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偉娜
摘要:在紀錄片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傳播媒介歷經電影、電視再到網絡的不斷演化,催生出不同形態的紀錄片類型,新媒體紀錄片就是其中的一種。當前新媒體紀錄片的存在形態主要包括網站自制紀錄片、商業定制微紀錄片和用戶原創紀錄片UGC。新媒體紀錄片在美學維度上呈現出兩極化的特點:一方面是作為一種文化商品話語的商業性與精英性,另一方面是作為一種底層話語敘述的人文性與草根性,這兩方面的審關維度在新媒體的發展語境下又呈現出趨近性,表現為個體創作與大眾文化消費之間的鏈接。
關鍵詞:電影藝術;新媒體紀錄片;存在形態;審美取向;網站自制紀錄片;商業定制微紀錄片;用戶原創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104(2015)04-0226-03
一般認為,1922年“紀錄片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問世標志著紀錄片的誕生。在紀錄片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傳播媒介歷經電影到電視再到網絡的不斷演化,并催生出不同形態的紀錄片類型,新媒體紀錄片就是其中的一種。作為一種技術形態,媒介工具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能夠決定媒介內容的生產,以及媒介受眾的選擇。根據傳播媒介的不同可以將紀錄片劃分為傳統紀錄片和新媒體紀錄片,以網絡、手機、移動數字終端、觸媒等新媒體技術為傳播平臺的新媒體紀錄片較之傳統紀錄片而言并非單純的傳播平臺的更換,更重要的是其創作內容、創作群體和受眾人群的變化,進而在美學維度上呈現出兩極化的特點:一方面是作為一種文化商品話語的商業性與精英性,另一方面是作為一種底層話語敘述的人文性與草根性,這兩方面的審美維度在新媒體的發展語境下又呈現出趨近性,表現為個體創作與大眾文化消費之間的鏈接。
一、新媒體紀錄片及其產生的時代背景
長期以來我國紀錄片形成了以體制內電視臺為中心的傳統產制格局,《紀錄片編輯室》《紀實》《影像志》等品牌欄目也一度成為國產紀錄片紀實書寫的重要載體。但是20世紀90年代末伴隨著媒介市場化改革的加深,電視臺逐漸走上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產業化道路,市場成為衡量節目和電視臺水平的重要因素,收視率為王已經成為欄目發展的“不二法則”。在電視劇、真人秀、談話節目和各類婚戀交友節目的合力擠壓下,昔日風光無限的“熒屏貴族”遭遇末位淘汰,具有文化內涵和精神高度的紀錄片創作播出遭遇瓶頸。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一語道破了這種現象:將收視率作為衡量電視節目形態的主要標準,如同削足適履,讓紀錄片陷入了投入低、收視率低、再投入更低的惡性循環當中。為繁榮我國紀錄片產業發展,2010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了《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國產紀錄片是形象展示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文化傳播載體,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新世紀以來國家管理部門提出的關于紀錄片發展的第一個正式綱領,《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紀錄片發展提上國家議程,并直接推動了新媒體與紀錄片的跨越式發展。隨后,以搜狐高清紀錄片頻道開播為標志,新媒體紀錄片應運而生。
新媒體紀錄片是指以新媒體為主要傳播平臺和發布途徑的紀錄片,作為紀錄片類型的一種,它在創作手法等方面延續了一些傳統紀錄片的特質,但也因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而具備了自身的獨特屬性。首先,觀賞方式的自主性與非線性。傳統紀錄片在院線和電視媒介上的播放是線性的,作為“魔彈靶子”的受眾只能在規定時間內被動接受“把關人”允許播放的影像內容,而新媒體紀錄片的觀賞則不受播出時段與線性播放的限制,受眾可以自主選擇觀看時段與觀看內容,實現了觀賞的自主性與非線性。其次,消費者與生產者合二為一。新媒體背景下的受眾不再單純以消費者的身份存在,由于攝錄設備的平民化和新媒體更加開放自由的媒介平臺,使得受眾在消費紀錄片的同時也比較容易進行紀錄片的生產和傳播,成為新媒體紀錄片的創作者與傳播者。再次是受眾的互動性參與。新媒體紀錄片需要受眾點擊鼠標、選擇觀看的文本順序來實現互動觀看,但是這種互動又不完全是點擊鼠標這么簡單,正如《監獄山谷》的創作者亞歷山大·布拉舍所說,“互動性是非常具有情感化的體驗,在最后真正起作用的是我們將要講述的故事,以及我們如何去講述這個故事。”學者理查德認為,“使用者可以創建內容已經成了互動性的核心。”并根據現有的新媒體紀錄片提出了消費者式互動、處理者式互動和生產者式互動等三種用戶參與互動性模式。最后,新媒體紀錄片獨特的消費模式影響了傳統紀錄片的生產制作理念。與傳統紀錄片“點對面”的傳播方式不同,“點對點”的新媒體傳播模式打破了時空界限。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受眾,實現了紀錄片的個性化傳播。而微博營銷、話題營銷、口碑營銷、病毒營銷等新媒體營銷方式也將傳統的“以媒介為中心”的消費模式升級為“以受眾為中心”,傳播與消費模式的更新對傳統紀錄片的生產、傳播和營銷等環節都產生促變,越來越多的傳統紀錄片開始重視新媒體營銷和網絡首發,《舌尖上的中國》和崔永元的《我的抗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就是新媒體營銷最典型的實例。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將新媒體視為一種相對性和歷時性的概念,一方面新媒體的“新”是相對于傳統媒介而言的,另一方面新舊媒體之間并不存在取代更迭的關系,而是融合發展與相互依存,傳統紀錄片和新媒體紀錄片之間也存在著這樣的融合發展與共生關系。
二、新媒體紀錄片的三種主要存在形態
審視藝術形態和媒介本體的關聯時我們可以發現,媒介不僅是信息、工具和平臺,在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創造過程中,媒介融入其結果并成為其價值載體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機因素,新媒介的產生與發展,可能意味著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和審美價值的誕生,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電影和電視。就紀錄片而言,在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合過渡的發展過程中也催生出新的紀錄片類型即新媒體紀錄片,而新媒體紀錄片區別于傳統媒體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商業性、定制性和草根性,這也分別對應著新媒體紀錄片狹義上的三種主要形態:網站自制紀錄片,商業定制紀錄片和用戶原創紀錄片UGC。
(一)網站自制紀錄片
美國《連線》雜志的主編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長尾理論”表明:商業與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播需求曲線的主體部分,而在于過去被視為冷門的那些產品,即需求曲線中那條無窮長的尾巴。邊緣化的、非主流的、個性化的傳播產品積累起來也能產生與暢銷品同樣的銷售業績在長尾理論的激勵下,視頻網站早在2008年就開始與紀錄片聯嫻,但是早期的良友紀錄網、奧視紀錄片網、搜狐視頻和中國網絡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主要依托傳統媒體的紀錄片資源,如中國網絡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依托央視強大的紀錄片資源,擁有眾多中央電視臺紀錄片欄目的獨家網絡視頻版權;搜孤視頻紀錄片頻道與BBC紀錄片、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北京衛視、上海紀實頻道、旅游衛視、深圳衛視等多家電視臺和制作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依托傳統媒體的紀錄片資源實現了紀錄片的新媒體跨越,但是伴隨著網絡上大大小小的各類紀錄片門戶網站的涌現,“同質化”現象嚴重成為阻礙視頻網站紀錄片頻道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視頻網站的獨特性、品牌性成為其生死存亡的關鍵。
(二)商業定制微紀錄片
商業定制微紀錄片是由視頻網站或影視制作公司專門為廣告客戶量身定做的紀錄片,通常以微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如2011年愛奇藝與榮威汽車共同推出的大型商業定制紀錄片《夢回滇緬》,在講述云南抗戰歷史的同時將榮威W5品牌隱形植入,盡管片中并未明確提及榮威W5產品,但是“丈量960萬平方公里”的活動讓觀眾對其有了深入接觸,并對其品牌精神有所領悟。
(三)用戶原創紀錄片(UGC)
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內容的縮寫,是互聯網發展到web2.0時代的全新視頻生產方式,它使視頻用戶的觀賞行為由單向下載進化成上傳和下載的雙向并行,每個用戶都可以將自己創作的紀錄片作品上傳至視頻網站并與其它用戶分享。盡管較之電視臺和視頻網站自制紀錄片而言在創作條件和創作經驗等方面均處劣勢,但是借助網民龐大的基數優勢UGC紀錄片能夠獲得較高的點擊率和知名度,也更容易一炮而紅。國外的YouTube、MySpace等視頻網站以及國內的土豆網、優酷網等都是UGC生產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三、新媒體紀錄片審美取向的理性思辨——商業與人文、精英與草根的兩極并立
以上三種重要的新媒體紀錄片形態與傳統紀錄片共同勾勒出我國當前紀錄片的發展版圖,新媒體為紀錄片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新的播映渠道和平臺,它更催生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產物,紀錄片在新媒體領域大有可為,卻也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局面。從內容和質量層面來看,當下存在的新媒體紀錄片形態存在兩級分化,一方面網站自制紀錄片和商業定制微紀錄片以質取勝,強調以高畫質、高品質的紀錄片為內容核心,并在版權領域展開競爭;而另一方面,用戶原創紀錄片UGC的片源質量良莠不齊,作品內容、畫面質量、作品版權都得不到保障,但卻較網站自制紀錄片更現實、更關注民生。由此可見,作為一種文化商品,新媒體紀錄片的商業性成為其存在與發展的重要特征;作為一種底層話語,新媒體紀錄片又與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紀錄片人文性與草根性的彰顯。于是,商業與人文、精英與草根的并立就成為當前新媒體紀錄片審美維度上的兩極化體現。
(一)作為一種文化商品:新媒體紀錄片的商業性與精英性
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換的文化勞動產品或文化勞動服務,是文化商品化趨勢下文化的商品屬性日益被發掘出來的產物。文化商品存在的前提是文化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文化商品化是指“對文化的大規模制造與銷售”。紀錄片作為影視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選擇的合力推動下逐漸走上了產業化的發展道路,而作為新生事物的新媒體紀錄片在誕生之初就以一種文化商品的形態存在,在文化工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商業性。張同道曾做過這樣的表述:在市場化的要求下,以消費型紀錄片為主的工業化生產模式逐漸被大多數人認可,想要發展就必須生產出符合市場理念和模式的“商品”,形成一種專業化的工作模式和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紀錄片不再是個人意識的體現,而是越來越趨向于工業產品。在新媒體紀錄片的三種重要形態中,非專業制作機構的原創內容對網民的吸引力非常有限,而網站自制紀錄片尤其是高品質紀錄片是非常重要的盈利內容,這是由紀錄片受眾的精英性決定的。
(二)作為一種底層話語:新媒體紀錄片的人文性與草根性
中國紀錄片底層話語的萌芽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的新紀錄運動,獨立紀錄片作為體制內主流紀錄片的補充將被遮蔽的底層社會呈現于鏡頭面前,于是,紀錄片的內容主體由國家、民族、大江大河的集中表達向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文方向發展,下崗職工、農民、邊緣人群開始出現在紀錄片中,并作為一種底層形象參與時代和社會的記錄。然而,從新紀錄運動主將們的身份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底層話語的表達是由體制外的“精英人群”來完成的,這里的底層是打上馬賽克的“精英式”的底層。伴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影像創作設備的普及,原有的封閉影像話語權開始被打破,個人記錄與表達成為一種潮流,真正的底層話語權開始表達與彰顯,尤其是用戶原創紀錄片UGC的出現,使大量來自不同行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階層的個人影像作品有了播出放映的平臺,草根話語的表達與大眾文化的訴求成為新媒體紀錄片商業化生產之外的必要補充,尤其是與公共性質的現實議題相關的UGC作品。
四、新媒體紀錄片發展的價值取向趨近
就當前新媒體紀錄片的發展趨勢而言,商業性與精英性、人文性與草根性又有不斷融合趨近的發展趨勢。強調商業性的網站自制紀錄片和商業定制微紀錄片開始不斷向表達底層話語的UGC紀錄片取材,借以吸引更多的潛在受眾,提升自身的商業價值,尤其是以公共性質的現實議題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而用戶原創紀錄片UGC也開始逐漸脫離其碎片化、粗糙化的創作水準,向著PGC(專業內容生產)的模式邁進。于是我們欣喜的看到,用戶原創紀錄片的水平不斷提升,甚至一些影視傳媒機構的官方UGC用戶開始出現。互聯網時代獨立制作的主體泛化和專業化發展無疑將成為紀錄片發展的重要走向,新媒體紀錄片將逐漸擺脫低端、業余、惡搞的不良形象,以一種反省的姿態將個體或群體的影像創作與大眾文化消費相結合,并在商業性和人文性的枘鑿中尋求平衡。從受眾的層面來看,在新媒體技術不斷更新發展的大趨勢下,草根階層與精英人群的界限將逐漸模糊,呈現出“草根的精英化”趨勢,這使新媒體紀錄片市場存在進一步繁榮的可能,新媒體紀錄片的存在形態或將進一步豐富多樣,與此同時也為新媒體紀錄片版權市場的規范化提出巨大考驗。
總之,新媒體紀錄片商業性與人文性的對立統一、新媒體紀錄片版權的規范化發展、新媒體紀錄片與傳統媒體紀錄片的融合共生等問題都將成為其發展過程中亟需解決的一系列問題。
(責任編輯: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