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0)
生命關懷視角下高校調適性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分析①
王文清
(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廈門361000)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及我國國民的人權意識提升的前提下,我國推行了教育公平以及教育機會均等,從而有越來越多的生理存在一些缺陷的學生跨入了高校的大門。但是我國的特殊體育教育卻還沒有完全的發展起來,雖然有高校體育綱要的指導,但是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該文從生命關懷的角度出發,對高校之中生理存在缺陷的學生的特殊體育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調適性體育的框架和建議。
生命關懷 調適性體育 高校 理論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1.081
目前我國的殘疾人口數量眾多,根據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的相關條例,目前,我國高校體育的教學,需要將必須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身上,才能夠更加健康和穩定。并且我國要對特殊體育教育方面加強研究,讓學校和教師的關懷,能夠到達每一個擁有身體障礙的學生之中。
1.1 研究對象
該文所研究的對象,是經過醫學認定身體的部分結構或者功能會引起動作能力異常的學生。且這些學生均擁有普通高校的錄取資格,同時在短期或者長期無法進行普通的體育課程教學的特殊學生。所以該文所研究的對象可能包括殘疾群體、病弱群體、肥胖、急性損傷等群體,這些群體均擁有一些對體育課程的身體練習障礙的群體。所以這些群體被成為身體練習障礙群體。這些群體在我國的各個高校之中均有分布,并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所以必須注重對這類人群的體育教育。
1.2 研究方法
該文首先對我國以及國外的特殊體育教育相關的文獻進行了研究,并且對相關的實施文獻進行了分析,并且與我國的特殊體育教育現狀進行對比。同時,將我國過去對特殊體育教育的研究文獻進行縱向的對比分析,將各種期刊雜質以及碩博論文進行梳理,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以及研究代表人物[1]。
其次,設計問卷調查了我市部分的高校體育教師,以及具有相關運動障礙的大學生,和相關的體育部門的領導,從不同的角度對當前高校的特殊體育教育現狀進行了解,并且就此次研究征詢專家的意見。
第三步,對于調查之中發現的問題擬定一個解決方案,并且通過在實踐過程中的觀察,對問題進行反思,從而設計調適性體育課程的理論以及假設的主題。
研究中對于數據的處理采用的是SPSS11.0統計軟件包。在處理之前該文對調查問卷以及量表均進行了嚴格設篩查,舍棄了數據不全以及答案不負責任的問卷,并且將問卷進行編號統計[2]。
2.1 結果
通過對文獻的研究以及對我市部分高校的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該文構建了一個對特殊群體學生身體水平發展和適應為主要內容,并且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讓特殊群體學生對運動的積極體驗,讓特殊群體的學生能夠主動條件其生理、心理、社會3方面健康狀態的調適性體育課程的概念。此概念得到了專家的認同。
對于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他們更加應該進行自我的調適。首先,對于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被動的適應擁有較大的局限性,對于學生遇到的問題,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其次,適應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不能夠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第三,對于身體練習障礙學生社會現狀和社會需求而言,進行自我調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國,許多人開始對心理健康進行了關注,因此調適性體育課程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就是要讓其不僅僅身體健康,還要做到心理健康[3]。雖然身體的缺陷沒有辦法彌補,但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的心態,是能夠通過自我調整和自我培養而變得健康的。對于生命關懷的意義來說,就是要讓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達到身心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格的和諧,只有自身的人格健康和諧,才能夠達到人際的和諧,最終才能夠產生社會的和諧。所以要促進學生的自我調適,才能夠產生長久的效果。
2.2 調適性體育課程的理論基礎
要探究一個課程的設計方案,就要尋求理論的支持,該文的課程設計主要從倫理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尋求了理論的支持。
在倫理學的理論方面,主要尋求的是關懷理論的支持。人類人性之中的關懷情意被關系理論學的代表諾丁斯認為是人類正義社會的人性基礎,關懷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責任。這個責任是人類通過自己的能力,使被自己關懷的人、物、思想得到好處,關懷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性,它是我們人類生命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特殊體育教育里,關懷對于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不僅僅只是為他們開設體育課程,而還要能夠根據學生的需求,讓體育課程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以及作用。在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相關的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學生的需要,與此同時,高校的各部門領導者與相關政府部門的領導,也需要站在教師的角度,充分的了解教師的內心訴求。并且教師要積極的對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適應性的改變,學校和教育部門要積極配合教師和學校,才能夠讓特殊教學之中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活躍起來,從而真正的讓學生進行自我的調整和適應,實現生命質量的提升[4]。
學生要學會自我關懷,不僅要關懷自我的物質利益,還要關懷自我的生命,要認識自我的生命、接納自我生命、欣賞自我的生命、尊重自我的生命,讓生命質量超越身體上的缺陷,做優質的人。人際關懷的通俗理解是關心他人,要讓學生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周圍人的處境和需求,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的和諧相處。社會關懷是指,讓學生努力的學會融入社會,從身邊做起學會主動的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從而提高我國身體練習障礙人群的整體文明素養。
調適性體育課程的哲學依據是公平理論。關于公平,最著名的三條原則,是由哲學大師羅爾斯所提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由,并且這個自由是平等的,不受任何外界事務的約束[5]。而我國的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也曾說過“有教無類”等名言。這些思想之中所提及的公平理念,應該應用在特殊教育之中。在現代化的教育價值之中,教育公平早已是各國的基本教育正常之一。對于特殊體育教育之中的身體練習障礙大學生而言,他們更需要教育的公平,并且是多層面上的公平。每個身體存在一定障礙的學生,她們的身體條件和一般普通的學生之間,具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在健康水平的方面也存在著一些不同,很有可能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地位上,存在著相應的不平等。因此,體育教育要發揮其公平性,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著平等的自由,都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樣在一起學習、就業。因此對于身體存在一定缺陷的學生而言,首先有體育學習機會的公平,其次是體育資源分配的公平,第三點是制度公平和程序公平,最后是體育評價的條件公平和結果公平,這4個方面的公平。
調適性體育教學課堂在教育學方面的理論基礎是主體教育理論。主體教育理論是教育學中最新的理論之一。主體教育理論的基本是要讓學生充分的發揮自己教育主體的地位,并且教師和學校要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教育理論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作為教學之中的主體;其次,主體教育理論對學生的潛能方面,人際關系,動手能力,自我個性和心理健康都做出了充分的關注;第三,主體教育理論還強調學生的創新和學生的交流;第四,主體教育理論將學生的發展與未來的社會發展聯系到一起。主體教育理論從體育的角度展現了哲學的思想,以本體論的角度而言,主體教育理論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各方面發展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且不再將個體的缺陷視為異常,使體育活動成為了一種比較良好的生存方式[6]。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主體教育理論強調讓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將自身的心理以及生理問題進行克服,并且鼓勵其積極的參加體育活動,并且創造體育活動,同時在活動之中與他人進行和諧相處。從價值論方面來說,主體教育理論對個體的獨立予以了肯定,對個體的完整給予尊重,并且強調個體是唯一的,這能夠讓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對自身進行肯定和尊重,深刻的契合了生命關懷的本意。
高校調適性體育課程的理論基礎還有行為矯正的心理學理論。行為矯正學是通過對周圍的環境的改變和控制,讓被矯正的人能夠回歸正常的行為生活,并且擁有管理自我行動的能力。在特殊教育中,行為矯正對患有發育障礙的個體的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行為矯正還能夠促進健康相關的行為的發展,使學生增加有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對于身體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她們的各項活動,都會受到身體的約束,大多數人都處于生活不積極的狀態。從心理學方面而言,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首先對自身的障礙不能夠接受;其次,他們對于自己的體力情況比較擔心;最后,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擁有著強烈的依賴感。在行為矯正的方法之中,自我管理是非常有用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更好地進行各項活動。可以對自身的思想、感情、行為等全方位進行調節。身體練習障礙的患者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之中,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主要是各項行為活動的缺乏,她們對于各項活動都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不能很好地投入到各項活動中去[7]。所以,體育教師要在調適性體育課的過程中,采用行為矯正的方法,配合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的方式,從而改變學生的消極鍛煉行為。
調適性體育課程的體育學依據是健康體適能理論。體適能主要有競技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兩個方面。對于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來說,比較重要的是健康體適能的概念。健康體適能自從社會的快速發展以來,被放大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主要包括身體健康、情緒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健康、職業健康、精神健康7個方面。對于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全人類的健康模式有助于其客觀的看到自己的健康狀況。并且全人類健康還能夠讓他們從周圍的環境之中得到能量,然后經過吸收轉變之后,形成一個良好的身心與社會的和諧狀態,轉而去影響其他人的狀態。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實施方案與正常學生的方案大概相同,只需要在參考標準上做一些調整。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套比較科學合理的評估身體練習障礙學生體適能的標準,需要教師在教學之中不斷的摸索[8]。
調適性體育教學課程的社會學依據是和諧理論。和諧理論主要指的是對弱勢群體的關心以及對弱勢群體的教育資源分配方面的問題。從和諧的代價方面來看,關心弱勢群體最終受益的還是正常群體的人們。和諧教育的思想體系主要包括教育與社會的和諧、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和諧、教育與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內部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教育環境和教育過程的和諧等方面。對于特殊體育教育,其和諧表現在資源分配的和諧,教育與學生心理狀態之間的平衡和諧,以及學生全面的獲得發展的和諧等。如果不能夠給予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良好的體育學習環境以及優質的課程,就愛不能夠說做到了真正的和諧教育。
2.2.1課程設計的標準
對于調適性體育課程設計的標準主要有5點:首先,要能夠最大程度的幫助學生獲得他們缺陷部位的需求;其次,要能夠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可能的滿足;第三,要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要帶著十分誠懇的心態來進行有效的教學;第四,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同時還需要考慮一下該項課程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否科學、實用;第五,教師需要考慮到課程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
2.2.2課程的實施
該文根據以上思想選取了某高校的一部分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為實驗組,進行調適性體育課程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并且與未進行調適性體育課程的身體練習障礙學生進行對比。結果發現,經過一學期的課程時間之后,實驗組的學生在生理、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上與實驗前有了明顯的區別。并且與未進行實驗教學的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相比實驗組的學生更加的適應自己的大學生活。但是在此次實驗之中還是由于設施以及體系方面的情況,出現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問題。
首先,完善并且將身體練習障礙學生的體育教育進行發展,對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有著重要的提升,同時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前我國的和諧社會背景下,對我國的大學特殊體育教育進行研究,說明了我國的體育教學的研究和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進入了以人為本的階段。每個身體存在障礙的學生,只有對她們進行特殊體育教學,她們才可以有效的進行各項生活的活動,因此這是她們融入健康人群生活的有效方法[9]。
我國的特殊體育教育目前還沒有真正的發展起來,還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體系,我國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我國的政策法規方面,并沒有比較系統的對特殊體育教育體系進行規定,并且我國法規的執行力度也有所欠缺。目前,我國高校的特殊體育教育的現狀非常不容樂觀,教育尚沒有深入到過程之中的公平。并且由于相關特殊體育教育政策的缺失,以及配套的課程設施的不完善,其教育的總體方面,仍然處在一個十分混亂的局面,因此這會阻礙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的長遠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大學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學校應該以生命關懷為學校的終極價值取向之一。高校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對于特殊體育教育進行全面的關注,并且關懷每一個身體練習障礙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體育學習權利的關懷,并且提升對學生們的深層次關懷。而由于教育群體擁有比較模糊的對象界定,我國目前還有許多的特殊群體的學生游離于體育場域之外。因此,該文針對當前特殊教育的對象,將其定義為符合了普通高校的錄取資格,但是通過專業的醫學鑒定,其由于身體原因失去部分正常動作能力,并且短期或者長期無法達到普通體育教學要求的學生,將這部分學生作為身體練習障礙學生。
目前,針對身體練習障礙學生學習體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過以“生命關懷”為主線來構建起的調適性的體育教學課程,該文通過從哲學、教育學、倫理學、體育學以及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出發,做以綜合應用,使得體育教學課程在具備體育鍛煉屬性的同時,擁有了人文基礎。并且根據各種初期理論,確立了調適性體育課程以增強學生體質、補償缺陷、發展健康體適能等目標。在確定了調適性體育教學的目標后,需要進一步確定調試型體育概念的內容和策略,其主要包括健康體適能、運動節能等6個方面的內容以及互動式、合作式等幾個方面的策略。另外,在教學原則上還有個別化原則和互補原則等需要遵循;在教學體系上還有以管理、支持和課外服務三位一體的特殊體育教學體系需要建立[10]。
此外,該文通過對調適性體育課程的研究,來分析了實踐這一課程的可行性,并且對這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積極創設,盡可能的保證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到課程中來,從而實現生命關懷的主題目標。在課程創設中,通過開設戶外休閑課程來使學生之間加深合作交流;通過提點練習和彈性化的考評制度,來對身體練習障礙的學生進行更加公平的教學和評價。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運用,能夠使身體練習障礙學生在得到適應自身身體情況的鍛煉的基礎上,拉近其和正常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其實現和普通學生同步發展的目標。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特殊體育教育改革,在當前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十分的重要,因此相關的教師和教育部分,需要立足學生的需要,建立健全特殊體育教育體制,促使其平等自由的接受各項教育。
[1]吳燕丹.生命關懷—新時期學校特殊體育教育的價值取向(四)[J].體育教學,2009(4):40-41.
[2]王艷俠.體育教育的本真價值—生命關懷[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8):185-186.
[3]王杰塵.現代體育教學的終極守望—體育教學中生命關懷的價值意蘊[J].林區教學,2015(6):100-101.
[4]熊飛.“健康第一”指導思想與體育教學模式建構的審美精神追求[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23(1):69-71,93.
[5]向軍.生命化教育理念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1):54-56.
[6]丁勇,王成明.生命關懷—體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6):154-156.
[7]侯勝川.高校特殊體育課程研究—基于閩江學院2008-2013年的數據分析[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3,27(3):50-53.
[8]陳華.生命關懷視野下安徽省高校病殘學生體育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128-130.
[9]戴紅云,董永利,李曉明,等.生命教育視域下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學,2012,34(6):55-57,63.
[10]陳峰.構建生命教育視域下的學校體育[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6(3):106-108.
G807
A
2095-2813(2015)11(a)-0081-03
①王文清(1968—),男,湖南湘潭人,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體育教學和人文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