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榮娟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處 吉林長春 130022)
武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1],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特別的表現形式,它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許多文化方面的內容正在被人們漸漸忘記。在高校中開展武術教學不僅對大學生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性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而且對培育民族精神、傳承武術文化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該文就武術課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價值展開闡述,并針對武術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作為我國高校體育普修課程之一的武術,它不僅具有強身健體、通經活絡的作用,而且還可以增強習練者的信心,培養習練者堅韌不拔、勇于拼搏的意志。俗話講,“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2],就是在強調練習武術就該持之以恒,養成從一而終,終身鍛煉的好習慣。運動可以使人快樂,學習武術,可以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習練者通過實戰、對練的形式進行交流、切磋,可以激發練習者的敢于挑戰、克服懦弱的意志品質。在遇到困惑和困難的時候,可以進行自我調節,緩解自己的情緒。眾所周知,武術中所包含的養生方面的內容,可以通經活絡、緩解疲勞。長時間練習,可以修身養性,克服心理疲勞。學習武術還可以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它對于禮、義、尊師重道等文化民族精神方面的內容的宣揚,正是當代大學生所需要的。所以,我們應該把武術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武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使武術成為我國普通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使習練者養成終身練習的習慣,并把武術中的各種品德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
武術作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重要內容,在其不斷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其特有的表現形式。武術講究“神形兼備、內外合一”[3],就是在強調練習武術的時候不僅要理解、掌握外在的武術動作,還要注重內在的精、氣、神的運用。武術套路不僅包含踢、打、摔、拿等技擊動作,還包括竄蹦跳躍、跌撲滾翻等高難度動作,長時間練習,可以加強習練者的身體素質[4]。
武術的內容豐富,訓練方法多種多樣,在習練武術后,對練習者的速度、耐力、敏捷性、協調性都有促進作用,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強健身心的目的。另外,武術與傳統養生的結合,不但可以強健體魄、還能舒心養氣,改善人體內循環,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作用[5]。
當今社會都是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內容,而社會的適應能力則是學生面臨社會非常重要的一步,適應能力大多是與環境有關,武術練習本就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且,短時間難見成效,所以,在習練過程中,很多人都會遭遇困惑與挫折。而這種困惑與挫折就是心理調適的一種過程。練習者根據環境的不同,去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這個過程就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且,在練習武術的過程中,練習者要不斷的進行交流、合作,或者組織活動、比賽等,這對于學生的交流、交往、組織、領導能力都是一種提升。學生盡早的去適應這種改變,對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是有著特殊的積極作用的。
在進行武術教學時,很多學生不愿意上武術課,并不是因為他們自身不喜歡武術,更多的是與體育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多考慮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而教學方式的改變則是提高學生興趣和接受能力很有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常見的講解示范法外,還應該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例如:播放視頻,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表象訓練法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規格,為學生的練習提供保證;還可以根據武術動作的節奏融入適當的音樂,音樂的加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力,而且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興趣;另外,合作探究法在課堂上的運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不僅能夠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并且可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武術教學的過程中,另一個影響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學內容,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傾向搭配不同的內容。比如:同樣是武術課,可能有的同學就喜歡套路,有的學生喜歡的就是器械,有的喜歡更加簡單的武術操,而有的同學則是因為身體條件或者各方面的因素喜歡養生、太極拳之類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喜好去編排不同的班級,以全新的內容去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不是采用往常一手抓的方式,或許能夠取得不一樣的成果。
另外,在課余時間還應充分挖掘學校資源和學生潛力,組織學生練習武術,按照學生的喜好、動作的規格創編出不同形式、不同特點的套路和器械,使學生參與其中,深入了解武術及其內涵。
在當今體育項目的發展中,段位制已經成為促進該項目發展的一種保障。例如圍棋、跆拳道等體育項目也使用段位制來進行該體育項目的發揚[6]。根據現在的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國際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就在1997年提出了《我國武術段位制》[7]。該項舉措是為了深化我國對于武術的改革,增強對于武術行業的規范和管理,保證武術更好的傳承和發揚,也是我國對于武術的戰略性改革和進一步的創新。中國的武術門類繁多,套路各異,普通人學習起來具有很大的困難。而段位制就是為了規范練習者的習練體系,對武術的各種套路,器械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這樣就能使教師明確教學內容,讓教師深入淺出的進行武術教學,便于學生學習和習練。
教師作為武術課程的主導性因素,是武術課程實施好壞的決定性因素。所以,要保證武術課程的教學質量,搞好師資建設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來,我國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的前行,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素質教育替代了以往的教育模式。武術教師作為傳播武術文化與技能的主要力量,自然也應該具備相應的知識結構,不能像以前一樣僅僅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要注重相應理論知識以及個人應變能力的提高,對知識體系要有重新的認識,使知識儲備向多樣化發展,以完成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
要搞好師資建設,首先就要保證武術教師在全校體育教師中所占的比重,是否能夠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其次,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否達到一定水平,比如:對教學計劃的制定、對課外教學活動的組織、武術比賽(競賽)的策劃與舉辦、裁判的規程等等;不定時對教師能力進行培訓,加強教師行業之間的彼此交流,在交流的同時,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充實自己;教師之間進行觀摩、聽課,彼此學習對方的長處,改善自身的不足;最后,要完善教師的招聘制度,嚴格控制教師的能力水平,擇優錄取。
武術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后代的思想與行為,而學生則是將“國粹”發揚光大最好的傳播和傳承者。現今,在社會不斷進步,人才競爭不斷加強的形勢下,武術課程在體育教學中的開展受到了廣大的關注。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研究、擴展、運用和完善武術課的教學和訓練體制,通過武術培養高素質人才,對傳承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及對體育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1]蔡忠林.周之華.武術(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徐曉部,趙玉國.武術文化在高校中的價值[M].科教文匯,2008.
[3]巴家明.談武術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成長之路,2007(34):107-108.
[4]馬珍.淺析武術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意義[J].科技信息,2008(34):234.
[5]趙發田.中國武術段位制標準化管理存在問題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5):396-399.
[6]李玉蘭.普通高校武術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2(11):85-87.
[7]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