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量的網絡新詞語應運而生,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本文旨在探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網絡新詞語教學,分析網絡新詞語在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并結合網絡新詞的特點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網絡新詞語 ? ?對外漢語教學 ? ?價值 ? ? 教學策略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7月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迅猛發展,網絡語言也呈現出較快的更新速度,大量的網絡新詞語應運而生。網絡新詞語不限于網絡上使用,而且不斷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對留學生而言,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無法避免網絡新詞的,這些詞匯對他們的漢語學習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雖然這些新詞新語并不是《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必要掌握的基本詞匯,但是掌握了這些詞語有利于他們更加快速融入中國的社會生活中,所以對外漢語教學不應該回避這些詞匯。本研究意在探討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網絡新詞的教學,避免它們對留學生漢語學習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學生能了解、掌握并準確地使用。
一、網絡新詞語的類型、特征
百度百科關于“網絡新詞”的解釋如下:指的是“網絡用語”,即多在網絡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它們是網絡和語言結合的產物,是廣大網民在網上使用的約定俗成的語言,它在網絡中迅速出現、傳播,被網民廣泛使用。
(一)網絡新詞的類型
由于網絡本身還是新事物,“網絡詞語幾乎都是新詞語”,是網民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 新創造并廣泛使用的詞語。
1.含有字母數字各種符號的詞
包括漢語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或其他外文字母分別與數字、符號混合而成的各種形式,如MM(妹妹)、GF(Girl Friend 女朋友)、LP(老婆)、886(拜拜了)、1314(一生一世)、5555(嗚嗚嗚嗚)、^_^(笑)等等。
2.諧音詞
諧音詞就是根據詞語的讀音新造或借用一詞來代替,如用“烘焙雞”指home page(主頁),“伊妹兒”指“E-mail”(電子郵件),“斑竹”指論壇、網站的管理人員“版主”。
另外,諧音詞也指網民在使用拼音輸入法時因為同音而形成的別字。為了提高輸入信息的速度和網上聊天的效率,網民們往往將錯就錯,久而久之這些詞語得到千萬網迷的認可,因為它們往往比諧音的原詞更為形象生動, 更俏皮親切,更有生活氣息。如霉女(美女)、菌男(俊男)、大蝦(大俠)等等。
3.舊詞新義
“新詞語不應該僅僅限于新詞形,也應包括舊詞形所包含的新意義。”[趙克勤,論新詞語[J].語文研究,1988(2)]網絡新詞的“舊詞新義”也就是給已有的詞語再賦予新的含義,由于其詞義的新而倍加引人注目,所以廣大網民更愿意把它當成新詞語,如菜單、窗口、帖子、沖浪、恐龍、青蛙等等。
(二)網絡新詞的特征
網民為了提高輸入信息的速度和網上聊天的效率,選擇使用簡單的詞匯來溝通交流,時間一長就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特征。
隨意:網絡交際以文字為主,在網絡聊天語中,文字運用得很隨意。因為網絡語言的操持者主要是年輕人,他們有較強的創造力和模仿力,能迅速接受新生事物,一旦有誰率先創造出新詞就會迅速被大家認可,并立即在網上流行起來。
不規范:由于網絡新詞的新穎和隨意,所以,網絡新詞具有不規范、不純潔的特征。如用“米國”表示“美國”,用ing來表示現在進行時,如“開會ing”“吃飯ing”等等。
不穩定:新詞雖然很新穎,但是它們具有較大的變動性,這一點在網絡語言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很多的網絡新詞都只是暫時現象,反映某些事物和現象的出現,但是其消亡速度很快,網絡新詞具有不穩定性。
二、網絡新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
(一)網絡新詞是新詞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網絡而生的網絡新詞是現代漢語新詞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大、變化快、內容廣泛、富有趣味性,它豐富了我們整個社會乃至整個時代的語言,是值得加以關注的。
(二)網絡新詞理應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一個重點
網絡新詞反映了中國社會生活所發生的急劇變化,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匯的現有內容,如果對網絡語言一竅不通,將會造成留學生在漢語學習、生活和交際方面的障礙,因此網絡語言的教學理應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內容之一。“但遺憾的是,漢語教學界,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界,反應相對冷淡以致嚴重滯后,這在教育大綱以及教學計劃的制定、教科書的編寫和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都有所體現。”隨著網絡新詞的大量增加,必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調整思路,根據形勢的發展,加入網絡新詞的教學,提高留學生的現實交際水平,使他們盡快融入中國生活。
(三)網絡新詞教學是推動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傳播的有效手段
對外漢語教學不單單只是進行語言教學,它還涉及中國文化的傳播和講授。通過網絡新詞的教學,可以讓留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漢語的博大精深,充分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從而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新詞的教學策略
網絡新詞具有時代氣息,是對漢語詞匯的一種補充。盡管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在漢語運用實際中,積極健康、有表現力的網絡詞語用得恰當的話,能夠豐富留學生的語言表達,起到意想不到的交際效果。因此,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引入網絡新詞教學十分必要。作為漢語教師,要重視網絡新詞的教學和研究,將具有明顯時代色彩的網絡新詞這些語料補充到教學中來,切實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
(一)讓學生了解網絡語言的使用環境,能在恰當的環境中準確使用
大多數留學生處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他們漢語基礎較差,但是好奇心強,對漢語和中國文化都很好奇,接受新的語言文化知識的欲望強,同時又缺乏鑒別正誤與好壞的能力。所以,對外漢語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網絡語言的特殊使用環境,讓他們明白許多網絡詞語只能限于網絡交際,應謹慎地對待這些網絡新詞語。當然,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排斥網絡新詞,其俏皮幽默的一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健康有品位的網絡詞語。
(二)堅持常用性原則,恰當地選擇網絡詞語進行教學
雖然掌握了網絡新詞確實有助于提高留學生的現實交際水平,但是由于網絡新詞具有顯著的隨意性和不穩定性,所以教學中要堅持常用性原則,認真分析新詞的使用頻率和范圍,那些穩定性差、不夠規范的網絡新詞就不能納入漢語教學的詞匯教學體系中,否則就會影響學生漢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教學中,必須選擇那些使用頻率高、社會認可度高、使用時間長、相對穩定的網絡新詞語。如“給力”“山寨”“親”“萌”“點贊”等,這些詞不僅在網絡上頻繁使用,而且還走進了現實,甚至在主流媒體上出現過,有的還被商務印書館新修訂的《現代漢語詞典》收錄,“土豪”“大媽”還將進牛津詞典,這些網絡新詞語在留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用得上。因此,對外漢語教師要多關注網絡新詞語的發展變化,注意搜集符合要求的網絡新詞語,及時整理,不斷調整和更新。
不過,網絡新詞語的教學不必固定在某個課型進行專門的教學,可以隨機地出現在大部分課型里面。因為網絡新詞語更新很快,流傳廣泛,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適當地引入網絡新詞語,結合學生的漢語水平適當進行講解和擴展。
(三)根據學生的類別和漢語水平有區別地進行教學
從留學生的類別看,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學生,非學歷教育學生又分為長期語言進修生和短期語言進修生。短期生學習時間不長,他們希望通過短期的漢語學習,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能同中國人進行簡單的交流,因此他們需要學習有益于他們日常交際的漢語知識,即便不了解網絡新詞語也不妨礙他們的基本交流,所以無須進行網絡新詞教學。而長期生不僅學習時間長,而且學習的內容更廣泛,他們學習漢語不僅僅是為了基本交流,同時還想更多地了解中國,融入中國社會,甚至在中國工作、安家落戶,所以有必要進行網絡新詞語教學。
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各不相同,在詞匯教學中要針對初級、中級、高級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初級階段的學生漢語水平較低,隨意而不規范的網絡新詞語容易給他們的漢語學習造成負面影響。如網絡語言中出現的大量諧音、省音、用方言代替普通話等語言現象,把“不要”寫成“表”,把“這樣子”寫成“醬紫”,把“喜歡”諧音成“稀飯”等,這些網絡語言從某種程度上給正處于學習漢語階段的初級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造成混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宜講授網絡新詞,即便學生問起了某個網絡詞語,最好是簡單講解,點到為止,不宜展開。中高級階段的學生熟練掌握了大量基本詞匯,運用漢語的水平較高,有一定的辨別漢語使用正誤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引進網絡新詞,并講解該詞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
(四)注重網絡語言文化內涵的挖掘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相互影響。語言是傳遞文化的載體,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了社會文化現象,因此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網絡語言是在網絡環境中產生的,是一種新興的交際語言,敏銳地反映時代和社會文化的變遷,反映了現代人的價值觀、文化心態和生活態度。在進行網絡詞語教學時,不能僅僅是博學生一笑,活躍課堂氛圍,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對網絡語言文化內涵的挖掘上,這樣才會有助于留學生更多地了解現代社會文化生活,感知漢語的變化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