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華
【摘 要】普通語言學是對各種語言共性研究的科學,但在外語教學中卻遭冷遇,學習者對普通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過分重視直接實用性,而忽視作為理論研究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學習者應明確普通語言學在外語學習中的地位,學習普通語言學,形成對語言和語言學知識的元知識,培養對語言的分析、鑒賞和應用能力,在腦海中主動構建普通語言學、具體語言學和所學具體語言的知識體系,形成自我的語言知識網絡。
【關鍵詞】普通語言學 ? ?外語教學 ? ?分類 ? ? 地位
普通語言學是中國高等院校外語專業學生學習的基礎理論課程,然而教學效果卻一直不盡如人意,學生厭學情緒明顯。對此,外語界的學者,如潘之欣、 吳格奇、 黃騰等,針對學生學習語言理論課程做過多方面的調查與分析。據潘之欣的調查,很喜歡該類課程的比例是0,66.7%的學生感覺一般,而感覺比較喜歡的只有13.3%,不太喜歡該類課程的與比較喜歡的比例相同,同為13.3%,6.7%的被調查者不喜歡該類課程。與此同時,羅耀華、柳春燕對漢語言文化專業學生學習《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學習動機、學習目的等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6%的學生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學分,32%是為了考研。雖然羅耀華、柳春燕的調查并非針對外語學習者,教材的選擇也不盡相同,但從調查中也可對外語學習者學習語言理論課程的態度與動機明了一二。
由此可見,外語學習者對普通語言學的學習并不重視,對它的作用也認識不清,存在偏差,這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如意的重要原因之一。鑒于此,筆者欲通過探討普通語言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征,就普通語言學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的問題,同大家一起探討。
一、普通語言學的定義與分類
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科學,普通語言學是對各種語言的綜合研究,“是從理論上對全人類語言的共同規律進行研究的學問”。對普通語言學目前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Bussmannn認為,普通語言學力圖建立理論來解釋語言的普遍規律;Robins 將普通語言學定義為有關語言的科學;劉潤清指出: “研究語言的本質、語言普遍現象, 提供基本概念、理論、模式和方法的分科, 統稱為普通語言學, 又稱理論語言學?!辈煌瑢W者對普通語言學下的定義有所差異,但認真分析可以發現他們對普通語言學的本質認識還是互通的,即:普通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本質及語言的普遍現象的科學,為語言的研究提供基本概念、理論、模式和方法。而在教學中,普通語言學課程主要從共性角度介紹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以及語言的性質、結構、和發展規律等。
語言學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王銘玉教授按宏觀與微觀角度對語言學進行學科分類。從宏觀上看,以一般與個別的標準,分為普通語言學與具體語言學;以內部與外部的標準,分為內部語言學,如語音學、語法學、詞匯學等,外部語言學,如方言學、語言地理語言學等;以動態與靜態的標準,分為歷時與共時語言學;以同一與異一的標準,分為比較與對比語言學;以理論與實踐的標準,分為理論與運用語言學。從微觀上看,又可分為:研究語音和文字的系列(語音學等)、研究語法的系列(詞法學、句法學等)、研究詞匯的系列(詞匯學等)、研究語言歷史的系列(詞源學等)、綜合學科系列(修辭學、教學法等)及邊緣學科系列(社會語言學等)。
語言學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體系,已自成一門科學。通過歸納、總結,筆者認為,普通語言學是以語言為本體,講述語言學的一般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揭示語言的普遍性質、結構、應用與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基礎理論學科,是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發展分支。作為一門理論科學,普通語言學又被稱為“理論語言學”,它站在一個理論的高層次為學習具體語言提供理論指導,但又不脫離具體語言。作為一門理論學科,它的重要意義也應明確具體,尤其是對外語學習者而言。
二、普通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
1.普通語言學課程的教學目的
多數高校運用《語言學概論》作為學習普通語言學的教材,教學大綱規定:該課程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語言觀闡明人類語言的性質、結構、起源及發展等基本理論,通過教學,要求學生初步樹立科學的語言觀,掌握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具備運用語言學的科學方法分析語言現象的能力。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設置普通語言學課程的目的則是:通過講述語言學的理論知識,加強研究生的語言學的知識修養,了解語言學的發展歷史、動態與方向,培養語言的鑒賞和研究能力,為日后的教學與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
各高校設置普通語言學理論課程的目的并不只是讓學生對語言的起源、概況和發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擴充視野,更是要幫助學生在自我的知識體系中建立一個語言框架,了解語言結構和發展脈絡,在充分理解語言發展的同時,對語言的性質、結構、功能、運用等結合自己的所學語言、學習經驗和社會經歷進行加工,進而形成理論,通過反復思考、實踐、探究,逐步完善,為日后的認識、學習與研究奠定基礎。
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局限于知識的積累,更注重能力的培養。知識的積累是為了運用,掌握普通語言學理論知識,并結合實際進行運用,才是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
普通語言學是在分析印歐語系語言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與中國高等院校開設的外語專業的學習,尤其是印歐語系語言的學習是一脈相通、相輔相成的。學習普通語言學的重要意義在于:充分理解語言理論基礎知識,掌握語言分析和運用能力,形成語言框架和網絡后,學習具體一種語言,以語言框架為骨,具體一種或幾種語言知識為血肉,經過反復的思考,不斷的應用與實踐,豐滿語言體系,為自己接受、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也正是普通語言學作為基礎理論實踐作用的最好體現。
2.普通語言學作為基礎理論的實踐作用
許多學者對普通語言學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對普通語言學做出定義,雖存在差異,或清晰,或模糊,或籠統,或明確,但都一致認為,普通語言學是一門基礎理論科學。對于普通語言學作為基礎理論的實踐作用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Wilkins將普通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歸納為:提供見解、提供啟示、應用和無法應用。提供見解是闡述語言的本質、結構和發展過程,這些見解不直接參與外語教學活動中;提供啟示是指外語教師從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規律性知識中受到啟發,并運用到教學中;應用是指將語言的共性的具體知識直接遷移到具體的外語教學中,如講語音時解釋發音部位、音位和語音的區別,講詞匯時講到義素,講語法時解釋語法結構的層次性和分析方法,這是普通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最明顯最直接的應用;無法應用是指無法遷移至具體的外語教學活動中的知識。據此,孟獻策對普通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逐個分析。
但筆者認為,這種歸類和分析過于具體,強調直接的實用性。普通語言學是一門理論學科,強調直接的實用性勢必不能滿足教師與學習者的要求,也不符合該學科的特征。它是以語言為本體,對所有人類語言的共性研究,從具體的語言感性材料中尋找規律,深入分析,對其進行描述和歸納總結,提取理論知識,實現對語言發展的預測。它的作用在于了解整個人類語言的共性特征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培養自身對語言的感知、鑒賞、應用和研究的能力,不能局限于對具體語言的分析和對具體語言學習的直接運用,否則難以了解語言的全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普通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固然包含了可直接應用的部分,了解語言是什么,語言包涵哪些部分,語言的由來、演變、發展,結合自身的經驗,實現對語言這一社會現象的整體把握,構建語言理論高層次結構。
筆者的這一理解并非高舉“理論性”大旗,忽視實踐性,正相反,筆者強調的正是普通語言學的實踐作用,作為理論的實踐作用。理論的存在是為實踐服務的,這是不變的真理。在外語的教與學中,學習者對語言要有清晰的語言及語言學知識的紋理脈絡,知其然而后所以然,與所學語言建立更多的連接點,而不僅僅了解語言理論或應用可直接遷移的知識??芍苯舆w移的知識是普通語言學實踐性最顯著的體現,然而畢竟只占少部分。學習普通語言學理論知識、了解學者對于語言的不同理解是為了形成自己對語言、對語言世界、對所學外語的理解,而后與自己所學結合,建立自己的語言知識網,這才是普通語言學實踐性最集中最重要的體現。
陳青松、張先亮將語言基礎理論課程的任務總結為:傳授兩種基礎知識,培養兩種基本能力,即基本語言知識和基本語言學知識,基本的語言研究能力以及語言鑒賞和運用能力,這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校中學習普通語言學,一般學習的是基礎知識的理論課程,這種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雖未深入研究,但對外語學習是有益的,太深入的研究會導致外語學習中本末倒置。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語言學知識,即可在大腦中形成語言學的輪廓,對語言的認識可以做到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掌握基本的語言研究能力以及語言鑒賞和運用能力,為日后語言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奠定根基。看似對外語教學的直接作用不大,但在大腦中形成的理論和掌握的基本能力,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學習者學習外語都是有意無意地在語言和語言學知識的指導下,對語言進行分析歸納,并對語言做出評價,這些都是普通語言學理論內容,只是這種作用常常被表象所掩蓋,學習者不自知而已。
3.普通語言學在語言知識結構中的地位
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通過建構知識,把新獲得的知識與已有的認識結構連接起來,積極建構知識體系。建構主義者繼續發展這一思想,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己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普通語言學作為語言基礎理論,處于知識構成的上層結構,對具體一種或一類語言研究的語言學,如德語語言學、英語語言學,是具體語言學,也屬于上層結構體系中,但次于普通語言學,具體一種語言的學習與認識處于學習的下層結構中,三者是普遍到具體,再到個別的關系。上層、次上層與下層知識只有形成體系,而非簡單的無章法的知識點堆砌,才具有實際認識與運用的意義。
普通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內容而言是一種元認知,這種元認知對新獲得的認知具有指導、幫助理解、吸收,并進行自我完善的作用。學習者主動在大腦中建構語言系統,將知識點按相關聯系和層次形成知識體系和網絡,為學習者吸收、加工、重新組合,達到據為己有、為我所用的目的。因此,普通語言學的學習是站在語宏觀角度,站在理論的高度,學習語言知識,形成自己的語言觀,培養語言的鑒賞、應用、研究能力。
三、結語
由于長久以來不變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習慣,學生習慣了教師單方面灌輸式授課,在主動建構知識結構方面欠缺能動性,只是被動地接收教師給予的信息,進行簡單加工,并沒有或未深入研究與原有知識網絡的關系,使普通語言學理論與實際語言教學相分離。Widdowson認為,普通語言學與語言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不像表面上看來那么簡單和直截了當,兩者之間需要我們進行斡旋或撮合。本文絮絮而言,其最終目的無非想表明:學習者學習語言理論,是為了形成自己對語言的看法,從整體把握語言,主動在大腦中構建一個外語學習的網絡,明了普通語言學的基礎性、理論性和實踐性,認識語言的本質,理解普通語言學與具體語言的關系,樹立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念,形成自己的語言系統,掌握語言鑒賞和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普通語言學這門課程的意義,利于自己的外語學習。
【參考文獻】
[1]Busssmann, H.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Z].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Robins, R.H.General Linguistics[M].( 4th edit ion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Widdowson,H. G. 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15.
[4]Wilkins,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Edward Arnold,1978.
[5]岑運強.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前言.
[6]陳青松, 張先亮.對“語言學概論”課程性質與任務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3) : 72-73.
[7]黃騰翔. 關于高校英語專業普通語言學課程的調查和反思[J].語文學刊, 2011( 6) : 133-134.
[8]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命題研究組, 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材編寫組.教育心理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9]劉潤清.西方語言學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10]劉振聰.普通語言學述略[J].外語教學, 2005(4).
[11]羅耀華,柳春燕.《語言學概論》課程創新教學嘗試[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19( 2) : 57-61.
[12]孟獻策.普通語言學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探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6) : 166-167.
[13]潘之欣.關于高校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類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2002(1) : 47-55.
[14]王銘玉.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的繼承與批判[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
[15]吳格奇.“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知識體系的反思[J]. 國外外語教學,2005( 2) : 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