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雷振海和《中國教師報》總編輯劉華蓉還清晰地記得五年前決定舉辦全國教育局長峰會的初衷。彼時,正值國家頒布社會教育發展規劃綱要,而教育本身還不適應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盼。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第一屆中國教育局長峰會倡導要團結全國教育局長進行克服教育與時代需求之間的矛盾,并確定了課改居一、共同發展的行動綱領。
7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教師報》主辦、網龍華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全國教育局長峰會在福建長樂市網龍海西動漫城內盛大召開。峰會“從0開始 由1而生——‘互聯網+時代的區域教育綜合改革”的主題,吸引了近500名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及全國各省市教育局長的出席和參與,共同探討在線教育的發展困境與前景,更是將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相關企業的愿景真正地結合到了一起。

因技術而變
回顧過去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能夠清晰地看到互聯網技術的蛻變式發展,已經給教育行業帶來了積極的變化。事實上,從國家戰略到企業實踐,都有圍繞突飛猛進的信息化大潮進行規劃。
2014年,教育部發布了全國教育改革,將課改和考試改革作為兩個切入點。2015年,教育部經過研究,國務院發布了鄉村教師知識計劃,業界人士普遍預期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破局指日可待。“計劃”看到了教育的根本短板在農村,在老少邊窮地區,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就靠改善這個短板。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 +”計劃,這更激發了教育對傳統教學方式與互聯網充分融合的思考與實踐。
在第四屆全國教育局長峰會上,中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發表了《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的主題演講,他認為身處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的時代,無論是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教育局長,還是網龍華漁教育,所從事的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每一次重大的技術發明,都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巨大的變化,不僅讓教育內容增加,而且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更加先進。”李志民說。
在李志民眼中,互聯網的發展讓教育變革為“互為師生的時代”,它突破了時空限制,縮小教育差距,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而且互聯網推動了教與學的雙重革命,是共享優質資源、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互聯網打造了沒有圍墻的學校,是實現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互聯網匯聚了海量知識資源,降低了教育成本,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平臺。互聯網技術會影響我們的教育,而且這種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歷史上每一次技術的發明總會給教育工作者以啟發,從而引領教育的變革。
像網龍華漁教育這樣以技術驅動創新的公司,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機會。技術的進步讓信息化教育和智能化教育不再是人們設想中的烏托邦,恰恰相反,這更像是未來教育的理想國。在福州長樂,網龍華漁教育打造了一個涵蓋了K12教育、非學歷及職業教育和企業培訓等在內的全教育體系的雛形。
在業界人士眼中,“互聯網+教育”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在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并重的教育行業,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弄潮其中。以游戲起家的網龍網絡公司將之作為業務多元和轉型的突破口,擁有微軟、摩托羅拉等跨國公司高管經歷以及著名哈羅國際學校推廣人身份的梁念堅,也欣然履新網龍網絡公司副董事長兼華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的職務,希冀在“互聯網+”時代開辟出一片新的藍海。某種程度上,他們都看到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機遇。

從全球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進程來看,國內教育市場的發展卻良莠不齊。很多企業將關注點放在了搭建教育平臺上,而忽視了內容的創新與完整性,導致使用其產品的教師看到的課件和試題重合率極高。另一方面,一部分教育產品只是在用“炫酷”的技術做表面的“先鋒實驗”,并沒有針對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做出相應的對策,嚴重脫離了教學實際。于是,尋找一個科學而完善的一攬子教育解決方案,成為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對于這樣的市場現狀,華漁認為“互聯網+教育”的根本還是要以內容為主,應該利用網絡資源優勢切實解決傳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網龍華漁教育自2010年以來一直全面布局教育生態系統,從教育各個階段打造過硬的內容,以適應教學環境。
目前,華漁運用移動互聯、游戲領域、大數據等技術資源優勢,已在學前教育、傳統K12教育、非學歷及職業教育、企業培訓等整個教育生態鏈中實現了完整的產品布局。
聚焦教師,一場效率的革命
網龍網絡公司副董事長兼華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梁念堅介紹,他曾經去過很多城市的學校調研,也拜訪了很多教師,調查的結果顯示,教師在工作中往往被繁重的課業搞得很疲憊不堪,巨大的工作量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而且,這種情況在全國都具有普遍性。于是,從教師入手,開啟一場現代教育的效率革命,就成了以華漁為代表的企業的使命。
據悉,華漁正在為教師、學生、家長甚至更廣泛的人群打造一個專注于教育相關內容的社交網絡平臺,圍繞教育建立不同人之間的溝通和社交,從根本改變教育與人的關系。教師通過這一平臺能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便于管理學生,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這個系統是專門針對教育的服務平臺,話題明確,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更強、更方便。
華漁也深知,憑借一家公司很難做到涵蓋所有智慧駕馭層面的平臺。所以,從最初涉足智慧教育,華漁選擇的就是和眾多分布在這個生態中的合作伙伴來共建一個完美的生態系統。endprint
“我們希望最大程度地將教師工作簡化,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與眾多合作伙伴為教師、學生提供服務,從而減輕他們的負擔,提高工作效率。”梁念堅說。
目前,中國教師群體正面臨著比以往更大的壓力,升學率、課堂管理、冗繁的教務備課、重復性的作業批改等,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影響了很多老師的身心健康。而目前大多數教育產品的功能卻與教師需求不匹配,盲目依靠新技術追求教學環節的淺層變化。在真正將互聯網融入教育并進一步將教育融入生活的探索上,華漁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華漁將老師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并推出了智慧課堂、智能助教、教師公共服務平臺等一系列融合了軟件、硬件和解決方案等在內的系列產品,幫助教師做好教育過程中繁瑣重復性高的“小事”。幫助教師合理規劃時間,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用實際行動實現為教師減負。
自成立以來,華漁全面布局教育領域的各個體系,通過與香港“Cherrypicks International”(創奇思)、日本Wacom、臺灣富士康、國內的馳聲科技等公司的合作或并購,以及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深度合作,將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教育資源整合在一起,打造一個完整的教育生態系統。
網龍網絡公司副董事長兼華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梁念堅表示:“教師作為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一環,華漁希望通過智慧課堂等產品,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減輕教師在教學環節的重復性工作,令教師擁有更多時間平衡生活與工作。”此外華漁還創建了教師公共服務平臺實現自我完善并便捷接受日常培訓。華漁堅信教師不僅應該善于教學,更應該具有幫助學生量身規劃學習路徑的設計能力,并最終成為可以因材施教的“教育設計師”。
華漁的開放生態
事實上,一個開放、完善的現代教育平臺,早就存在于華漁的愿景中。2015年,不論是對香港“Cherrypicks International”等相關公司的并購,還是與北京師范大學這樣的權威教育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其指向都是一個,那就是盡可能多地聯合專業的教育機構,來共同打造一個能夠讓人受益終生的教育平臺。
梁念堅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坦言,做這樣一個健全的平臺,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從方方面面進行考量。從華漁的產品架構體系中,我們能夠看到,這家最初以技術驅動的網絡公司,經過多年的籌謀和布局,已經涵蓋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以及企業培訓等多重教育內容于一體的生態布局。
合作與開放,是梁念堅眼中的生態平臺的主要特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技術的變革是瞬息萬變的。希望通過一己之力來打造一個全產業鏈的開放平臺,其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從最初開始華漁就把“開放”作為其“互聯網+教育”的主要基因。
具體而言,對于生態系統的建設,華漁選擇的是一條共贏的道路。相對于一般互聯網公司打造殺手級應用和產品,華漁通過“筑巢引鳳”的方式,吸引方方面面的合作伙伴加入進來,來共同為中國的智慧教育添磚加瓦。
因為深知構建一個教育生態的繁復性,所以網龍華漁教育的規劃一直以面向未來為目標。在其生態之中,客戶、合作伙伴、教師、學生,都是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網龍華漁教育通過101Pad、智能助教的硬件研發,為華漁智慧教育平臺的入口增加含金量。另一方面,也通過吸引更多的優質合作伙伴來促成其愿景的早日實現。
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總工程師、網龍網絡公司聯席CTO毛新生認為,如果想在教育領域真正做出價值,便需要構建一套服務于教育各個環節、各種角色對象的基礎設施便是必然的。毛新生進一步解釋,這種涵蓋種種基礎設施的生態系統,就是依托于全數據的資源云。
毛新生介紹,資源云能做的就是滿足老師在資源方面的需求。在這個云網絡里,教師可以使用講課需要的課件、PPT以及其他各種教學所需的內容。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集中力量在課堂的部分上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針對老師和學生在課堂環節的一些活動。并在這個環節里,盡可能的為教師提供完善且高質量的資源。”毛新生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說。
華漁所構建的教育生態,是希望融合教育界的各種力量,從而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平臺。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網龍網絡公司副董事長兼華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梁念堅表示,作為目前國內在線教育領域的重要參與者,網龍華漁教育承辦第四屆全國教育局長峰會,目的就是與全國范圍內的教育工作者們共同探討中國教育與教學的變革,并希望憑借華漁的技術優勢改變教師負擔過重的現狀,從而促進中國教育走向更好的未來。
就在第四屆全國教育局長峰會上,華漁提出的依靠“互聯網+教育”為教師減負的理念,得到與會教育專家及相關行業工作者的一致肯定。與此同時,由網龍華漁教育、《中國教師報》和全國教育局長代表聯合發布的“福州共識”,對于助力區域教育改革也形成了一個基本方略。
網龍華漁教育所構建的生態系統,被梁念堅稱之為在線教育領域的“蘋果+Facebook”,這種開放的平臺,將通過終身教育的理念和實踐,來變革舊有的學習模式,引領未來教育的潮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