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川 王 遠 周家喜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 血液學研究所,天津 300020
醫學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與啟示
王 川 王 遠 周家喜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 血液學研究所,天津 300020
目的設計滿意度問卷對醫學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進行調查,探討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情況。 方法采用小組訪談的方法設計問卷,內容包括綜合設置滿意度、實用性、新穎性、參與度和創新性前沿性5個維度共10個條目及2個開放式問題。召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 血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我院”)醫學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及已完成專業課程學習的在讀科研型博士生進行調查,分析結果。結果共發放調查問卷97份,全部收回,有效問卷94份,有效率為96.91%。94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課程時間安排滿意度最高,占92.5%;其次分別為學生上課出勤率、教學內容先后順序及技能實用性,滿意度分別為91.5%、88.3%及81.9%。其他項目滿意度均低于80.0%,以授課方式(含課件制作)(73.4%)及是否能啟發創新性思維(72.3%)最為突出。開放式問題中,22.3%的調查對象認為應增加中英文結合授課方式,19.1%建議推薦經典文獻及教材,其他意見建議主要包括及時更新課件、不要照讀課件、增強課堂互動。 結論我院醫學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合理,課程時間安排及教學內容先后順序均能得到較高滿意度,但授課方式及創新性存在不足。應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加強特色教材建設;建立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改進考試形式,提高考核目的;完善課程評估體系。
研究生;科研型;課程設置
醫學研究生教育是醫學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教育,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造性醫學人才的重任[1]。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多層次醫學人才的需要,在原有的醫學學位培養類型上增設了專業學位,成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兩種類型[2]。而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在培養方向、課程設置等有別于專業碩士研究生,而專業課作為突出本專業研究生教育的專業特點的基礎環節,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和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因此,為了解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我院”)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本研究通過小組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院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基礎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進行了調查,深入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為設置合理的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課程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我院在讀科研型碩士研究生及已完成專業課程學習的在讀科研型博士生共97名。
1.2 調查工具
小組訪談以座談會的方式,通過邀請教學部門管理人員、授課教師、學生代表等各層次參加座談會,通過頭腦風暴討論當前科研型研究生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并設計調查問卷,本次訪談由4名教育管理部門人員、4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授課教師及4名學生代表組成。
調查問卷由參加小組訪談的4名教育管理部門人員、4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授課教師及4名學生代表共同商議討論制訂,內容包括綜合設置滿意度、實用性、新穎性、參與度和創新性前沿性5個維度共10個條目及2個開放式問題組成。其中,綜合設置滿意度包括課程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及教學內容先后順序是否合理;實用性包括教材實用性及技能實用性;新穎性包括授課內容及授課方式;參與度包括學生上課出勤率及課堂討論問題參與情況;創新性前沿性包括授課內容是否包含近期國際前沿動態及課程是否能啟發創新性思維。開放式問題包括你認為醫學科研型碩士應該加強設置哪些課程和對醫學科研型碩士專業課程設置的其他建議。滿意度共設計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個選項,均為單選必選。
1.3 調查方法
調查時間為2015年3月21日~3月27日,在上專業課程期間,由課題負責人召集符合條件的對象到達上課地點,并講明目的后發放問卷,按照課題設計者及問卷填寫要求如實回答問題,采用無記名一次填答方式,30 min后收回。本次調查按實際參與人數發放調查問卷97份,全部收回,有效問卷為94份,有效率為96.91%。
1.4 問卷有效性判斷
有效問卷判斷標準:按課題設計者及問卷要求回答問題,原因闡述清楚。無效問卷判斷標準:沒按課題設計者及問卷要求回答問題、答案缺失、空白卷、回答模糊不可辨別。
2.1 一般情況
94名調查對象全部為科研型研究生,來自內科學(科研型)、細胞生物學、藥理學、免疫學等4個專業,其中,內科學(科研型)40名,細胞生物學46人,藥理學7人,免疫學1人;男15人,女79人;本科專業為臨床醫學的33人,生物學相關專業的38人,中藥學10人,檢驗醫學13人;碩士研究生75人,博士研究生19人。
2.2 調查問題分析
滿意度計算方法為“非常滿意”、“滿意”和“基本滿意”選項人次之和與有效調查問卷份數得出的百分比。總體上,從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調查對象對課程整體設置的滿意度較高,對 “課程實用性”、“課程新穎性”、“課程創新性前沿性”的滿意度較低,學生課堂出勤率較高但課堂討論參與度不積極。
課程整體設置方面,調查結果顯示,課程時間安排和教學內容先后順序滿意度分別為92.5%和88.3%,而其他條目除學生出勤率為91.5%以外,全部低于綜合設置滿意度。分別有77.6%和81.9%的調查對象對教材實用性和技能實用性滿意,另外,對于課程含近期國際前沿動態情況和啟發創新性思維的滿意度分別只有78.7%和72.3%。73.4%和76.6%的調查對象對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滿意。91.5%的調查對象對學生出勤率滿意,而只有79.8%的調查對象對課堂討論參與度滿意(表1)。
2.3 開放式問題分析
通過對調查對象對開放式問題的回答進行聚類分析,可以將加強課程分為基礎理論課、實驗技術課、科技前沿課3種(表2);對醫學科研型碩士專業課程設置的其他建議包括增加中英文結合授課方式、推薦經典文獻及教材、精簡課時、及時更新課件、不要照讀課件、增強課堂互動和無建議7種(表3)。
對表2數據分析可知,科研型碩士對科技前沿課、實驗技術課和基礎理論課的知識需求分別達到35.1%、31.9%和17.0%。由于調查對象入學前在本科專業有35%左右的臨床專業,40%左右是生物學相關專業,這部分學生由于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較好,對科技前沿類課程和實驗技術應用課程需求比較大;而另外還有24%左右的學生本科所學專業為中藥學、檢驗醫學等,這部分學生本科階段未學到相關基礎理論知識。此外,通過問卷分析,有17%左右的學生由于本科階段未好好學習相關基礎理論課導致基礎理論功底差,因此,對基礎理論課需求較高。

表1 課程設置滿意度調查(名)
對表3數據分析可知,22.3%的學生認為應該增加中英文結合授課方式;19.1%希望老師授課時推薦經典文獻及教材;14.9%的學生認為老師應及時更新課件,表明有部分老師授課課件已沿用很久;11.7%的學生認為老師課堂互動不夠;8.6%的學生認為課時時間較長,應精簡課程;17.0%的學生認為老師上課照讀課件,表明有些老師應改進授課方式,避免“照本宣科”的傳授知識。

表2 建議增加課程情況

表3 對醫學科研型碩士專業課程設置的其他建議
3.1 存在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授課內容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前沿性不滿意,授課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目前的知識需求。根據教育管理部門統計,目前科研型碩士的基礎專業課程很多教學內容已經過時,開設的課程沿襲幾年前甚至十多年前的老技術和老方法,課程陳舊,不能反映本學科領域在國際的最新知識和科研成果,尤其是本學科領域的重點和尚存爭議的熱點問題,使得研究生將精力放在低層次的、過時的、不實用的知識點上進行重復學習,不符合前沿性、實用性、國際性的基本教學和科研要求。
另外,課程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基本以傳統教學的授課模式為主,教學模式缺乏靈活多樣,考試形式陳舊,未體現考核目的,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維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造成研究生知識體系缺乏整體觀念,科研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缺失;考試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評價和改進教學質量、檢驗教師教學效果以及檢測和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具有信息反饋的作用。而現行的考試內容局限于書本上,考試形式依然沿襲傳統的“閉卷考試”模式,學生寄托于老師授課中或者考試前的重點知識,以一次死記硬背式的考試定學習成績,造成引導學生死記硬背,讀死書的傾向。
同時,學生上課的出勤率并不能決定課堂質量的高低,雖然大部分按時出勤上課,但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根本沒有進入課堂學習的狀態。由于學生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滿意度較低,造成學生課堂提不起興趣,課堂討論參與度較低。
3.2 建議
3.2.1 優化課程結構,動態更新課程內容 針對科研型研究生培養目標,圍繞職業發展需要,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創新能力是檢驗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志[3]。應先從優化專業課課程結構入手,對科研型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和重組[4-5],在滿足學校規定要求的學分的前提下,增加新引進人才、回國人員和與本學科相互交叉的課程的授課比例,淘汰內容陳舊、不宜繼續開設的課程,以視角新穎、創新前沿的課程代替陳舊過時、缺乏實用性的課程,增大實驗課時在總課時中的比例,增開綜合性實驗,開放實驗室或者延長實驗時間[6],并根據授課需要、學科發展等,適時地增設新課程,建立起理論教學體系的動態運行機制[7]。
3.2.2 加強特色教材建設 由于研究生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科的多樣性和教學內容的經常更新,通用的研究生教材出臺很困難[8]。由于專業細化,選用已出版的教材往往帶有較多的不適用成分,因此,由于我院科研型碩士專業課程基本為血液學相關基礎理論課,授課教師根據多年的實驗經驗和教學積累,大部分課程的教材均需教師自編。由于授課老師缺乏溝通,往往造成授課知識的重復,造成課時浪費。因此,應加強體現專業特色的教材建設,按照教材內容分章節授課,同時,授課老師再根據科技前沿動態及學科發展加入新鮮知識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9]。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本專業,避免重復接受相同知識,同時,又能滿足學生了解本專業最新科技前沿動態。
3.2.3 建立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目的,合理選擇教學模式,改變傳統教學以單一授課為主的教學模式[10]。增加實驗操作課程的比例,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同時,增加學生課程發言的機會,變被動為主動[11],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表達自己對老師所授課程的想法和觀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科研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12]。
3.2.4 改進考試形式,提高考核目的 考試不僅展示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對教師的教學情況起到了檢驗和監督作用。新穎的考試模式不但能檢驗教學成果,同樣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有積極作用。可以采用加權平均制,對學生實驗操作、理論知識掌握、平時成績等分數進行加權平均;也可以采用論文匯報制,鼓勵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情況進行論文匯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跳出死板老套的考核形式,充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13]。采用實驗操作考核、平時成績、實驗操作成績、理論筆試成績等全面加權平均;或者以出實驗設計題的形式,答卷后綜合評分,但此方法耗時較長,需考慮學生和老師的時間[14]。
3.2.5 完善課程評估體系 根據專業課程教學特點,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授課方法、教學資源等與研究生授課質量和效果密切相關的各個環節進行系統地評估[15]。教學部門應每隔2~4年對課程進行評估,包括教師自評、學生測評、教育部門的監督測評和相關領域專家測評意見,應定期進行課程滿意度等調查問卷[16],學生作為課程教學的參與者,能夠直接反映課程情況和教師情況,旨在通過反饋意見和測評結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17-20]。
[1]秦永杰,趙坤,王云貴.某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125-126.
[2]梁清華,黃熙,王楊.對畢業后繼續攻讀科研型研究生的思考與建議[J].中西醫結合研究,2009,1(3):153-154.
[3]劉堯.構建以研究與創新為主線的研究生培養方式[J].江蘇高教,2010,(2):42-44.
[4]姜昱竹,呂長俊,欒希英,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思考與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6):1138-1139.
[5]尹興忠,王淑秋,趙冬梅,等.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問題及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241.
[6]步瑞蘭.中醫回歸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之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07,4(4):94-95.
[7]張彥文,劉艷霞.探索要學人才培養地區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教學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10-12.
[8]吳婧,李情,陳地龍,等.醫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7):678-681.
[9]蔣彩鳳,姚明榮,施斌,等.加強臨床醫學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2):263-265.
[10]祖雅瓊,馬駿,李麗劍,等.我國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0):69-70.
[11]張健,劉艷霞.西醫院校內“中轉西“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6):457-458.
[12]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教論壇,2011,(12):87-90.
[13]董俊虹,董芳,王潤孝.國內外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5):61-64.
[14]李海生.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7):59.
[15]郭雅麗,任永泰,鄧華玲.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47-50.
[16]宋漢君,邱洪斌,王淑梅,等.基礎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6):91-92.
[17]王茹,鮑臻,董曉建.醫學院校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碩士生課程設置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5):107-111.
[18]田丹,張俊滄,王顯超,等.某軍醫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方案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4):142-144.
[19]楊曉虹,周小平,孫薇,等.藥物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7):145-148.
[20]劉慧慧,王艷杰,關洪全,等.提高醫學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管理的必要性[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0):129-132.
Investigation and revel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for the 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WANG Chuan WANG Yuan ZHOU Jiaxi
Institute of Hematology Hematology&Blood Diseases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Tianjin 30002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postgraduates'professional curriculum by desig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explor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in a way of group interview which included five dimensions:comprehensive setting satisfaction,practicality,novelty,participation and innovative frontier,a total of 10 entries and 2 open questions.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postgraduates of Hematology&Blood Diseases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Hematology)("our hospital for short")and reading PhD students who had comple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were called to carry out the investigation.And then the outcomes were analyzed.Results A total of 97 questionnaires were all retracted,in which 94 questionnaires took effect.The 94 valid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urse schedule enjoyed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accounting for 92.5%.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student attendance in class,sequence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ality of skills was 91.5%,88.3%and 91.5%respectively.Other project satisfaction was lower than 80.0%,among which teaching methods(courseware making included)(73.4%)and whether tutors could inspire innovative thinking(72.3%)were the lowest.Among the open questions,22.3%of respondents thought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added.19.1%respondents suggested classic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should be recommended.There were still other suggestions mainly including updating coursewares,undoing reading courseware literally and adding more interaction in class.Conclusio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generally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s set for research-oriented medical postgraduates in our hospital.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time and sequence of teaching content receive higher satisfaction,but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What should try the best i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update curriculum content dynamically;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material;establish a flexible and varied teaching mode;improve the test form,improve the assessment purpose;perfect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Graduate student;Research-oriented;Curriculum
R643
A
1673-7210(2015)11(b)-0062-04
2015-06-30本文編輯:程 銘)
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改革項目(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