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亞 鄭曉燕
(1.重慶三峽學院體育學院 重慶萬州 404100;2.重慶三峽學院研究生處 重慶萬州 404100)
武術教學是高等體育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自高校開設武術課程以來,武術運動便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和支持,為此高校管理機構非常重視武術運動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但是武術運動動作千變萬化,又含有攻守之理、柔剛之道之意,很多學生難以掌握和領略其中的要領,因此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運用“積木原理”理論來讓學生理解武術動作的運動規律及特點,以便更好的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武術教學當中,這也為武術的推廣與發展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將“積木原理”運用到武術教學課程中,這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挑戰。經過實踐證明,“積木原理”教學方法和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以“積木原理”為理論的武術教學方法遵循了人類學習活動的客觀規律,只有真正發揮它的作用,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凸顯教師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法是對以往教學方法的改進和發展,是建立在認知主義心理學理論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結合的基礎上的。從認知主義心理學理論來看,認知主義心理學理論在研究人類學習過程中認為人類的學習要受到主客觀兩大條件的影響,即學習者的心理狀況和學習環境。同時認知心理學理論十分看重基本知識在個人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習任何東西的基底,越是基礎的原理在人們解決問題、確立方案中發揮的作用越大[1]。因此對于一些復雜的原理來說,認知理論認為都可以通過一些不同的形式來簡化出來,例如圖片、實物、表演等,其中人們對圖片類的形式產生的記憶最為深刻。正是根據這一特征,“積木原理”理論就是運用這種圖片類的形式來把人們所學的東西一步步展示出來。
武術動作積木塊通常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底架積木塊,一種是上層積木塊。所謂的底架積木塊就是指武術套路中一些最基本的武術動作步型,上層積木塊就是指一些基本動作,常指武術手法和手型。除了這兩種形式外,還有一種特殊功用積木塊,特指動作方位的變化和基本動作路線。心理學研究顯示,識記、保持、再現、回憶這4個階段是人類記憶形成的必經過程[2]。和單一化的文字記敘相比,形象比較生動具體的實料更能吸引人的關注,同時也更容易被大腦理解并掌握,因此在武術教學中,我們應當拒絕平鋪直敘的文字性教學,應當結合學生的記憶規律和武術學習的客觀規律,把文字展示轉化為具象模型,將武術動作轉化為積木塊狀,逐漸構造出完整的武術教學動作庫。
武術教學動作庫的基本動作具有不可分解性和穩定性的特點,通過積木塊的形式將這些基本動作進行分類、總結和歸納,可以使武術動作更加具體化和生動化。在此基礎上,我們把不同類型的積木塊重組就能夠構造出新的武術套路和動作組合。為此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教學對象的特點,根據教學對象的學習特征來設計典型動作組合,不能凌駕于學生的基礎之上,也不能太過簡單,毫無教學意義可談。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們應當采用最簡潔易懂的教學方式來教學,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注意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注重教學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步步夯實。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隱藏在武術運動中的攻守之理、柔剛之道,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武術動作要領。若干個武術動作構成一個完整的武術套路,并且這些子動作之間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每個動作彼此間都密不可分,休戚相關。因此通過“積木原理”的應用,我們可以把武術動作歸納到動作庫的相應位置,然后我們可以根據動作庫的武術動作積木塊來鞏固原有的武術套路或者形成新的武術套路。
分解固定武術套路,鞏固典型動作組合是武術教學中“積木原理”實踐的第二個步驟,也是最重要的階段。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示范和引領的作用,首先教師要把固定套路和動作組合全面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對武術整體脈絡有一個大體的了解,接著教師要給學生講解各個動作的要領和注意點,并親自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視頻等影響資料進行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能夠學會分解固定的武術套路,并且要達到熟練的程度。總之在這個學習階段,學生不僅要學習典型的動作組合,還要對一些固定的套路進行動作分解,并把分解的動作與武術教學動作庫里的積木塊對應起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套路分解的規律。而“積木原理”則是把固定不變且數量有限的積木塊(圖片或物體),通過多種組合方式最終完成積木的多樣造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武術動作和積木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契性[3]。將“積木原理”運用到武術教學中能夠徹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能夠使學生快速記住動作要領,并印象深刻。
要想學好武術,學生必須能夠熟練展示每一個武術動作,只有這樣才能在組合的過程中更快地掌握組合的要領。學生在組合完武術動作后,教師要對所組合的動作進行講解,對于組合中正確的地方教師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于不正確的地方教師也要馬上提出改正建議,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地方。另外為了使學生正確完成組合動作,教師應當給學生明確動作組合標準,例如在組合過程中學生要考慮到動作的銜接是否順暢、運動是否合理、視覺效果是否不錯等等,最主要是要考慮組合動作中的攻守涵義,讓學生明白武術動作組合不是簡單的交錯疊加,而是其中具有一定的規則和法則,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明白武術運動組合的內涵和意義。
要想整合一套完整的武術套路,我們首先要對武術套路的概念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起勢動作、收勢動作和中間的銜接動作是組成武術套路的必備要素。另外在動作要求上,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明晰動作路線,注意動作路線的豐富程度,同時還要注意動作的節奏感,快慢結合,該快的地方要如閃電,慢的地方要如抽絲[4]。當學生明白這些之后,他們就會在動作組合方面做得較好,這樣才能徹底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劃分小組,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進行自主創編,創編之后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評價,評選出最優秀的武術套路,另外還要給表現良好的小組進行獎勵,從而激發學生創編套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武術動作創編的樂趣。
以“積木原理”為理論來進行武術教學是當前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為此該文對“積木原理”所構建的武術教學課程進行了分析。我們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積木原理”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狀況,不斷完善武術教學運動庫,分解固定武術套路,分析講解學生的組合動作,鼓勵學生創編武術套路,當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創編武術套路,能夠積極主動的深入了解武術的發展,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師生雙贏。
[1]鐘富良.拼裝積木法在循環系統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6(20):61-62.
[2]代坤,丁紅娜.高校體育專業體操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6):92-93.
[3]蔡忠林,周之華.武術(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學出版社,2005.
[4]馬莉.“積木”原理在健美操課程改革中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