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麗美 黃熙理 沈燕慧 左圣蘭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漳州市中醫院 漳州363000)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ion disease,PID)是一種常見婦科疾病[1],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包括子宮、輸卵管、卵巢)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和盆腔腹膜的炎癥,常導致異位妊娠及不孕癥,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本研究采用常規三聯療法配合清瘀方熏蒸治療濕熱瘀阻型盆腔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月~2014年6月入住我院中醫婦科住院部的盆腔炎患者60例,按入住順序先后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患者年齡 21~45歲,平均年齡(28.23±3.64)歲,平均病程(3.13±2.67)年;對照組患者年齡 20~46歲,平均年齡(29.10±3.52)歲,平均病程(3.27±2.32)年。兩組患者在年齡、臨床表現、病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
1.2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1]“慢性盆腔炎”中的診斷標準制定:(1)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陰道炎、節育及婦科手術感染史,或有不潔性生活史;(2)臨床表現: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可伴有低熱起伏、易疲勞、勞則復發、帶下增多、月經不調、不孕;(3)婦科檢查子宮觸壓痛,活動受限,宮體一側或雙側附件增厚,壓痛,甚至觸及炎癥包塊;(4)B超:探及輸卵管增粗、積水,或盆腔炎性包塊,或盆腔內有帶狀無回聲;或輸卵管通暢試驗(通液、造影):顯示輸卵管一側或兩側不通或通而不暢;造影顯示盆腔粘連。
1.3 中醫證候診斷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中藥新藥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醫婦科學》[1]有關內容擬定,中醫分型為濕熱瘀阻型的納入觀察病例。
1.4 納入標準 (1)符合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屬濕熱瘀阻型;(3)年齡在 18~50歲之間的女性患者;(4)住院治療時間在1個療程以上;(5)愿意接受此治療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5 觀察指標 癥狀、體征包括下腹脹痛或刺痛、腰骶脹痛、白帶異常、子宮活動度及壓痛、輸卵管條索狀增厚及壓痛、子宮一側或兩側片狀增厚及壓痛,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進行分級評分。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單組內治療前后總分改變采用自身配對t檢驗;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樣本成組t檢驗;等級資料用Wilcoxon。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 給予本科傳統三聯療法:(1)中藥“敗醬湯”(本科協定處方)煎服:敗醬草15g、紅藤15g、赤芍10g、炒蒲黃10g、五靈脂10g、丹參10g、茯苓15g、制香附10g。(2)雙黃連粉針1.8~2.4 g加入0.9%氯化鈉500 ml靜滴,1次/d,連用14d;丹參針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靜滴,1次/d,連用14 d。(3)中藥灌腸1號方(敗醬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參根、延胡索)保留灌腸。28d為1個療程,經期停藥。治療期間清淡飲食、禁房事。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清瘀方”(組成:透骨草60 g、大黃20 g、艾葉20 g、黃柏10 g、延胡索10 g、威靈仙10 g)熏蒸患處,取上藥加入3 L水,中火煎30 min置專用器具中備用,患者俯臥熏蒸床上,患處對準治療孔。溫度掌握在40~45℃,同時備有調控開關,患者可根據自己的耐受情況進行調控。治療時間30 min/次,1次/d,28 d為1個療程。經期停藥。治療期間清淡飲食、禁房事。
3.1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治療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 5~11 d,平均緩解時間為(6.93±2.21)d;對照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7~15 d,平均緩解時間為(8.36±4.56)d: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S)

表2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均值治療組對照組3 0 3 0 6.9 3±2.2 1*8.3 6±4.5 6
3.2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83.33%,兩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近年來急性盆腔炎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多發于產后、流產后、剖宮產后,發病于一個或幾個部位,甚至整個盆腔臟器。如果沒能得到及時、正確地治療,由于盆腔粘連、輸卵管阻塞,可能導致一系列遺留病變,如不孕、輸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癥反復發作等后遺癥,主要改變為:組織破壞、廣泛粘連、增生及疤痕形成,這就是所謂的慢性盆腔炎。該病的反復發作,極大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如何更好地治療慢性盆腔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逐漸成為醫學研究的方向。
由于盆腔炎的上述特性,西醫在治療慢性盆腔炎時,大多采用抗生素、激素以及手術松解粘連,使用抗生素治療后容易導致二重感染、耐藥嚴重等情況,效果不理想;手術治療也是一種創傷性治療,且術后再次粘連的機會多。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盆腔炎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為非創傷性療法,療效確切可靠,且經濟方便,易受廣大患者接受。但由于慢性盆腔炎病情頑固,容易反復,需長期用藥,僅靠單一的給藥途徑是不夠的,且長期服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攻伐之品,常有脾胃受損之慮,對機體正氣損傷大,患者也難以堅持服用,這在客觀上影響了中藥內治法的使用,也恰恰給予了中藥內病外治法施展本領的機會。故探索理想的多途徑綜合治療方案、提高本病遠期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復發率勢在必行。
近30年來,我科采取中醫三聯療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已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和社會、經濟效益,但因為療程較長,部分病人無法堅持,為進一步縮短療程,我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清代吳師機《理瀹駢文》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因此,我科在原有治療基礎上,發揮中醫藥特色,采用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藥物(透骨草、大黃、艾葉、黃柏、延胡索、威靈仙)煎煮后熏蒸患處,通過皮膚的局部吸收,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通絡消癥止痛之功,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縮短,療效明顯提高,對于盆腔炎屬瘀阻型的患者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本藥有抗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軟化粘連纖維化的局部組織、增強淋巴細胞吞噬功能,能促進炎癥的吸收、粘連的松解和包塊的消散。且局部用藥方便、靈活,價格低廉,避免了服藥對消化系統的刺激,減輕了肝腎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多途徑治療,可明顯縮短療程,盡快解除病人的痛苦,減輕病人的心理及經濟負擔,具有簡、便、驗、廉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17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