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佳家
【摘 要】近年來,隨著舞蹈美育工作在普通高校的開展,舞蹈美育研究成為藝術教育領域中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文旨在總結北京大學開設《舞蹈公共選修課》及《舞蹈排練與創作課》的經驗,從教學實踐、積累創新和以美育人的角度分析普通高校舞蹈美育的教學規律,探討如何使普通高校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通過舞蹈學習,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去體驗和理解這門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的藝術形式,進而為培養綜合型人才提供舞蹈的視角。
【關鍵詞】舞蹈 ? ? 美育 ? ? 實踐 ? ? 藝術
藝術課程作為校園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承載著陶冶學生性情、發展學生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任務。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教學對象是來自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這些學生的共同特點是他們既要面對自身學業的壓力,也要面臨就業的壓力。如何在學生承受雙重乃至多重壓力下,吸引學生利用主修課余時間走進美育課堂、培養學生審美經驗,進而如何在普通高校不同專業之中發展出藝術類公共普及性課程的特色,成為藝術類課程授課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從體驗中積累審美經驗
在普通高校的校園里,雖然舞蹈作為校園文化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活躍于校園舞臺上,但學生們對舞蹈藝術的鑒賞水平大部分還停留在相對初級的階段。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在普通高校開設基礎舞蹈實踐課程是提高學生舞蹈藝術鑒賞力的方法之一。
首先,興趣來源于學生對身心美的追求。當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出實驗室,走進排練廳,面對鏡中的自我時,舞蹈實踐類課程可幫助學生找到釋放自我、體驗美的時空。在時間上,學生們穿梭于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舞蹈帶來的體驗之中。舞蹈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人類舞動的歷史,也是人的身體在不同時代真實體驗的歷史。從原始人類最初的祭祀舞蹈,到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再到現代舞蹈,學生們進行身體訓練,可通過舞蹈的形式體驗不同時代人類對自身存在狀態的感知。在空間上,學生們調動自身感觀,從身體上的空間拓展,到心理上的空間延伸,舞蹈訓練在不言不語之中傳遞著更廣闊的身心空間的可能性。有學生在課程體會中寫道:“許多學問一旦變成科目,就索然無味,但舞蹈課反而使我們更愛舞蹈,甚至更愛承載生命的本體——身體。”“在舞動中我們的自身得到關注,舞蹈喚醒了身心深處的感動,這份感動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加自覺,因為自覺而產生了對自己的認知和自信,并在逐步突破自身空間可能性的同時找到了自我超越的成就感。”
美育的自身特點決定,不但要去講授藝術理論、藝術史知識,挖掘藝術作品中的思想含義,而且還要從中引起人的情感活動。只有通過藝術活動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鳴,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或撫慰,產生審美愉快,那才是美育。當學生們由衷地體會到,“自己的美自己最懂欣賞,自己的疲憊也自己最懂得如何去撫慰”時,他們便找到了人生中另一種表達的語言——身體語言。他們在學會審視自身美的存在的同時,更學會了審視自我。
其次,對藝術創造有著親身經驗,掌握了各種藝術創造和表演技能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在剛剛上學、還沒有正式接受審美教育之前就受過這種訓練的學生,在接受審美欣賞的教育時,有著極大的優越性。在普通高校學生中,曾經接受過一定舞蹈訓練的學生為數較少。但學生們對舞蹈藝術的喜愛往往來自于最樸素的對美的向往。普通高校開設舞蹈實踐類公共選修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以審美為主的舞蹈基礎訓練,使學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時,通過切身的訓練,體驗不同舞蹈風格之間的區別,認識不同舞種的傳統淵源、文化底蘊和審美規范。學生在親身經過舞蹈的基本訓練、獲得對舞蹈的感性認識和體驗的同時,可增強其分析、提煉和理解舞蹈美的能力,成為有舞蹈體驗的鑒賞者。
當然,部分學生對舞蹈的理解存在誤解,包括課堂上一名來自美國的留學生曾在作業中寫道:“我在上這個學期的舞蹈課之前,其實我沒有真正理解舞蹈的難度,也沒有真正地把它看為是一種藝術。”雖然這種理解較為偏頗,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舞蹈的認識存在誤區。通過親身在實踐中體會舞蹈藝術的美,學生會進一步了解舞者是用身體和靈魂的舞動在詮釋生命。有了實踐,才會使學生通過直接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身體美,更了解身體動作的藝術——舞蹈的美。
再次,美育不僅是一個“學”和“術”的問題,也不僅是技法的問題。美育對陶冶人的情操、培養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舞蹈文化的推廣過程中,舞蹈實踐課不僅僅在于傳授舞蹈技能與知識,也不僅僅是舞蹈作品的創造和特長生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在全學校范圍內開設舞蹈公共選修課程,營造普通高校欣賞舞蹈的氛圍、培育舞蹈欣賞的土壤,從而使校園舞蹈作品的創作、舞蹈作品的欣賞形成良性循環。
二、從實踐中創作作品
藝術教育包括藝術欣賞與藝術創造。通過對藝術品的鑒賞活動、藝術創造的實踐活動可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在經過知識的積累之后,啟發學生的創造力,為學生提供實踐的舞臺成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即要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藝術活動,藝術作品創造、藝術作品與藝術欣賞,缺一不可。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創造活動的結果,又是藝術欣賞活動的對象,因此它起到了橋梁中介的作用,在連通創造與欣賞藝術活動的同時,也完成了審美經驗的成型、藝術化呈現以及由創作主體到欣賞主體的交流傳遞等任務。在普通高校開設舞蹈排練與創作公共選修課,使得學生們的舞蹈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舞蹈技法的學習與舞蹈鑒賞的認知,也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學習優秀舞蹈作品的平臺,從而奠定了校園舞蹈作品創作的基礎。
以舞蹈排練與創作課程為例,多年中,學生們堅持學習優秀的中國傳統舞蹈作品,在實踐中通過體驗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了解我們多元的文化特征,體會人們在生活中起舞的美好以及不同民族的舞蹈美帶來的身心享受。盡管普通高校開設舞蹈排練與創作課程并非以培養專業舞蹈人才為目標,但可貴的是,課堂上學生們經常以專業的標準要求自我。正如哈佛大學藝術教育中所體現的,業余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的要求差別不大,將藝術中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志貫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使學生在感受身心之美的同時,激發內在的創造力。
學生們在有一定的藝術訓練與積累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想要通過創作表達身心感受的沖動。由于普通高校學生們來自不同專業,在相互交流與碰撞中為藝術創作和研究提供了多學科的支持。普通高校的文化氛圍和多學科的環境,有利于促進藝術與科學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校園獨特的氛圍,為校園舞蹈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而這種氛圍源自于普通高校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點滴積累與細心觀察,來自于青年學子的創作熱情與活力。學生在校園中成長,他們對校園時空有著切身的體驗,以北京大學舞蹈團由學生共同創作的作品《綠色記憶》為例,該舞蹈運用寫實的手法,將軍訓生活藝術化,運用藝術化的身體語言將軍訓生活中的動作語言進行提煉與編排,引起了學生觀眾感同身受的共鳴。再如,學生們創作的作品《君子——梅蘭竹菊》,該舞蹈運用寫意的手法,將花中四君子的形象人物化,而教師們正是學生們心目中的君子形象。這種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將老師的形象生動地體現在了舞蹈中,也體現了學生們對老師們由衷的敬意。
通過積累與創作,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以發揮,而創造對藝術欣賞者的影響不但在于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而且最終使他們能夠真正地審視自我。學生們在積累學習與創造創新的過程中,不但通過所學知識完成了藝術實踐的整個過程,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創作過程中的細心觀察,重新審視生活、審視我們身邊的點滴美好。
三、從創作中培養人才
在當今數字化的時代里,也許無法快速轉化為數字的、實用的學科在面臨邊緣化的危險。尤其藝術,可能永遠無法像其他技能一樣明顯地通過理論或實驗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也無法用實際的數據來量化分析其在現實中的作用。但藝術教育區別于其他學科教育的重點即為學生提供感知生命本真美的途徑之一。尤其在普通高校里,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擁有專業知識的實用型人才,而是擁有“全腦”的人才。帕森斯認為藝術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優化人的審美體驗增強對人的自我與本體的認識。在普通高校建立起喜愛舞蹈藝術的團隊,將來自不同院系學生集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本專業學習的同時,參加豐富的藝術團活動,為他們在大學期間感受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搭建可供選擇的平臺。
美育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塑造一種健全的人格。以普通高校學生舞蹈團為例,其目的并非要把學生們培養成為專業的舞蹈藝術家,而是使之成為在社會中既擁有學歷,又擁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審美素質的綜合型人才。作為普通高校的學生們,他們常常感受到自己承載著許多的期待與要求,背負著許多的評判與壓力。一方面在學業上對自我有嚴格的要求,另外也需要積極努力地完善個人、發展個人。舞蹈美育希冀為學生帶來生命本體的豐富體驗,使學生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將舞蹈之美帶在心中、能保持一顆在生活中起舞的美好狀態。我們也許無法量化地衡量舞蹈究竟在學生們的成績中占多少比重,但他們的身上會有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的品質,這本身與舞蹈對人的塑造天然契合。
傅雷美育觀的核心即,美育不是為了指向某些藝術表演的技能,而是為了塑造一個健全、整體且和諧統一的“為人”。而“追尋美”與“塑造人”的人文情懷,實際上也是改良社會的另一種手段。在普通高校的校園里、舞臺上,一批又一批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們帶著各自的夢想走向社會,相信他們定將為社會的美好明天付出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列維,史密斯.藝術教育:批評的必要性[M].王柯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沈致隆.親歷哈佛——美國藝術教育考察紀行[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史密斯著,滕守堯譯.藝術感覺與美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王偉.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小舒,凌晨光.審美藝術教育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6]葉朗.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選自美的啟迪——全國著名專家談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曾繁仁.走向二十一世紀的審美教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9]鐘仕倫,李天道主編.高校美育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