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緒東 張海強(鄭州大學體育系 河南鄭州 450001)
?
對高校戶外運動課程理論的研究①
吳緒東張海強
(鄭州大學體育系河南鄭州450001)
摘 要:該文以高校開展的戶外運動課程教學實踐為基礎,系統的闡述戶外運動的起源、發展與興起的情況。參照國外戶外運動體系的建設,探究我國戶外運動在國內高校課程中的構建總體思想的同時,具體的闡述河南省高校戶外體育運動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及開設的具體現狀,總結現狀情況,為河南省高校的戶外體育活動的課程開設與教學實踐改革提供理論基礎思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戶外運動課程體系現狀
“戶外運動”翻譯為“outdoor”一詞,是20世紀80年代初從西方國家傳入我國,主要特征是在自然環境中并克服自然環境的阻礙力量完成運動目的或體驗與探險性質的一項新興的體育活動。
戶外運動是指人們在自然環境中徒手或者使用專業的體育運動工具為達到一定運動目的共同參與的集群項目。它包括登山、徒步、定向穿越、漂流、滑雪等眾多項目,其中登山、穿越、徒步是現代社會群體主要參與的戶外運動的主要方式。對于現階段國內的戶外運動還不成熟,對于戶外運動的的定義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界定。有專家學者認為戶外運動是指脫離家園束縛走進自然中而進行的體育活動。也有人認為是在野外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并且與體育項目相互結合的一種運動。
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的大學生戶外體育運動是以教育部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精神,在內容上從傳統的“跑跳投”轉變為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接觸,利用體育的基礎運動形式,從而改變大學生的學習理念以及態度,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使他們的戶外生存能力得以鞏固與提高。
2.1國內大學生參與戶外運動的現狀分析
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限制,大學生參與戶外體育運動的內容與形式也具有局限性,其中野營、徒步旅行與自行車項目是戶外互動的主要形式,參與人數占總人數的50%以上,由于野營所需要的專業設備與知識的訴求比自行車和徒步旅行的要求高,所以野營的參與人數又少于自行車和徒步旅行;攀巖、定向越野、滑雪等傳統戶外項目的參與人數小于20%,其中滑雪等雪上戶外項目又更少;其他項目參與人數約等于30%。通過上述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戶外運動參與的局限性的所在,隨著近年來社會中戶外體育運動的發展與興起,同時對于高校學生戶外運動課程的開展也是一次重要的機遇與挑戰。
2.2國外大學生參與戶外運動的現狀分析
查閱國外相關文獻與網站得到數據,以100人為例。可以看到國外大學生參與戶外運動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在每學期中他們在集體露營與跑步方面的戶外活動的參與度是100%的。對于自行車以及滑雪等器械性質的大型戶外活動幾乎每個人都參與過。在打獵、攀巖、漂流等項目中有多于30%,少于一半的同學參與其中的活動。國外大學生戶外體育活動的參與度遠遠高于國內,他們在戶外運動的開展情況上具有普及型的特征。
2.3在大學開展戶外運動課程的意義
在競爭日趨激烈,團隊協作越來越重要的當今社會中,對當代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適應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大部分大學生在畢業走向社會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難以更快的融入到一個新的環境中,依據國外的戶外培訓機構的經驗與研究成果顯示,戶外拓展與訓練,能夠更好的融入陌生集體與社會。
通過系統的戶外運動的鍛煉學生可以提高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1)提高人際交往與團隊合作的能力,通過與他人的友好相處,能夠更好的適應大學的生活;(2)培養個人自信、堅韌、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提高個人面對挫折,百折不撓的抗壓能力;(3)通過親身參與戶外運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能力;(4)團隊協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有更多的擔當與責任心;(5)通過親近自然、走進自然,對于個人對生命價值的感悟的提升,使學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個人的價值所在,在后期的個人發展過程中能夠發揮個人更大的價值。
體驗式培訓致力于一個不同于說教式的學習訓練。體驗式培訓擁有不同的質量與特質,在于它牽涉到參與者本身是否準備好在各方面來投入整個學習過程。當我們早期的學習影響被有效地重新評估時,我們在智力上、情緒上及行為層面的整合上都會有所學習,成果將顯示在我們實際的態度與行為改變上。
戶外運動課程所有項目都以體能活動為引導,體驗式培訓一般分為五大環節:體驗—覺察—分享—整合—應用。(1)體驗:參加一項活動,以觀察、行動和表達的形式進行,這種體驗是整個過程的基礎;(2)覺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表現自我反應的觀察,情緒體驗感知;(3)分享:體驗過程結束后,參加者分享他們的感覺或觀察結果;(4)整合:總結出經驗或歸納提取出精華,以幫助體驗者參加者進一步定義和認清體驗中;(5)應用:最后將體驗聯系在工作中。而生活本身也是體驗,新的體驗,循環又開始了。
戶外運動課程根據參與者的感受和所起的作用,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針對性的提高人的心理素質。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能充分反映戶外運動各項目所共有的技術、技能,充分體現三基本的原則。
4.1團隊建設類
促進內部溝通,融洽團隊關系;配合企業的理念教育與目標教育,形成共同參與和共同意志;強化對員工的文化管理,實現精神激勵。如:團隊建設、共建家園、眾志成城、奧地利女王圈、罐頭鞋、滾雪球等。輕步青云、孤島求生、領袖風采、生死電網等。
4.2突破創新類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及參與,讓學生不斷突破思維極限挑戰自我。觀念創新是新形勢下創新的基礎,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觀念的創新,主要是指超越傳統的經驗性思維,開拓眼界,時刻準備接受創新并且積極主動尋求創新。如:穿越A4紙、雷區取水、地雷陣、高臺演講、旋轉飛彈等。
4.3室內的感恩教育類
實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素質,是做人起碼的修養,更應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道德素質。作為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應該懂得什么是感恩。如:太空漫步、感恩演講。
4.4戶外生存挑戰類
野外生存訓練促進個體身心健康,密切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新型運動方式,對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精神、適應和適應能力受挫能力、團隊精神及環保意識等的促進作用。如:黑夜營救、孤島救生、定向越野、急速60s等。
4.5攀巖類
利用戶外的場地,來完成教練既定的任務。
評價與考核是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要使課程評價更好地為課程學習和學生未來發展服務,就要不斷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大學體育課評價體系應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學習價值、難易程度、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養6個方面內容一個新的教學評價思路,同時,還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法。這些評價措施不僅有助于將全新的教學理念、內容和形式落實到高校體育課程中,還給現行體育教學的改革帶來新的思路,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伴隨人民群眾對戶外運動的日益需求,高校戶外運動的課程開展,要把新的知識與運動項目編寫到新的課程教學大綱之中,這要求配套教材的建設亟待加強,到目前,我國還沒有權威的高校戶外運動教材,只有相關的一些資料以供參考使用,所以積極籌劃在校本資源的前提下,對大學生戶外運動與素質拓展這方面的教材編寫具有時代的召喚性。在戶外教材的編寫同時,學校的教學基地的建設也應同步發展,建設戶外運動基地與場所,用以滿足教學對場所設施的要求。
戶外運動課程的開展條件在國內剛剛起步,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做好課程研發的工作,學校在師資建設過程中積極邀請有相關知識的戶外專家,利用戶外拓展基地,創新學校場地器材的建設;優化課時安排,對課余戶外運動的引導應以加強。
戶外運動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一部分,戶外運動還是比較新穎的一個課程,在學校的設施方面還需要根據學校項目的合理編排基礎下予以完善;在國內外戶外運動的開展經驗下,用以指導我國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另外積極開展趣味性以及拓展性的戶外賽事與活動,有助于社會的注意力的轉移與關注,為學校戶外活動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以及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楊耀華.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拓展訓練的理性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1):119-120,127.
[2]黃亨奮.戶外運動引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3):52-53.
[3]揚漢.高校開展戶外運動課程意義的研究[J].湖北高教研究,2004(6):25.
作者簡介:①張海強(1981,4—),男,漢,河南鶴壁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6.088
中圖分類號:G8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9(b)-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