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鈺 蘇紅
摘 要:濃郁的民族文化產生于一個民族人民的社會生活當中,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英漢兩種語言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翻譯,更是文化內涵的翻譯。文章以部分厚重的晉商文化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探討了在語言翻譯和文化內涵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的一些問題,并究其根源,提出了有關語譯技巧之己解。
關鍵詞:民族文化 文化差異 語譯技巧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9-249-02
引言
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也是“一個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并對文化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僅包括著該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就語言翻譯而言,從本質上說,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要懂得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的“心靈之語言”。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經探索分析認為只有正確理解和認識這種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含義,才能恰倒好處地進行英漢互譯,即應針對不同的文化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技巧靈活處理,以期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一、析文化差異,究問題根源
許多學者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When language acts on culture, it it the vehicle and container of culture information.”(《許國璋論語言》P1,外研社,1991年版)同時,語言也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即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在一個社會的語言和文化中,民族文化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濃郁的民族文化產生于一個民族人民的社會生活當中,更加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其語言的文化性更是反映了兩個民族人民文化生活的相同、相似和迥然不同的方方面面。只有了解了兩種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含義,才能使英漢兩種語言的交流更暢通、更準確。這就決定了英漢兩種語言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翻譯,更是文化內涵的翻譯。
在語言翻譯和文化內涵有機結合的過程中,面對具有深厚民族文化背景的語言精品,勢必會出現一些難以處理的問題。分析問題、恰當表達便成為翻譯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一個關鍵性環節。
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充實和擴大,深受歷史傳說、文學宗教、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反映了持這種語言人民豐富的文化遺產。正如Herder所說:“A nation’s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manifestation of its distinctive national spirit of mind.”即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是其與眾不同的民族思想精神的體現。也就是說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也不相同。因而對于同樣的事物,不同民族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思考。究其根源,可大體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中英文所屬語系的不同造成了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性。中英文源于不同的語系。漢語屬漢藏語系,英語屬印歐語系。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英漢句式結構的差異就在所難免。中國人保守、性格內向;西方人善于交際、性格外向。中國人語言表達曲折、委婉,謙虛,處于防守狀態;西方人講話直率而有攻擊性。
所以英語文章往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每一個段落就像一篇小論文,每段一個主題,由通常出現在句首的主題句引出,段落按例證(by example)、空間(by space)、對比(by contrast)、因果(by cause and effect)等方式展開。而且文章一般是圍繞段落主題,層層遞進,直線展開,后面的段落不會再現已有的主題。
漢語的文章常常曲折回環,并不急于點題。段落的主題或中心思想往往需要讀者尋找,段尾也可能會引出新的主題。漢語寫作往往在不同的層面上討論同一個論點,呈螺旋型上升。
要使譯文既忠實于中文原意,又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且能準確傳達原文的信息,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了解東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和差異尤為重要。如果一味的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來進行英文翻譯,就必然會導致譯文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結果。
2.中西方文化習俗的不同導致了許多習語、俚語等的誤譯。英漢的習俗差異是多方面的,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事物的寓意上均有所體現。如:晉商文化中“伙計”一詞為“學徒”之意,而在英文中卻是對伙伴的一種稱呼。又如“大伙計”在晉商團隊中可謂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東家”極其信任,且要委以重任之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此詞只能直觀理解為伙伴的個頭高大而已。“走西口”在華夏文化中寓意晉商頑強拼搏、開拓商路之舉,也寓意為生活所迫,流離失所,向茫茫漠北逃荒求生存的山西人之行。而譯成英文如無特別標注和解釋,會讓西方文化中的觀眾深感一頭霧水,無從理解的,因為英語中的“西口”應該只是個單純的地名而已,卻不知“走西口”是貫穿晉商文化的背景。只有真正理解了晉商文化那可歌可泣的“走西口”,才能領悟到此背景下人之所盼、情之深厚。
3.語言文化的差異致使語言互譯時產生了特有的排他性。用一個民族的語言來承載另一個民族的文化,必然會造成許多難以處理的翻譯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文化“不可譯”現象。如華夏傳統文化中情侶間的“荷包”、女性的三寸“金蓮”等詞就難以譯成英語。因而“文化翻譯”便成為英漢翻譯過程中最有爭議而又最引人入勝的一個方面。
如:The news of his death came as a bolt from the blue.(他的死訊傳來,猶如晴天霹靂。)盡管漢語成語“晴天霹靂”和英語習語“a bolt from the blue”都可以用來比喻突然的、出乎意料的事情,然而在下面這個句子中:She found ?the keys she had lost last month, which was 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若仍把“a bolt from the blue”譯為“晴天霹靂”,就不恰當了。漢語成語“晴天霹靂”指不幸的事情,而英語習語則是中性的,既可指不幸之事,又可指高興之事。因此,合適的譯文應該是“喜出望外”。
英漢文化及翻譯問題涉及廣泛,以上三點僅屬滄海一粟,但已使我們深切體會到英漢文化內涵的豐富以及差別的巨大。這種文化差異性給兩種語言的理解和翻譯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二、求恰當翻譯,探語譯技巧
隨著語言翻譯的發展,其標準也呈百家爭鳴之勢。從嚴復的“信達雅”到魯迅的“易解并保留原作的豐姿”;從傅雷的“神似”再到錢鐘書的“化境”,對于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語言翻譯,如何能做到既準確又不失其文化特色呢?筆者認為應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靈活處理,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
1.關注英漢語意中相同相近的表達之處。盡管語言產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人們的經歷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卻有著相通之處,因此可以尋找相同或相似的語言互譯,即直譯法。這類型翻譯以諺語居多。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可譯作“趁熱打鐵”;Haste makes waste.即“欲速則不達”。對于這些含義相同的語言可直譯。形式和內容的一致必然會使雙方讀者產生共鳴。
2.注意兩種語言中可相互替代的表達方式。英漢兩種語言有時雖然表達形式不同,但其語意確是相同的。在翻譯時,可采用借譯法,以達到異曲同工之妙。如as strong as a horse可譯為“力大如牛”;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譯作“一箭雙雕”。這種方法被劉宓慶稱為“易詞而用”。盡管表達不同,含義卻一樣,使用兩種語言的人都能理解,不會造成信息流失現象。但是,在翻譯中,還應注意不能生搬硬套,準確理解其含義才是前提。
3.留意兩種語言在表達上的相互空缺現象。由于語言的文化背景差異很大,英漢翻譯時常常會找不到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對等詞,出現語意相互空缺的現象,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為了既能準確轉換語言間的含義,又能不失其文化內涵,可采用直譯加注的方式,即先按字面翻譯,然后加以注釋說明。以“東施效顰”一詞為例,《現代漢語詞典》(1988年版)將其翻譯成“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盡管含義基本譯出,但文化內涵盡失,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有人將其譯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這種注釋使內容更充實,理解更通暢,也使看到譯文的外國人不僅理解了該成語的含義,還了解了一些中國文化。
綜上所述,英漢互譯時,首先要考慮其文化內涵的差異,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準確實現語意間信息的轉換,又要不失其文化內涵,使讀者在明了語意的同時也感悟文化。
結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統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在固有的自然環境、歷史條件、地理位置和社會現實中形成的,因而有其特殊性。要理解并翻譯一種語言,就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特性,還要洞悉本民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的語言障礙,即文化間的差異。也就是說,只有正確理解和認識語言翻譯中的民族特色,即濃郁的民族文化所產生的背景和含義,才能恰倒好處地針對性地運用語譯技巧體現出中華民族悠遠精深的文化,精準地將文化信息播向全球、灑滿人間。
[本文屬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在畢業論文寫作中開展經典藝術作品專題討論的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批準號:GH-09213.]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青.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 劉宓慶.文化翻譯綱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現代漢語詞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4] 楊方林.英漢習語的文化內涵差異及其互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畢鈺,1994年生,就讀于空軍工程大學理學院一旅五營,陜西西安,710000;蘇紅,1968年生,就職于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碩士,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00](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