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斐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0093)
中國乒乓球運動發展文化影響因素探析①
張龍斐
(上海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 上海 200093)
中國乒乓球長期壟斷于世界乒壇,是有多層要素影響的,其中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對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有著極大影響,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與乒乓“舉國體制”;“太極哲學”,“中庸之道”的剛柔相濟中庸之道觀等思想與乒乓項目制勝規律;“和而不同”與乒乓技戰術豐富性;“易”思想與乒乓項目創新等都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該文利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文化學角度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乒乓長盛的影響,以期為乒乓長盛提供文化理論影響因素支持,應有一定研究價值。
文化 乒乓球 長盛不衰 影響因素
中國乒乓隊目前在世界絕對處于無可撼動的壟斷地位,一項引進運動長盛不衰,并冠以“國球”,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財富的總稱,它包含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財富,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社會實踐形成的結晶。在傳統的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幾千年深厚積淀的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它具有獨特文化符號,塑造了自強不息,團結進取的心理特征和世界觀,不因異域文化的沖擊而輕意變更。體育文化由思想、管理體制及技戰術三個層面組成,三者相互交融。文化變革發展大多是由思想層面向技戰術層面不斷影響潛移默化的過程,乒乓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同樣符合這一劃分規則。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客體的能動性可以很好透視乒乓運動規律,人的思維模式以及技戰術素養必然和文化環境密不可分。縱觀往年期刊網文獻資料,對乒乓運動研究多集中技戰術和規則研究。該文從文化學角度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乒乓長盛的影響,以期為乒乓長盛提供文化理論因素支持。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中國傳統協作的生活方式孕育了綜合整體的思維模式。體現著最原始“以人為本”內涵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大多受到儒釋道世界觀的影響,實踐的終極目的多是養生和健身為主。正因為這種社會本位的儒家群體意識,形成一種集體主義的文化特質,同時,這種意識對中國乒乓球價值觀的選定有著自然固化的影響。
《春秋公羊傳》:“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是儒家傳統政治理想的綜合體現。“大一統”既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又是最為悠久而持存的重點內容。中國人追求國家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安定的內在價值觀,“大一統”思想的文化內涵對這種價值觀的構架有著核心和靈魂作用,這時也就凸顯。“舉國體制”是在政府主要指導下,統一動員調配組織國家有關力量,包括物資資源和精神品質,以奪取競賽最好成績為目標的這樣一種體系機制。我國體育發展得益于舉國體制,對我國乒乓發展提供了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保障。“大一統”思想從文化方面不自覺的影響國人對運動體制的建設,從而促進乒乓人思想及其技戰術素養并進,塑造一大批思想覺悟高,有理想抱負,技戰術優秀的乒乓健兒。
“大一統”思想強調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和諧發展,正所謂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胸懷國家,集體利益至上,在國家需要時,蔡振華同志毅然決然放棄意大利執教優厚條件,扛起了中國男隊重整大旗重任。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觀中,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利益,個人對國家、民族甚至家庭有著重要義務及責任感。許多世界乒乓賽事中,為了維護集體榮譽,獲得勝利,必須顧全大局,而常常會犧牲一些個人局部利益,尤其在乒乓賽事對外的排兵布陣上。“居安思危”的意識在中國飽經風霜后浸透到民族國民血脈之中,自強不熄、為國爭光的主流價值觀逐步在體育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兼具傳統民族特色的中國乒乓文化,在整個乒乓運動實踐和歷程中無不打下深深烙印。中國乒乓球界在世界乒壇披荊斬棘歷程中,形成了國家榮譽至上,拼搏進取,開拓創新等等精神特質,這些已經成為我們整個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財富。
運動的開展無不滲透著各自的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先哲看待萬事萬物的核心是傳統太極思想哲學蘊含的“陰陽之道”觀,此觀點延展出陰陽相生相克,互為其根的陰陽之理。這種思想在我國乒乓球運動中打下深深烙印。通過對競技特點的長期實踐摸索,中國乒乓球界總結出制勝因素為“快、準、狠、變、轉”,就是一個如何完善提高某個體制勝因素能力及各因素相互間組合能力的一個進程;另一方面表述乒乓實踐進程本質特點,是受制約于其內含的制勝因素。但是制勝規律完全是建立在穩的基礎上,兇穩結合才是制勝的前提和基礎。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始終是推動原動力。技戰術在實踐過程中恰當實施取決實踐主題的意識水平,作為項目靈魂的意識影響著技戰術的運用成敗,而意識是由文化決定的。乒乓球技術和打法在“相生相克”的矛盾運動中演進,莊則棟指出:“戰術是在比賽前或比賽中知己知彼,運用技術和身體之長,遏制對方之短,奪得最終勝利的章法。”《孫子兵法》云:“求之于勢,而不責于人”,中國人懂得適時運用節奏,它是比賽技戰術有效運用的重要手段,根據對方情況調整快慢節奏,打亂對方步調,掌握比賽主動。中國傳統文化也講求“中”,《尚書》中提到“允執厥中”,處理事物講求“執兩用中”,即看到事物的兩極,講求均衡、協調。受儒、道、釋主體文化的影響,傳統體育更講求陰陽平衡的生命觀,身體鍛煉強調陰陽動靜剛柔的統一,均呈現出這種“中庸之道”的獨特氣質,爭而有禮,巧妙熟練而不浮夸,感情充沛而內斂、富有感染力和美的享受。而歐洲人個性張揚,富有激情冒險精神,表現欲強的特點造就了幾乎都是橫拍弧圈結合快攻打法,整體技戰術打法過于單調,過于兇狠,過猶不及,且易受情緒影響,其結果必然是穩定性不足。乒乓球必須要講“理”,這個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制勝規律。中國球員善于對細節的處理,《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細節微妙所在往往是整體成敗所在。“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弱勝強,”老子借反復贊美水,隱約地說明了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中國人的身體特點同西方人相比,在力量上不占優勢,但剛柔相濟的中庸之道觀對技戰術運用有著重要的影響。
中庸之道講究“變通”,“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治理國家必須采取堂堂正正的辦法,指揮戰爭需要使用奇謀戰術。中國乒乓球隊善于用“奇兵”,特別在團體賽排兵布陣中以奇制勝的戰例不勝枚舉。比賽進程瞬息萬變,錯綜復雜,虛虛實實所有的技戰術布陣都是為對方設置障礙,如何運用控制和反控制策略,發現對方的強點和弱點,這樣都是要求在臨場實戰中果斷隨機應變,迅速做出對策。孫子“兵無常形,水無常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直拍橫打的變革取代推擋打法,這一創新的應運而生是在中國傳統直板正膠快攻打法受到西方橫板兩面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的威脅的背景下,變則通,解決了傳統打法進攻不力的弱點,王皓的成功也說明了這點。
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觀念都有著極為廣泛和深厚的影響,其糟粕不斷被拋棄,精華綿延持久,中國體育開始振興。這也說明中國文化有著多元并存的寬容性與開放性。中國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處處體現著“中和”精神,“和”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是統一的。《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其內涵意指“和而不同”,不同性質的事和物相配合達平衡叫做“和”,“和”能孕育新生事物,持中而達和。“和而不同”思想很好的體現在實踐中,中國隊技術政策內涵是堅持自我的同時,博采眾長,百花齊放,開創了通往長盛不衰的發展道路。《易傳》認為,變化的根本要義是“生生”。世界是富育而日新的,萬物生生不息。生即是創造,生生即不斷出現新事物,也就是創新。《易傳》:“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日新月異是盛德的體現,生生不息是“易”的本質。中國乒乓球隊早在60年代就發展了歐洲準備放棄的削球打法。吸收西方和國外的全攻、弧圈打法,創造了適合中國身體特征的近臺快弧打法,中國乒乓球隊的創新意識在國際乒壇處于領先的地位。乒乓運動技術、器材創新最突出的有46項,由中國原創的有27項,占創新總數的58.7%。我國創新發展了直拍橫打、橫板快攻結合弧圈、直板弧圈結合快攻等等多種技術類型,在對抗各種不同打法時,都有相應的克敵制勝的方法。運動員在實踐中可以在符合規則和擊球原理的前提下,創新符合自身特點的技戰術打法,是不斷不得佳績的制勝鑰匙。器材創新,張燮林首提長膠膠皮,并成功運用;訓練方法創新,中國教練首提多球訓練法,卓見成效;賽事編排組織創新,首創卡片自助式抽簽方法,成功獲得認可并普及;紅雙喜器材研究所研制一系列球、膠皮、球拍和球臺廣泛運用于各大賽事等等。正是這些創新推動著中國乒乓球事業的發展。以我為主,百家爭鳴,深厚的文化底蘊決定著我們的乒乓政策對乒乓球運動的可持續長遠的影響。“敵有我有,敵無我有”,使我們的技戰術打法持續走在世界乒壇前面。強大的中國乒團科研團隊功不可沒,根據世界乒壇的現狀進展,針對對手的動態特點,及時做出也研發和創新,在技戰術打法和器材等方面,為中國乒乓發展提供理論技術保障,從而在控制反控制的矛盾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世界各種文化類型沖突及其交融互動是必然的,用辯證的思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正確理順自身文化特質與世界其他文化特質的互動關系。在平衡自身乒乓文化系統的同時,兼與其它世界文化形態交觸,正確校正本體乒乓文化的架構。
中國傳統文化對乒乓球運動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儒家文化“大一統”思想塑造了中國乒乓球隊自強的民族心理和愛國主義精神,由此產生的“舉國體制”對乒乓球長盛提供了前提條件和制度保障;“太極哲學”的“陰陽相生,互為其根”,“中庸之道”的剛柔相濟等文化為運動員在競技中更好的貫徹項目制勝規律提供了思想基礎;“和而不同”,各種打法兼容并蓄,成為乒乓長盛的關鍵;創新是生命力,“易”而生新,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過程中,持續開拓創新“中國特色”,也是推動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動力。影響中國乒乓球運動長盛不衰的因素是多方面,文化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把它提煉出來,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
[1]湯攀,許大慶.中國乒乓球隊囊括世界冠軍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2):36-38.
[2]黃佳.對中國競技乒乓球文化傳承的探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26(3):22-23.
[3]韓方廷,譚明義.中國乒乓球長盛不衰的緣由[J].體育學刊,2005,12 (3):123-125.
[4]何元春,蘇丕仁.國球長盛不衰的文化學審視.[J].體育文化導刊,2006(1):21-23.
[5]曹犇,王國昆.論乒乓球運動中的控制與反控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4):482-500.
[6]王陽春,何元春.乒乓長盛與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467-1469.
G846
A
2095-2813(2015)09(c)-015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150
張龍斐(1978,10—),男,山東濟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