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平
【關鍵詞】 班主任;學生;溝通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1—0040—01
師生溝通效果是班主任工作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切教育活動從本質上說就是師生雙方借助交往和溝通而實現的。教育科學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失誤是由于教師不善于溝通造成的。更有調查顯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溝通技巧。所以,師生溝通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班級工作的得失,乃至整個班級教育的成敗。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班主任工作中的體悟,簡要談談加強師生溝通的藝術。
一、大愛是根本
作為一名教師、班主任,強烈的責任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僅僅靠責任感還不夠。愛,對學生深深的愛——愛一切的學生,愛學生的一切,這才是根本。這種愛,不一定如狂風驟雨,但一定是涓涓細流,潤物無聲;這種愛,不只是小愛——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更是大愛——人本主義的愛,關心學生的需要、發展和將來。有了愛,班主任工作才能得到進一步升華。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完美!
二、交心是關鍵
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可見壓服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應是心靈的對話。
事實告訴我們,民主、平等、和諧是現代師生關系的核心要求。贊科夫說過:“教育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觸及學生心理的需要,這種教育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因此,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提供機會加強與學生心靈間多渠道真心的溝通,使他們“親其師,愛其業”;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努力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真正地尊重、理解、關心、支持和賞識每一位學生,把無私的愛播撒到所有學生的心田。
三、藝術是保障
1. 基本準則。(1)多用鼓勵性而非否定性的語言。學生最在乎老師對他的態度,而且這種態度也影響著他對教師的態度。所以對學生最好“哪壺開了提哪壺”,多表揚學生的進步,少提及學生的缺點。(2)語言簡單明了,不重復。學生是不喜歡教師反復強調一件事的,這樣會降低學生對教師能力的信心。所以說話最好干凈利落,少重復。(3)積極傾聽學生的想法。聽和傾聽是不一樣的。單純地聽是被動的,而傾聽是對信息進行積極主動的搜索并迅速做出判斷。遇到事情,不要總是憑自己的判斷下結論,多聽聽學生的想法,也經常能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換位思考中會有不少啟發。(4)情緒激烈時,先冷靜,再交流。教師在氣頭上時,難免言辭過激,這時先自己在心里數數,這個過程是個轉移和冷靜的過程,等自己心情平靜了,再處理事情。
2. 口語藝術。(1)幽默。幽默是人際關系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具有幽默感的教師一走進學生中間,學生就會感到快樂,溝通也就暢通了。(2)委婉。在師生的溝通中,有時候教師的話雖然完全正確,但學生卻因為礙于情面而感到難以接受,這時直言不諱效果反而就不好了。如果把話語磨去一些“棱角”,使對方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許就能既從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教師的意見了。
3. 把握心理特點。(1)與后進生談心——發現閃光點。后進生往往有一種自卑心理,因而情緒低落,對老師常表現出防御心理和對抗心理。與這些學生談心,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抬起頭來走路,樹立自信心。(2)與中等生談心——挖掘動力點。中等生感覺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拼搏精神差,缺乏前進的動力。對這類學生可采取“觸動式”談心方式,以“剛”克“剛”,促其猛醒。但要注意的是,這種“觸動”要掌握分寸,看準火候,用富于哲理性的內容激勵他們,使他們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3)與優等生談心——找出自省點。優等生一般比較自信,也容易自負,有時看不到自身的缺點。與他們談心,要運用“提醒式”,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們正確地評價自己,揚長避短,向新的目標奮進。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