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萬青黃玉平 朱曉河
(1廣東省新興縣婦幼保健院 新興527400;2廣東省新興縣中醫院 新興527400)
小兒十二指腸潰瘍與成人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表現不同,缺乏季節性疼痛發作、饑餓性周期性疼痛以及典型的規律性疼痛等特征。西醫認為其病因是幽門螺桿菌(HP),同時也是慢性胃炎、胃潰瘍的病因。幽門螺桿菌是革蘭氏陰性菌,需氧,呈S型,可在人體胃黏膜長期存活,經若干年發展可在易感人群中形成胃炎、胃潰瘍[1]。在中醫研究中,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與脾胃濕熱有不可分的關系[2]。本文為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患兒的臨床療效,對96例在我院診治的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患兒進行臨床研究,取得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診治的96例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患兒進行臨床研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8例。治療組患兒男27例,女21例,年齡6.3~12.1歲,平均年齡9.7歲;對照組患兒男28例,女20例,年齡6.1~11.9歲,平均年齡9.8歲。兩組患兒均表現出長時期間歇性上腹隱痛、飽脹、噯酸,癥狀在進食后緩解。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精神異常無法積極配合者;不能嚴格遵循醫囑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西醫常規治療:餐前口服雷貝拉挫腸溶片0.25 mg/(kg·次),2次/d;餐后口服阿莫西林分散片12.5 mg/(kg·次)及克林霉素分散片6 mg/(kg·次),2次/d;2周為1個療程。治療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服用扶正祛毒湯,藥方組成:黃連、甘草各2 g,烏賊骨、白芍、蒲公英各 8 g,白及、丹參各 6 g,三七 3 g,黃蓖 15 g[3];水煎,早晚分服。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避免進食冷飲、辛辣油膩的食物,且不能私自服用其它藥物。
1.4 評價標準 顯效: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日常飲食恢復正常;好轉: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日常飲食基本恢復正常;無效:主要癥狀不消失或加重,日常飲食仍受影響??傆行?顯效+好轉。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16.0軟件處理,用例數、百分數(%)進行數據表示,組間數據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HP清除率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兒中39例根除HP,根除率為81.2%;對照組患兒22例根除HP,根除率為45.8%。治療組患兒的HP根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2.3 復發率比較 治療結束后半年和1年對治愈患兒進行2次隨訪,結果治療組復發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率比較[例(%)]
小兒十二指腸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飲食、自身免疫、環境以及酗酒、吸煙等因素有關,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對該病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西醫的治療主要以清除幽門螺螺桿菌為主。雷貝拉挫、阿莫西林、克林霉素三聯用藥可有效提高腺體細菌耐藥性,從而更好地根除幽門螺桿菌。中醫認為十二指腸潰瘍主要為外感濕熱邪氣和內傷飲食不節所致。扶正祛毒湯中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七散瘀止血,消腫散結;白及具有止血、去腐生肌的作用,與三七的散瘀止痛相互配合;丹參性味苦寒,能涼血消癰,養血安神;蒲公英性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效;白芍可入血分,緩急止痛,補虛和營;烏賊骨歸肝腎經,可以中和黃連的瀉下作用,避免傷害中氣;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體征,幫助患兒早日康復,促進生長發育,可在臨床中廣泛推廣。
[1]張成.對比西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療,2013,32(15):122
[2]陳治水.中西醫結合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治療中的地位與作用[A].第二十三屆全國中西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1-4
[3]徐洪岐.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所致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3,3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