略類型是已知的,給定不變的。研究控制系統通過怎樣的變動過程去適應已知戰略。Sofiah Md.Auzair,Kim Langfield-Smith(2011)根據已有文獻研究成果,從五個維度對控制系統進行了分類,包括行為控制與結果控制、正式控制與非正式控制、緊控制與松控制、嚴格控制與靈活控制、非人性化控制與人性化控制,在這些控制對中,前者被作者稱之為官僚化控制,后者被稱為非官僚化控制。他們詳細研究了在服務行業中,組織生命周期階段、服務作業特點以及控制類型對戰略的適應關系,發現對于服務作業呈批量特點,處于成熟期,而且業務層實施成本領先戰略的公司來說,更傾向于強調官僚化控制系統;如果公司服務業務呈專業化特點,處于成長期,實施差異化戰略,則控制系統的官僚化程度要相對低[51]。在這一研究中,他們引入組織生命周期、服務作業特點這兩個影響變量,研究組織在不同的狀態組合下,控制系統是怎樣從原有組合狀態實現較優的組合狀態的轉變的。Johnny Jermias,Lindawati Gani(2010)通過對上市公司的106位業務部門經理進行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來收集數據,較深入的研究了戰略的類型是如何影響業務部門的控制類型的[52]。因此,單元矩陣Ⅳ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內容上,一般是引入其他影響變量,采用復雜系統理論方法,如遺傳算法等,來動態研究各因素間的互動過程。
單元矩陣Ⅵ,適應范圍是戰略制定階段,研究不同類型控制系統與組織戰略變化、組織戰略優勢以及組織能力間的相互協調、相互作用的模式或過程。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相互作用模式不是由外部給定的力量來決定的,而是反映了要素變量之間有意識的相互選擇。
單元矩陣Ⅵ,適應范圍包括戰略制定階段與戰略執行階段,戰略制定與戰略執行過程相互重疊,互為因果,除其他影響元素變量之外,控制系統要素變量包括原有控制系統以及新控制系統,戰略要素變量包括正在實施的戰略以及新戰略,所以包含大量的元素變量,而且各元素變量間的變動影響關系復雜。當多種元素變量之一發生改變時,其他元素變量也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并且是持續和共同的調整,這被稱之為“格式塔”(Miller D,1980)[35]。復雜程度高于單元矩陣Ⅳ、單元矩陣Ⅴ。
相對比內容層面的適應概念研究成果,過程層面的適應概念的實證研究非常少,理論觀點研究僅限于提出為數不多的一些推測性的觀點,還處于探索階段。這一研究領域基本屬于空白,因此是未來研究的空間較大。在這一研究領域中,涉及的元素變量較多,變量間的關系復雜,因此,適于運用復雜系統理論方法去研究。這也將成為復雜系統理論進入控制系統與戰略適應性關系研究領域的主要橋梁。
“適應性”是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研究是一個核心問題。已有的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的研究成果中適應性概念不全相同,適應范圍也不一致。本文從適應概念和適應范圍兩個維度建立控制系統與戰略的適應性概念框架模型,并基于此框架梳理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的研究文獻,從觀點產生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評述,指出控制系統與戰略適應性關系研究的未來發展趨勢,這同時也是我們后續研究工作的重點,以期逐步填補控制系統與戰略關系研究領域的空白。
[1]Chenhall R H,Lang eld-Smith 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priorities,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sing a systems approach[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8,23(3):243-264.
[2]Baines A,Lang Weld-Smith K.Antecedents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change:a structural equation approach[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3,28(7/8):675-698.
[3]Ittner C D,Larcker D F,Randall T.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Wnancial services Wrm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3,28(7/8):715-741.
[4]Dent J F.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control:some possibilities for accounting research[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0,15(1/2):3-25.
[5]Lang Weld-Smith K.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strategy:a critical review[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2):207-232.
[6]Shields M D.Research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by North Americans in the 1990s[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9):3-61.
[7]Ralph Kober,Juliana Ng,Byron J Paul.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ment control mechanisms and strategy[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2,18(4):425-452.
[8]Chenhall R H.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design within its organizational context:findings from contingency-based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3,28(1/2):127-168.
[9]Van de V A H.Review of Aldrich’s book-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9,24:320-326.
[10]Venkatraman N,John C.Camillus.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Fit”in Strategic Manage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513-525.
[11]Miles R E,Snow C C.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J].Science Quarterly,1978,3(3):546-562.
[12]Miller D,Friesen P H.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1):1-25.
[13]Porter M.Competitive strateg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
[14]Chakravarthy B S.Adaptation:A promising metaphor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2,7(1):35-44.
[15]Ansoff H I.Corporate Strategy[M].New York:Mc-Graw-Hill,1965.
[16]Steiner G A,Kunin H E.Formal Strategic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J].Long Range Planning,1983,16(3):12-17.
[17]D’Aveni R A.Hyper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M].New York:Free Press,1994.
[18]Chenhall R H,Morris D.Organic decision and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s in entrepreneurial and conservative business organizations[J].Omega,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1995,23(5):485-497.
[19]Simons R.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s and business strategy:an empirical analysi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7,12(4):357-374.
[20]Jean-Francois Henri.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strategy:A resource-based perspectiv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6,31(6):529-558.
[21]Bruggeman W,Stede W V d.Fitting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3,4(3):205-218.
[22]Govindarajan V.A contingency approach to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at the business-unit level:integrating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s with strateg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826-853.
[23]Govindarajan V,Fisher J.Strategy,control systems,and resource sharing:eVects on business-unit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2):259-285.
[24]Abernethy M A,Guthrie C H.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fit”betwee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J].Accounting and Finance,1994,34(2):49-66.
[25]Hoque Z.A contingency model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rategy,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4,13(4):485-502.
[26]Govindarajan V,Gupta A K.Linking control systems to business unit strategy:impact on performanc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5,10(1):51-66.
[27]Merchant K A.Organizational controls and discretionary program decision making:a Weld stud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5,10(1):67-85.
[28]Abernethy M A,Lillis A M.The impact of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 on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desig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5,20(4):241-258.
[29]Chenhall R H,Lang Weld-Smith K.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eward systems,trust and strategic chan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3,15(1):117-143.
[30]Kotha S,Vadlamani B L.Assessing generic strateg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wo competing typologies in 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1):75-83.
[31]Miller J M,Roth A V.A taxonomy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ies[J].Management Science,1994,40(3):285-304.
[32]Shortell S M,Zajac E J.Perceptual and archival measures of Miles and Snow’s strategic types: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817-832.
[33]Hopwood A G.The archaeology of accounting system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7,12(3):207-234.
[34]Van der Stede W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nsequences of budgetary controls:budgetary slack creation and managerial short-term orient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0,25(6):609-622.
[35]Miller D,Friesen P H.Momentum and revolution in organizational and adap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23(4):591.
[36]Simons R.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top management attention to control systems[J].Strategic anagement Journal,1991,12(4):49-62.
[37]Otley D T.The contingency theory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achievements and prognosi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0,5(4):413-428.
[38]Huff A S,Reger R K.A review of strategic process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1987,13(2):211-236.
[39]Mintzberg H,Waters J A.Of strategies,deliberate and emerg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5,6(3):257-272.
[40]Simons R.Levers of control:How managers use innovative control systems to drive strategic renewal[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41]Abernethy M A,Brownell P.The role of budgets in organizations facing strategic change:an exploratory stud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9,24(3):189-204.
[42]Hans Bruining,Marcel Bonnet,Mike Wright.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strategy change in buyout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4,15(2):155-177.
[43]Bisbe J,Otley D.The eVects of the interactive us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product innov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8):709-737.
[44]Davila T.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rivers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desig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0,25(4/5):383-409.
[45]Kloot L.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8(1):47-73.
[46]Chenhall R H.Integrative 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strategic alignment of manufacturing,learning and strategic outcomes:an exploratory stud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5,30(5):395-422.
[47]Marginson D W.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their effects on strategy formation at middle-management levels:evidence from a UK orga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1):1019-1031.
[48]Chapman C S.ReXections on a contingent view of accoun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7,22(2):189-205.
[49]Macintosh N B.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 Systems:An Organizational and Behavioral Approach[M].John Wiley&Sons,1994.
[50]Simon H A.The architecture of complexity[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phical Society,1962,106(6):467-482.
[51]Sofiah Md.Auzair,Kim Langfield-Smith.The effect of service process type,business strategy and life cycle stage on bureaucratic MCS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2,16(4):399-421.
[52]Johnny Jermias,Lindawati Gani.Integrating business strategy,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s with business unit effectiveness:a fitness landscape approach[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10,15(2):179-200.
[53]Josep Bisbe,David Otley.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ve us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product innov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4,29(8):709-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