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鋒
碧水藍天、鳥語花香……是我們向往的生態愿景。倘若生態文明教育僅僅掛在孩子的嘴上,“左耳聽右耳冒”,不能入腦入心,那么孩子與大自然只會漸行漸遠,教育效果只能事倍功半。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強調: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扎實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生大都“宅”在課堂和家庭里“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缺少尊重自然的自覺意識,總是“耕了課堂的地,荒了自然的田”,致使我國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成為教育領域的“軟肋”,“光打雷不下雨”,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就現實情況來看,環保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向后靠”, 很多學校和教育者總是避重就輕,點到為止,僅僅向學生口耳相傳一些基本的資源和環境常識,不敢觸及生態文明的敏感話題。如此“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生態教育只是走走形式,做做表面文章而已,讓教育實效大打折扣。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長遠和深層次看,強化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不能“紙上談兵”,需要打出政策從紙上落實到地上的“組合拳”,實現系統化、課程化、實踐化、常態化,切實為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筑牢生態安全的“千里之堤”,防范環境破壞“潰于蟻穴”。
我國至今在課程體系層面上還沒有一部經過專家撰寫、科學論證、審核使用的全國性生態文明教育教材,給教育領域留下了盲區。反觀國外,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早已實現了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常態化。歐美等國專門有資源環境等課程講授大綱,分別對學前兒童、小學低年級、小學中高年級、初中、高中、大學設置了不同環境教育的課程。我國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由教育部門和環保部門聯合組織環境學專家、學者,研究出臺可全國性推廣使用的權威生態文明教科書,切實填補中小學生生態教育空白,為學校扎實有效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供詳實、可操作的技術規范。
在當前的環境形勢下,要想讓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從表面走向實質,就需要大人們沖出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壁壘,把生態教育的“主戰場”,從書本移師到現實生活中去。讓生態文明知識真正內化成生態文明理念,必須抓住實踐的“牛鼻子”,讓青少年經受生活和社會的錘煉,自覺踐行生態理念,維護生態平衡,實現知行合一。作為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主要實施者的教師和家長,必須摒棄單純、空洞的知識灌輸,注重資源和環境知識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轉化應用,給學生搭建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平臺,尤其是要讓環保教育“動”起來,通過與青少年的多元互動,讓學生自覺增強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學校尤其要向學生大力普及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方法,有效提高他們文明生活的技能,促使他們在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活動中“踏實留印,抓鐵有痕”, 大力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融于心、踐于行,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切實攪動生態文明教育的“一池春水”。
毋庸置疑,與大自然隔絕,缺少戶外體驗是一種“缺鈣”的生態教育,易讓一些學生患上“自然缺失癥”,導致學生對大自然缺乏好奇心,情緒調節能力和戶外環境適應能力較差,容易產生封閉、孤僻、脆弱、煩躁等不良性格。我們的學生如果長期遠離自然,不僅僅是缺失了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情調,更重要的是缺失了與自然本能親近、尊重的天性,背離了兒童健康成長的規律,這正是當今生態文明教育的短板。教師和家長應多創造機會,增加戶外活動時間,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提高孩子與大自然的親密度,讓其原汁原味地探知、體驗外面的世界,真切地領略大自然的神奇與多彩,深刻領會珍愛自然、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責任擔當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與此同時,在各科教學中更要因勢利導,合理有效運用具體鮮活的數字和真實可靠的案例,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觸摸到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峻性和緊迫性。比如,在節約用水方面,積極推廣和普及節水用具和方法,讓節約集約用水在校園內“生根發芽”。還可探索在不影響和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公正、適當、合理地對學生用水給予收費,運用經濟杠桿驅動學生節約用水,讓水資源不再成為“免費的午餐”,促進學生“惜水如金”。
生態文明素養是學生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養分”,“甩開膀子,才能邁開步子”。著眼美麗中國的美好憧憬,順應保護環境的客觀規律,我們要響應時代的號召、尊重自然的選擇,讓生態文明理念避虛就實、落地生根,成為青少年全面發展的“一畝方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共同營造一個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