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
摘 要:我國當前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社會階層分化、倫理道德危機、人口流動帶來的風險等問題。本文將以目前的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對流動人口的社會風險進行探討,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城鎮化;流動人口;風險;防范
一、城鄉人口流動所帶來的風險
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近年來,由于城鎮化的加速,流動人口轉移的幅度大增,伴隨而來的違法犯罪的情況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隨著流動人口停留時間的延長,外來人員中大量更深層次的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如缺乏社會認同感。與常住人口相比,流動人口的生活資料積累、社會關系培養都十分有限,再加上流動性的特點,使得個人無法正常參與到有組織的社會生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其社會責任意識相對薄弱。一旦他們的正當權益受到侵犯,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合法途徑,往往會用不合法的方式為自己討回公道,由此極易釀成治安事件甚至犯罪。再者,其就業壓力也相對更大。由于外來人員綜合素質相對較低,普遍從事勞動強度大而待遇又偏低的低層次職業,極易造成心理失衡,并且在人口快速轉移而崗位飽和的情況下,流動人口無法就業或收入不能滿足其基本預期時,因生存困難就極易鋌而走險。在流動人口中,成員也相對復雜,尤其是有一些曾經有過違法犯罪經歷的人員混跡其中。據權威部門統計,流動人口中刑滿釋放、解除勞動教養的人員,有80%不愿回流出地,而是重新進入城鎮,與其他流動人口聚集在一起,從而可能起到一定的放大效應。
流動人口增加,易引發與城鎮常住居民“爭利”的矛盾,導致雙方之間存在相互排斥的現象,難以和諧友好相處。這些都給城鎮管理帶來了相當的難度和壓力。流動人口的過量增長,給城鎮社會秩序和社會治安帶來嚴重影響。由于城鎮各方面的管理措施、社會防范機制不健全,因此,大量流動人口進入城鎮,就給城鎮的社會秩序和社會治安帶來種種問題。據統計,北京的涉案人員中流動人口占46%,這一比例在上海為70%-80%,廣州為50%,深圳達97%。在外來人口聚集的城郊結合部,賭博、賣淫、嫖宿和制作、販賣毒品、淫穢物品的違法活動,還有其他有礙社會公德的行為時有發生。
二、流動人口帶來社會風險形成的原因
(一)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的機制沒有形成。建立健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機制,對我國城鎮化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社會風險,與城鄉社會事業呈現出“二元”狀態有著直接的關聯。在我國,城鎮與農村之間社會事業的發展有著天壤之別。城鎮的社會事業主要由國家包了下來,城鎮的居民基本上能享有各種社會保障;農村的居民則不能享有,他們的社會保障必須靠自己或者是后代。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絕大部分也是由國家掏錢來做,而農村在較長時期里都是靠農民自己出錢。
(二)城鎮化社會風險防范的組織管理制度建設滯后。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社會風險,需要我們建立相對應的社會防范組織和機構,切實加強管理。然而,當前的組織管理制度建設卻滯后于現實的發展。如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最主要的是公安部門。在數以億計進城的流動人口面前,公安部門的力量顯得殊為單薄。迫切需要其他相關的職能部門進行配合。相關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責也不夠明確,政出多門的情況還比較廣泛地存在。比如農村社會保障管理機構:養老保險的管理機構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機構在民政部門,醫療保障管理機構則又在衛生部門。因此,也需要我們綜合考慮相關的因素,合理調配這些職能在各部門之間的分工。
(三)行政管理體制對城鎮化社會風險防范工作的影響。政府及其部門,一定意義上也是“經濟人”。社會風險的防范工作有時較難以在較短時間內直接見到成效,不像一些政績工程能夠立竿見影,它需要時日才能見到效果。因而部分地方領導熱衷于能快速見成效的所謂面子工程。城鎮化過程中的社會風險防范,涉及面廣,投入大,成效又不顯著,因而令其中一些決策者熱情不高。
三、城鎮化過程中流動人口的社會風險防范的主要對策
對于流動人口,要突破過去的一些認識上的局限,按照社會經濟形態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所出現的必然規律,從宏觀上、整體上把握相關問題,統一認識,調整措施,運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手段和方法,加強各項管理工作。
(一)建議創新管理模式,實現從“計劃控制”向“居民管理”模式轉換。在城鎮化迅速發展,人口流動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如果仍用傳統理念對待現實中的流動人口,將是落伍的甚至是危險的。當今時代已經步入以人為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時期,流動人口成為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且一定要解決的大問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工具,應多正面宣傳流動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澄清流動人口犯罪只是極少數不良人員所為的事實,改變對流動人口的歧視和偏見,引導社會輿論將外來務工人員看成是城市的一分子。
(二)建立流動人口的融合機制。在城鎮,本地人歧視他們,他們也容易出于各種比較(比如文化、“仗義”等)而仇視本地人。將其納入集中式生活管理,更有機會使這種“水火不容”狀態進行交叉感染和深度感染,形成與所在城鎮格格不入的亞文化。在一個城鎮,有著兩種不相融合、甚至互相沖突的文化理念、價值取向,引發沖突就在所難免。因此,不宜采取那種從現實上隔離外來民工與城鎮本地居民的做法,實行所謂的“隔離政策”。應盡量打破這種外來人口集聚的狀況,盡量讓人們混居,使流動人口盡快融入到所在的城鎮。人的融合,有助于逐步形成融合的良性文化,也會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建議加強流動人口的立法管理。我國至今仍沒有關于流動人口的國家層面的法律,這表明人口流動尚未進入法治化的軌道。筆者認為,應將流動人口問題作為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擺上議事日程,由政府組織有關專家調研論證,直面現實,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適時推出合乎實際的法律,給人們以正確的導向。尤其是要通過制定法律,使原來那些不合時宜的低層次的相關規定失去效用。當前,這些法律可包括:《流動人口權益保護法》、《流動人口就業促進法》、《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法》、《人口遷移法》等。這些法律都是城鎮化過程中急需的相關法律。對解決進入城鎮的農民工面對的一系列繁雜的問題尚須進一步地制度化、法治化。
(四)建議加強流動人口的自治。流動人口的自治組織應當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建立,成員則以自愿加入為原則,充分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功能,保護其自身的合法權益。這種組織無疑可順應社會公共管理模式——小政府大社會的要求,是一種對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流動人口管理的新探索。流動人口自治組織能及時了解相關人員的基本情況,可提供實時、全面、動態的流動人口信息。這些信息是政府行政職能部門制定政策、實施管理的重要依據。流動人口自治組織還能夠及時發現并化解各種矛盾和糾紛。如進入城鎮的農民如果找不到工作、失業、受傷、生病以及處在其他困境時,組織成員內部的相互幫助、相互救濟、相互照應往往能起到緩和危難甚至解脫困境的作用,從而減少處于困境的外來人口為了生存鋌而走險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風險。
[參考文獻]
[1]周學馨.我國流動人口治理及機制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4,(01).
[2]顏文強.試論我國農村征地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3,(01).
[3]姜玉芹.淺論關于要善處理我同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J].科技致富向導, 201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