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聰 柳賢福(通訊作者)
【摘 要】在藥理實驗中,經常會出現需要學生處死實驗動物的情況,在此過程中,作者發現學生們呈現的心理狀態各異,處死藥理實驗動物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教學質量。本文對實驗動物處死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做出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心理疏導方法,以期能夠改善教學效果。
【關鍵詞】藥理實驗動物處死 ? ? 心理影響 ? ? ?疏導 ? ? ?學生
動物實驗被許多科學家認為在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神經科學領域,科學家需要研究人腦,但他們不可能隨意處置人的大腦,于是只能用動物來操作。使用動物的好處是,研究者可以損傷特定的腦區之后,觀察動物出現什么樣的障礙,從而推定這個腦區的功能;但在人身上,科學家不可能這樣做,只能等待臨床上出現符合要求的病人,這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了。另外,在新藥研發上,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報告顯示,為了評定藥物安全性和生物活性,最初會有5000種化合物被評估,研究者們會從中挑選出幾十種具有成為新藥潛力的化合物進行動物實驗,來評價化合物的藥理毒理作用,最終只有5種化合物會被選出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所以,在藥理實驗中,實驗動物是不可或缺的。
一、藥理實驗動物處死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自己動手、自己動腳、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是我們實驗工作的最高準則。在藥理實驗中,經常會出現讓學生自己處死實驗動物的情形。目前較常用的處死方式包括物理方法致死、化學藥物致死、特殊實驗動物的處死等。其中,物理方法致死是又包括急性失血法、斷頭法、空氣栓塞法和斷髓法;化學藥物致死主要包括藥物吸入和藥物注射兩種;特殊處死方法包括對昆蟲的燙死法、對青蛙采用酒精麻醉和香煙麻醉等方法,對狐貍采用心臟注射氯化琥珀酰膽堿等。
對于實驗動物,最早在1959年,動物學家威廉·拉塞爾(William Russell)和微生物學家雷克斯·伯奇(Rex Burch)就提出他們的理念:鑒別和減少“非人道”的動物實驗。他們于1959年在《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書中首次提出“3R”原則,即在可能的情況下,優化(refine)實驗流程,減少(reduce)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以及使用非生物材料來替代(replace)實驗動物。“3R”原則隨后被許多政策、法規、協議引用,作為它們提倡改善實驗動物福利的核心原則。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動物福利的問題,提倡對動物實施安樂死。
二、動物處死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在當前的高考模式下,醫學院學生的選擇條件并未涉及心理狀況,因此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面對實驗動物處死時產生緊張、逃避、畏懼等不良的心理反應,甚至有些嚴重的學生無法繼續學習,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這其中,尤以低年級學生的問題突出。
有調查顯示,學生中在初次接觸動物實驗中感到恐懼的占26%,好奇的占32%,厭惡的占15%;對處死動物感到恐懼的學生占42%。另有調查顯示,部分學生表示,看到實驗動物可憐的樣子非常傷心,但迫于教學活動的安排,不得不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會有愧疚的感覺。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87.7%的學生實驗結束后會有明顯的愧疚感或負罪感,尤其對于家兔等哺乳類實驗動物的愧疚感更為明顯,其中33.5%的學生對開展動物實驗的必要性表示疑惑。
從筆者的長期觀察來看,受藥理實驗動物處死的影響,學生很容易產生以下幾種心理反應:
1.恐懼心理
學生大多處于18~20歲的年紀,在這樣的年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尚未接觸死亡,自己動手處死動物的經歷更少,再加上平時生活中家長也會傳授給他們要善待動物,不能殺生的觀念,社會層面上動物權利保護者的聲音日益增大,因此,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們面對試驗中處死動物的情形就產生恐懼的心理,甚至有部分女同學會出現緊張得手不聽使喚,腦中幾乎一片空白的狀態。觀其整個實驗操作過程,學生們會情緒緊張,臉色發白,動作不協調。
2.憐憫心理
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斷提高,許多家庭都會飼養貓狗等小動物作為寵物。在現代社會中,寵物已然成為家庭的一員,甚至有網友笑談“狗當兒子養,兒子當狗養”,可見寵物的地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另一方面,學生平時能接觸的實驗動物一般都是小型為主,有些動物十分可愛。這兩方面的原因經常會讓學生在做藥理實驗遇到需要處死實驗動物時,產生憐憫心理,不舍得將其處死。
3.厭惡心理
由于現在我國社會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很多學生在家里都會十分注意衛生,對于動物尿液、糞便,甚至血液都接觸較少,并認為這是十分不衛生的。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在動物實驗中,經常會有學生表現出厭惡的心理。除此之外,動物處死之后,動物的尸體本身也會讓很多同學產生排斥,不愿碰觸,無法忍受。有的同學反映,讓自己處死動物,動物從活物變成冷冰冰的尸體的情形讓他們感到極為厭惡,從而從心里排斥進行動物處死。
4.懷疑心理
現代社會對動物保護的呼聲和行動是日漸高漲,人們普遍接受了動物也是家庭的一員,是社會的一員,可以與人類和諧共處的理念。學生們在接到動物處死通知之后,大多都會產生是否必須要處死動物?動物處死究竟是為了什么?為了人類的健康就可以濫殺動物嗎?等等疑問如不及時解開,就會在學生心中越結越深,最終使得學生懷疑動物處死的必要性,懷疑動物實驗的必要性和正當性。
5.負罪心理
由于來自社會宣傳的壓力以及來自家庭內部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學生認為殺生是不可為的行為,在這種心理認知下,部分心理脆弱的學生在做完藥理實驗之后會產生負罪心理。這類同學通常認為自己是“兇手”,手上沾滿了動物的鮮血,從而沉浸到深深的自責中去,無法繼續進行同類實驗,甚至產生放棄學業的念頭。
三、心理疏導
實際上,醫學專業性極強,從未來就業的角度而言,學生無法選擇,只能努力學好專業知識。藥理實驗中動物處死對學生心理產生的種種影響,會在日常學習中明顯影響到教學的進度和效果。有些學生從心里抵觸做動物實驗,甚至有些同學會選擇逃避做動物實驗,這些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效果。這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影響,使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當中。
一般說來,對藥理實驗動物處死中受到影響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認識疏導
認知在人類的認識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確的認知可以推動人類的發展,不正確的、錯誤的認知會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極強的阻力。對學生也是一樣,如果不能對藥理實驗中動物處理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教師們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很好地引導學生們對藥理實驗動物處死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才能使學生們因此產生的心理問題迎刃而解。
2.情感疏導
內心情感是所有行為得以產生的根源。在對因藥理實驗中動物處死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時,要注意進行感情疏導。一般說來,教師或心理輔導人員應該努力傾聽學生的感受和想法,對學生多進行鼓勵和贊賞,幫助學生形成榮譽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使其靠自身的努力去擺脫這些心理負擔。除此之外,轉移注意力也是不錯的方法,運用一些生活技巧,如記日記、找人聊天、冥想、多進行體育運動等技巧都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3.思想疏導
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產生了思想問題所致。針對學生在藥理實驗中動物處死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必須注重思想疏導。思想問題主要涉及“人生觀”“價值觀”這些基礎的重要問題,因此,對學生進行科學系統的教育,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讓他們了解藥理實驗動物處死的來龍去脈,使他們明白這樣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自然就能讓學生們產生正確的思想認識。思想上沒問題,心理上一般不會產生問題,教學效果自然可以有效提升。
4.社會適應疏導
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社會適應,這些受動物處死影響的同學,大多都在社會適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從社會適應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促使其心理問題得到好轉。正如馬克思在他的名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強調的一樣,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本質表現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一個人若與他人隔絕,就不能從自然的奴隸轉變為自然的主宰。因此,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能否適應社會就顯得至關重要。一個人社會適應如何,主要視其社會行為和人際交往的情況而定。社會行為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生活中,在公開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行為,社會行為和人際關系常常是同一過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覺察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好壞、是否相互信任友善,是一個人心情是否舒暢,生活是否愉快,工作、學習能否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人如果在社會行為和人際交往方面出現障礙,勢必會影響他的發展和成長。
總之,在藥理學實驗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需要學生處死實驗動物的情況。我們要明確,藥理實驗中動物處死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驗證相關藥理,不管是對人類還是動物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們要注意教育方式,以使得學生們端正態度,改變錯誤看法,主動參與到藥理實驗中去。發現學生因為動物處死而產生思想負擔或者心理問題時,應該主動采取心理疏導,以使其更快地融入學習中來,只有這樣,才能改善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月,鄒曜宇.實驗動物的處死方法[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284,286.
[2]李鳳奎,王純耀.實驗動物與動物實驗方法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341.
[3]張麗.心臟注射氯化琥珀酰膽堿處死狐效果好[J].現代畜牧獸醫,1991(2):40.
[4]瞿葉清,哈惠馨,郭玉琴,等.3R原則在醫學動物實驗工作中的應用[J].實驗動物科學,2010(06):84-85.
[5]羅勇,付岷雪.再論安樂死[J].求實,2009(1):99-101.
[6]趙阿勐,鄭亞楠,劉海燕,等.學生動物實驗困境的心理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14( 7) : 86.
[7]亞當·斯密著,余涌譯.道德情操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4.
[8]潘麗,涂臘根,江婉明,等.醫護學生在動物實驗中的倫理意識調查和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0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