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歐 唐吉平 周爭蔚 歐岳山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湖南省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研究①
唐海歐 唐吉平 周爭蔚 歐岳山
(湖南城市學院 湖南益陽 413000)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體育發展是一項系統復雜工程,它并不單純地屬于某一項社會政策或某一個體育問題,而是涉及到新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體育文化普及推廣、社會體育資源優化配置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該文以實地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等方法,從體育生態學視角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湖南省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進行探究。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湖南省農村體育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制約其發展因素,并提出相應發展對策。旨在為促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廣大農民的身心健康和農村體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提供新思路。
新型城鎮化 進程 農村體育 生態化
新型城鎮化是體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以發展集約型經濟與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大中小城市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結構協調、網絡體系完善,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產業支撐力強,就業充分,生態環境優美,城鄉一體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農村體育生態化,指在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以及在進行體育運動項目時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與各種自然景觀對當地的影響,使農民可以很好的進行體育鍛煉活動。例如:體育鍛煉就可以借助河流、名勝風景等來進行各種鍛煉活動,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法則;同時它的主要特點是以自然的形式展開,突出特征表現為親近自然,貼近自然,重視陽光、空氣、水對人體健康的重要價值。
2.1 場地設施情況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湖南省的農村公共體育場所依然存在嚴重不足的,根本不能滿足居民體育鍛煉的基本需求。在走訪調查的鄉村中,只有少數富裕農村建設有專門的運動廣場,配備了適當的體育鍛煉器材,多數農村沒有任何體育鍛煉場地、設施。調查表明,湖南農村現有的體育設施不能滿足農村群眾活動的需求,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地的地區,幾乎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即使是條件較好的鄉鎮,體育設施的數量和質量也較為有限,設施類型單一,且對體育設施缺少定期維護和保養,最終導致體育設施破損嚴重,影響居民的正常使用。
2.2 農村體育組織管理情況
湖南省農村體育受縣級體育組織、鄉鎮級體育組織垂直管理。村級體育組織是最基層的機構,它直接面對廣大農民,組織開展本村民相關體育活動。經過走訪調查許多鄉鎮以及村委會后發現,這些地方并未設立相關的組織機構和配備專門的組織文體活動的負責人。目前湖南農村的體育組織管理系統不夠完善,機構設置不合理,人員缺乏,無法最大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沒有專門體育活動組織者以及活動組織管理水平較低已成為阻礙鄉鎮及農村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3 農民參與體育鍛煉情況
湖南省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毋庸置疑都落后于城市,廣大農民因忙于生計無暇體育鍛煉,沒有對體育鍛煉樹立正確的意識。即使在經濟上相對富裕的一些村民,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也很少。隨著農村文化的進步,時尚的廣場健身舞開始在農村發展起來,得到部分農村中年婦女的青睞,成為農村婦女主要選擇的鍛煉方式。然而大部分農民對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意義認識還不足,目前湖南省農村居民閑暇時間主要進行的活動有打牌、看電視、聊天等。
3.1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整體偏低
目前湖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經濟發達地區農村明顯偏低。雖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國家及省政府在加大了各項投資力度,進行各種形式的惠民政策,但很難從根本上讓農民脫貧致富,城鄉貧富差距依然過大。湖南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加之城鄉二元化結構矛盾日益加劇,嚴重阻礙了湖南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也是制約湖南省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3.2 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
湖南省農民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普遍落后于城鎮。在城鎮化進程中,文化素質高低以及傳統思想的影響將決定農民對體育鍛煉是否可以正確認識和理解。農民的文化素質不高,已經不能跟上新城鎮化進程中所要求的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步伐。并且長期以來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文化條件相對滯后,農民思想解放的步伐還未充分邁開,小農經濟意識強、傳統封建迷信思想還根深蒂固等是影響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3.3 農村原生態環境的破壞
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使農村原有的農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隨著農村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等各類污染接踵而至。然而農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致使農村生活垃圾也逐漸增多,但是對農村產生的各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顯然不足。農村生活空間的縮小和生存環境的惡化;加之種植農作物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生活廢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農村水系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農村街道生活垃圾隨意堆放、機動車輛的增多以及無序停靠,直接造成了農村體育活動場所的浪費。
4.1 增強農民對于發展農村體育生態化的意識
眾所周知,意識是行為的先導,而農民在體育方面的意識上比較淡薄,而這也就成為了影響農民參與到體育中的首要因素。如何增強農民的體育意識生現階段發展的關鍵。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建立良好的生態體育道德、體育意識以及體育價值觀是必要的。發展農民體育生態意識則是需要一個良好的過程,這就需要構建新型城鎮化,似的農村體育生態化服務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形成,從而大力的開展科學健身與全民健身的宣傳工作,對農民進行普及體育科學知識,對農民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期全面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引領著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強農民的科學鍛煉與體育鍛煉的觀念,逐漸形成生態的體育觀。
4.2 挖掘民俗特色開展的節慶體育活動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一個地域都有不同風格的民俗體育運動,應該充分挖掘一些具有民俗特色且易于組織開展、便于農民大眾參與的體育活動。在節慶農閑時分,大部分農民在家,此時是農民參與體育,開展民俗體育健身的最佳時機,同時也是集中宣傳體育鍛煉知識,增強廣大農民健身意識的絕好機會。倡導積極健康的休閑方式是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的核心所在,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應該以民族傳統體育為出發點,大力開發具有民俗特色、地方特色的傳統運動項目。
4.3 加強農村體育生態化立法管理
要使農村體育在城鎮化進程中生態化發展,就必須進行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的立法管理。嚴格完整的立法管理是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建立完善的監督、監管機制,政府定期進行評估和檢查。
4.4 加大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的宣傳力度
在公共場所,加強農民經常活動的場所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的宣傳尤其是體育鍛煉場所的生態宣傳力度,設置富有生態象征意義的圖案或標語。通過廣播、墻報、發放健身書籍、視頻等方式在農村進行健康宣傳,強化農民體育鍛煉意識。
對一部分有條件的農村,先進行“生態化”改造,作為示范點進行宣傳,并成立專門的農村健身指導服務站,為其他農村進行體育生態化發展提供經驗。
4.5 加大農村體育生態化服務人才建設
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離不開體育人才建設,積極整合體育人才資源,以農村體育愛好者、體育教師、高校體育專業師生為骨干人才,定期深入農村進行科學鍛煉知識的普及,并進行相關技能指導。引導并鼓勵有志于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的體育教師及體育愛好者積極參與到農村體育生態化建設中去。
4.6 加強城鄉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規劃
以全面落實全國《“十二五”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規劃》為契機,建設以縣為中心、街道(鄉鎮)為基礎、方便社區居民日常體育鍛煉所用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將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落實對城市全民健身設施用地定額指標的規定。保證城鄉基層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經費,加大對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的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推進城鄉新建居住區建設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設施。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村民向城鎮靠攏、工業向園區集中、農田向農場過渡的發展模式,這種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改革為農村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也為農村和農民體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因此,需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重新考慮農村體育文化建設與生態環境辯證關系,農村體育生態化發展為農村體育的健康可持續開辟了新路徑。
[1]胡標權.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重慶:西南農業大學,2005:73.
[2]曹小芬,李澤群.我國農村體育現代化途徑研究-基于湖南省農村體育現狀調查[J].大眾體育,2013(9):140-141.
[3]楊春莉.村落體育生態的變遷及其適應[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 (6):149-152.
[4]周珂,張月娟.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體育生態化服務體系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5(7):35-36.
G80-05
A
2095-2813(2015)09(c)-018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7.187
益陽市2014年第二批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2014JZ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