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梅(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云南楚雄 675000)
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創新研究①
龔雪梅
(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 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理想目標,但受區域性的種種限制,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模式一直難以開展。該研究以此為背景,提出針對區域性的特點,分析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的分析研究,結合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建立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機制背景分析、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分析、構建云南省體育服務均等化機制的必要性分析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解讀,試圖探尋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的有效創新,為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的實現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創新
1.1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網絡資源和云南省部分高校的圖書館查找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分析理論奠定基礎。
1.2專家訪談法
對云南省體育局和體育文化產業辦的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實地和電話訪談,收集第一手資料,總結和歸納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的政策法規文獻等。
1.3邏輯分析法
對收集和查閱到的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提出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創新途徑。
2.1核心概念界定與相關研究
2.1.1核心概念
體育公共服務:提供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行為的總稱。包括加強體育公共設施建設,發展體育公共事業,發布體育公共信息等;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是整個社會共同消費的,由政府和市場協調發展來提供。
均等化:Kidd和Donnelly(2000)對于體育權利提出了均等和公平的觀點,由此,這兩種觀點在體育領域中開始靈活出現[2]。基于此,該研究中的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體育公共產品和體育公共服務。其實質在于政府發揮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體育基本權利的職能,通過深化相關方面的改革,建立與完善體育公共服務均等的體系建設,為保障公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區域內體育服務相平衡。
2.1.2相關研究現狀
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對于體育公共服務的研究相對較為深入,主要研究范圍有社會群體的體育權利、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社會各階層群體享有公共體育服務的現狀和對公共體育政策、體育均等化政策的評析等方面;各國針對體育公共服務政策方面的研究則隨著體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和國家對于群眾體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公共體育均等政策是體育公共服務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熱點,英國體育委員發布的體育均等標準框架標志著體育組織制動均等政策的多元化理念開始起步,雖然主體框架不夠完善,但是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開始進入了體育研究領域。
我國對于體育公共服務的研究開始于體育公共服務的概念、供給等理論研究,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我國對于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研究開始于2007年,主要包括基本涵義、供給地位、發展現狀及飛均等化對比研究以及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途徑等方面,結合區域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較少。雖然起步晚,研究領域不夠豐富,但并不意味著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愿望不能實現,在全民健身和群眾體育日益發展的今天,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是未來權重體育發展的主要方向。
2.2建立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機制背景分析
《全民健身條例》第二十九條提出: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當根據自身條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動場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體育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免費提供健身器材。居民住宅區的設計應當安排健身活動場地。黨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服務型政府”。把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十八大強調,積極推進體育事業改革,進一步創新體育管理體制和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健全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2.3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云南省一直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落實國家的各項體育方針政策,根據云南省的省情特點,制定了云南省體育發展規劃和相關實施措施,積極的推進云南省群眾體育的全面發展,促進全省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的協調發展,其“千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過程、全民健身計劃工程”、西部邊疆體育的“雪炭工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培訓”等相關活動,促進了云南省的文化、教育與體育事業都得到了全面長足發展,使得云南省邊境地區體育事業和全民健身活動發展呈現出了新的契機[3];從云南省統計年鑒(2011年數據統計)中我們了解到:云南省群眾文化事業在2004年—2005年呈現出頂峰,隨即出現下滑現象,在群眾文化活動的訓練班結業統計中從2005年的22.60萬人次迅速上漲到2006年的23.10萬人次后,逐年遞增,到2011年已達85.94人次,由此可見,近年來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開始備受政府的關注和貫徹實施;截止2011年,云南省各級體育部門已在全省各地建設全民健身樂園、全民健身路徑超過600條,各種體育指導站超過549個,全民健身組織網絡覆蓋全省85%以上的地區,目前,全省共建有國家計級體育先進社區14個以上,省級體育先進社區105個以上。
整體來看,云南省從2006年起對于全省體育事業的發展已開始大量投入,但是結合我國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勢頭對比云南省區域整體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的速度來看,我省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還相距較大,尤其是因為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城區與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嚴重不平衡。因此,實現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理想機制迫在眉睫。
2.4構建云南省體育服務均等化機制的必要性分析
結合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和省情需要,努力貫徹實施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要重視城鄉文化、區域文化的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邊遠地區、進程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黨的十七大
三中全會關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的:“要發展農村體育事業,開展農村健身活動”的重要精神,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的運行機制需要創新,需要在全國范圍內以邊疆的特點為主要形式構建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為我國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貢獻力量,促進發展。
3.1結論
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的建立是發展地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基石,更是促進區域性體育公共服務平衡發展的有效保障。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結合云南省省情出發,從地理位置、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入手,打造區域性云南省特色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模式,促進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將邊疆民族特色的體育公共服務機制特色化、民族化、開放化,開創云南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特色局面。
3.2建議
(1)加大農村體育設施及相關產品的建設,擴大城區影響輻射面,帶動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發展。
(2)對稱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行事權,規范城區和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決策機制。體育部門的行事權和規范的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決策機制是引導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的關鍵部分,區域不同導致相關行事權和供給決策方式的不同,區別對待,區分管理是關鍵。
(3)健全體育公共組織。體育公共組織是實現和開展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健全體育公共組織能夠保證體育公共服務相關體系的全面實施。
(4)打造云南少數民族特色體育項目服務體系。少數民族特色體育項目是云南省區域特性,有效利用其價值是促進我省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樊炳有,高軍.體育公共服務——內涵、目標及運行機制[M].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
[2]劉玉.發達國家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5(3):1-5.
[3]饒遠,劉竹,劉堅.中國西南邊疆體育發展特征與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3]齊超.上海市公共體育服務政策網絡構建與機制創新研究[J].體育科研,2014,35(5):57-63.
[4]劉亮.我國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模型與實證分析[J].體育科學,2013,33(1):10-16.
[5]何豐.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下上海體育游憩空間擴展機制[J].體育科學,2014,35(5):48-56.
作者簡介:①龔雪梅(1979,12—),女,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學與訓練,民族傳統體育。
中圖分類號:G8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7(a)-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