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琴
【關鍵詞】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個別輔導;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35—01
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更應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一、在開展日常活動中全面滲透
1. 心理健康的目標和任務要納入各項活動的目標體系中。傳統的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活動目標,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保持和提高幼兒學習的持久興趣、熱情,特別是幼兒情緒、態度和能力的培養才是關鍵。如,科學探索活動“有趣的種子”,用猜種子、找種子、說種子、制作種子標本等形式,可激發幼兒探索的愿望,培養幼兒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
2. 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各項活動的全過程中。在設計活動時,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提出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準備不同層次的材料,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多引導幼兒開展自主游戲,滿足幼兒各自的心理需要。在開展活動時,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參與,讓幼兒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多進行操作體驗,在實踐鍛煉中增強幼兒的能力及自信心。在評價活動時,以激勵幼兒為出發點,關注幼兒在活動中所做的努力,關注幼兒的進步,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二、在開展專項活動中有效提升
專門的教育活動是指教師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幼兒主體性活動的方式,豐富幼兒必要的一般心理健康知識,調節和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活動。例如,中班可開展“有趣的表情”、“我生氣”、“我高興”、“他怎么了”等內容的情緒認識系列活動。幼兒通過看圖、討論、表演、交流、猜測等方式,了解情緒的不同表現和作用,學習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通過這些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專門教育活動,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保健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在適宜的環境中給予幼兒感染和熏陶
1. 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首先要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其次是創設自主、開放的游戲環境,再次是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這能緩解幼兒的壓力,滿足幼兒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2. 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師幼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首先,教師應先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蹲下身來和他們講話,傾聽他們訴說苦惱,與他們分享快樂,了解他們的興趣,關注他們的需要。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幼兒的人格,使之沒有壓抑,有話敢說敢講,遇事敢想敢做。其次,教師要處處給幼兒樹立典范。用自身愉快的情緒引導幼兒天天生活在一個歡樂的群體之中。同時,還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注意自己角色的特殊作用,隨時調控自己,處處給幼兒提供積極的影響。再次,要善于察言觀色,體察幼兒的一舉一動,使幼兒產生安全感、愉悅感。
四、在個別輔導中關注少數幼兒
由于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等原因,導致了少數幼兒產生心理問題。對于個別問題幼兒,教師要給他們特殊的關愛和適當的關注。對一些有多動、任性、自卑、焦慮、攻擊等行為的幼兒采取個案研究。為每個幼兒建立檔案,觀察分析其存在的問題,追求查找問題存在的原因,研討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與家長一起,觀察記錄幼兒的表現,及時進行反饋調整。例如,對過分內向的幼兒,教師要主動和他們的父母取得聯系,找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提出家園共育的措施,如建議父母主動和孩子接觸、交談,幫助他們找伙伴,引導他們參與集體游戲;還要建議父母多和孩子嬉戲、玩耍,創設愉快的家庭環境,帶孩子走出家門,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或帶小伙伴做客,等等。
五、在家園協作中增強教育合力
幼兒多數時間在家中度過,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滿足孩子的合理需要;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為孩子樹典范,教師應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孩子。
幼兒園和家庭應經常保持聯系,相互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和學習情況,相互交流彼此的認識和見解;教師應幫助每個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糾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讓家長掌握疏導孩子心理障礙的技巧,支持和配合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家園教育一致。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