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儲



【摘 要】性別語言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該領域的研究多集中于性別語言差異,而忽視了趨同現象的存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兩性交際間的溝壑間逐漸消弭。本文以隨機選取的訪談、調解類節目為研究語料,對當代社會性別語言趨同現象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表演論;性別語言;趨同
一、引言
社會語言學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在美國首先興起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主要是指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的一門學科。隨著社會語言學和女性主義的不斷發展,“性別”逐漸成為社會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角度。性別語言旨在研究“性別”變量是否影響、如何影響兩性對語言的使用情況。
目前,性別語言研究多集中于兩性語言間的差異,以及該差異是否會對兩性之間的交流產生負面影響。盡管性別語言研究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關于性別語言趨同性的研究起步較晚且成果不豐。筆者在中國知網首頁以“性別語言趨同”為關鍵詞進行了檢索,僅檢索得4篇期刊論文和4篇碩士畢業論文。
然而,筆者對檢索所得八篇論文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及研讀,發現本研究領域,研究者多選擇某一電視劇集的劇本作為語料來源,例如孟穎(2011)在其《性別語言趨同化現象研究》中選取了《欲望都市》;徐曉靚(2013)在其《性別語言趨同現象研究》中選擇了《老友記》及馮冉(2015)在其《跨性別交際中男女語言趨同性》中選取了《老爸老媽浪漫史》等。此類似的研究就造成了一個問題,研究中的語料并非自然語料,而是通過劇本這種文學體裁體表現出的“非自然”對話。這就意味著劇本的創作者的語言風格嚴重影響了研究的效度。
此外,筆者檢索得的八篇論文中,僅宋延媛(2012)著眼于中國社會中出現的性別趨同現象,但其文章仍選取電視劇集《家的N次方》為語料,也存在著上述問題,且研究內容空洞,文章缺少效度。因此,對當代中國社會性別語言趨同現象進行的研究仍需進一步豐富。
二、研究方法
為保證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的語料均為自然真實語料,隨機采集自電視和網絡上的調節類及采訪類節目,語料來源節目為中央電視臺的《道德觀察》、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北京衛視的《第三調解室》和《楊瀾訪談錄》、河北電視臺的《非常幫助》及《非常幫網絡論壇》。因網絡及電視節目中均鮮有涉及農民工群體的采訪內容,作者另外遴選了浙江大學出版社的《生存故事:50位農民工訪談實錄》(徐旭初、錢文榮,2009)以獲取農民工群體的自然真實語料。
作者根據產業結構劃分(A. B. Fischer, C. G. Clark)將本研究的實驗對象劃分為三個實驗組,即第一產業組、第二產業組和第三產業
組。第一產業指提供生產資料的產業,該實驗組的實驗對象均為傳統農、林、牧、副、漁業從事者;第二產業指加工產業,利用基本的生產資料進行加工并出售,該實驗組的實驗對象為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人;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它是指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該實驗組的實驗對象為教師、醫生、政府行政工作人員等。根據分組情況,作者將實驗對象的年齡控制在28-58歲。對實驗組別的劃分及對年齡的控制均為更好的減少受教育程度、職業、社會地位及年齡等其他社會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以突出性別變量的作用。
本文通過研究,運用文體分析法從詞匯差異和語法差異兩個方面對語料進行分析,并使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最終數據以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當代中國社會是否存在性別語言趨同現象?如果存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2. 當代中國社會的性別語言趨同現象是否在三個實驗組中均存在?如果不存在,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 通過研究是否能鼓勵建立“中性語言”以使跨性別交際更有效地進行?
三、研究發現
本研究中,作者共收集真實自然語料129442字。詳細數據可見下表(表0):
表 0 分組語料數據(字)表
由上表數據可見,本研究所采集的語料組間、組內字數均基本持平,且字數量較大,因此可認定本研究采集到的語料具有有效性,可支持研究進行。針對以上語料,作者采用了定性、定量兩種研究方法對采集到的語料進行分類整理。在定量研究中,作者擬采取反證法,將采集到大量自然語料根據分體分析法,在詞匯層面和句法層面以語氣詞、強調詞、修辭手法、模糊結構以及結合使用SPSS 17.0進行數據分析。
(一)詞匯層面
1.語氣詞
語氣詞是表示語氣的虛詞,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種種語氣 (黃伯榮、廖旭東, 2009)。 曹志赟(1987)通過對張辛欣、桑嘩的口述實錄文學《北京人》中的十篇話語材料的統計、分析,對語氣詞運用的性別差異(限于北京青年)進行初步的探討。他指出總體上講,女性比男性更善于運用語氣詞來表達她們的豐富、細膩的語氣和感情色彩。從風格上來看,女性借助語氣詞的幫助,使語氣變得委婉、柔美和富于日常生活氣息,而男性的話語風格則顯得更為干脆直爽。
例1
(第一產業組,男性)“這個事兒吧…她、她、這個、表達…這個、表達不清。” (《道德觀察》20150323)
(第二產業組,女性)“我覺得這個不是很大的一件事情嘛!嗯…又不是說像人家一捐啊多少多少多少的。” (《道德觀察》20130531)
筆者根據以上定義,對采集到的語料進行了認真的遴選,并對得到的數據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了卡方檢驗,得到下表內容(表1):
表1 語氣詞分布情況及卡方檢驗結果
表2顯示,從百分比數據上來看,三組中女性使用語氣詞的情況均多于男士,說明中國女性相較男性而言更喜歡使用語氣詞。然而,第一產業組和第三產業組的sig.值均大于0.05,也就是說,該兩組中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語氣詞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三組中,僅第二產業組的sig.值小于0.05,說明在第二產業組中,男性和女性在語氣詞的使用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
2.強調詞
強調詞指在個人言語中用來起強調作用或者吸引聽話者注意的詞匯或短語。Lakoff(1972)認為副詞是“口語中的斜體字”,也就是說副詞之于口語的意義就像斜體字之于書面語。大體上說,強調詞可分為副詞,如“狂、特、挺、可、非常、好、透了、極了、死了、蠻、多、太、那么、了不得、不得了、真、要命”等;形容詞,如“美、帥、漂亮、迷人”等及感嘆詞,如“啊、呀、哦、呢、嗎、哇、天哪、哼、呸、嘿、喲、啊喲、哎呀”等。前人的研究認為強調詞的使用是男性語言和女性語言的區別特征,女性在表達情感時更多地使用強調詞。
例2
(第一產業組,女性)“那個分單上頭,什么都沒有寫著。好家伙!說我幾十年說我不管你!” (《非常幫助》20150517)
(第三產業組,女性)“我一看這個樣子…我心里頭…真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 (《金牌調解》20150217)
筆者仔細研讀語料,分別對預料中出現的強調副詞、形容詞和感嘆詞進行了計數,并對三組數據均進行了卡方檢驗,得到以下三個表格(表2-1&2-2&2-3):
表2-1 強調副詞分布情況及卡方檢驗結果
根據上表數據可知,三組中女性使用強調副詞的比重仍均高于男性。第二產業組和第三產業組的sig.值均大于0.05,也就是說,第二產業組和第三產業組中女性和男性在使用強調副詞時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第一產業組的sig.值大于0.05,說明第一產業組中男性和女性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2-2 強調形容詞分布情況及卡方檢驗結果
表2-3 強調感嘆詞分布情況及卡方檢驗結
表2-2和表2-3所示結果與表4-1所示結果如出一轍,第二產業組和第三產業組的sig.值均大于0.05,即第二產業組和第三產業組中女性和男性在使用強調形容詞和強勢感嘆詞時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第一產業組的sig.值大于0.05,說明第一產業組中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強勢形容詞和強勢感嘆詞方面仍存在顯著性差異。
(二)句法層面
1.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黃伯榮、廖旭東, 2009)。現代漢語中主要使用的修辭手法有包括比喻、比擬、夸張、排比、設問、引用、呼告、反問,等。中國女性通常被認為比男性情感更豐富也更加情緒化,因此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就會表現得更加偏愛運用修辭手法
(楊永林,2004)。
例3
(第二產業組,女性)“我們倆現在就跟這個、就跟這個做賊似的,基本上在家里我們倆都不怎么交流。”(《第三調解室》20131203)
(第三產業組,女性)“如果您始終處在一種:提著一把劍,隨時準備戰斗的狀態的話,我相信恐怕一片葉子掉下來都會引起你的恐慌。”(《金牌調解》20130725)
筆者反復梳理語料,整理得修辭手法的分布數據,并將數據進行了卡方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表3):
表3 修辭手法分布情況及卡方檢驗結果
如表3所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組的sig.值均大于0.05,因此該兩組中女性和男性在會時中使用修辭格的情況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第二產業組的sig.值遠小于0.05,因此該組中女性和男性在會話時使用修辭格的情況并存在顯著性差異。
2.模糊結構
人在交談時,通常會采用一些詞匯和結構表達自己的不確定或有意減弱語言的確定性,這時采用的詞匯和結構就被稱為模糊結構。模糊結構包括模糊詞匯,如“可能、或許、大概、差不多、恐怕、應當”等及模糊結構。模糊結構的句法結構包括:在句子后面加“吧”,如“應該是吧、盡量吧、到時再說吧”;使用“我覺得、我想、我認為、我猜”等平衡結構或使用“嗯、呃、啊”猶豫語音填充詞等。
例4
(第一產業組,男性)“我就想要求國家法律,重新制定一個法律,呃…嗯…規定以后呢,父母有能力養活自己兒子,兒子有沒能力養活自己(的時候,父母要養著兒子。(《道德觀察》20150325)
(第二產業組,女性)“我不敢正面怎么跟她說話,可能從小她就是:來、來、來、來、來、來、來,怎么樣的就是。” (《金牌調解》20131103)
筆者認真考量語料,對預料中出現的模糊結構進行了計數,并根據計數進行了卡方檢驗,最終結果如下表所示(表4):
表4 模糊結構分布情況及卡方檢驗結果
從表中數據可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組的sig.值均小于0.05,因此該兩組中,男性和女性在模糊語的使用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相反,第三產業組的sig.值大于0.05,因而可知在第三產業組中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附加疑問句
附加疑問句也稱反義疑問句,它表示提問人對自己的看法沒有把握,需要對方證實。 附加疑問句由一個陳述句加上一個簡短的疑問句組成。附加疑問句通常情況下被看作是一種更為禮貌的表達方式,同時也透露出說話人的不自信(Holmes, 1995)。因此中國女性常被認為會在對話中更多的使用附加疑問句的形式。最常見的附加疑問句包括“哈、對吧、是吧、對不對、是不是”等等。
例5
(第一產業組,男性)“就是說整個事兒你們商量來商量去,從來你們弟兄幾個,沒有坐到一起過,是吧?” (《非常幫助》20141102)
(第三產業組,男性)“你為什么不讓我去?本來高高興興帶著孩子來,你跟誰合作不影響嘛。這影響什么呢?不影響。但是偏偏你后來還讓女方的父母來啦,還帶工資。那她就有意見啦,是不是?” (《金牌調解》20130403)
基于以上定義,筆者認真查找語料,對附加疑問句進行了計數,并用計數得的數據進行了卡方檢驗,得到下表內容(表5):
表5 附加疑問句分布情況及卡方檢驗結果
表5中的數據顯示,第一產業組的sig.值小于0.05,因此該組中男性和女性在使用附加疑問句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另外兩組的sig.值均大一0.05,因而在卡方檢驗中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四、結論
為直觀的表現各組數據結果,筆者總結得下表(表6):
表6 顯著性差異分布情況總表
*×代表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代表存在顯著性差異。
該顯著性差異分布情況說明:1.當代中國社會性別語言趨同現象確實存在。2.但是該趨同現象在三組中的發展程度并不平衡,筆者認為可以提出假設:第三產業組的性別語言趨同現象程度最高,其次為第二產業組,最后為第一產業組。該假設將在日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加以證明。3.在研究中,筆者注意到當代社會的性別趨同現象中既存在于女性采取被認為是“男性語體”的語言結構,又存在于男性采取被認為是“女性語體”的語言結構。因此,中性語言是可以被建立并用以彌合跨性別交際中的鴻溝,以使跨性別交際更有效更和諧的進行。
美國后現代女性學家Butler(1990)在她的批判性著作Gender Trouble中引入了表演論概念,她提出性別不是預定的,性別角色和性別特征是靠表演決定的。男性和女性都被看作社會演員,服裝、發式、舉止就是表演的道具。他們在交際過程中表演著自己的社會性別,性別身份在表演過程中不斷變化,永遠沒有終結。按照她的觀點,性別身份不是個人的特性,而是一種必須“重復的風格化的東西”。社會性別不是一個固定的身份,而是在實踐中不斷構建的身份;社會性別是表演性地產生的,不是一個靜止的名詞;“身體”己不是生物意義上的“自然的身體”,而是由文化和權力決定的身體。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女性主義的不斷發展,女性已經獲得了并在逐漸獲得更多的同男性平等的政治、經濟、家庭和社會權利。一方面,女性自身地位的提高,使女性突破了很多針對性別的“社會規約”的束縛,另一方面,男性也越來越意識到女性社會成員的價值,因而更加尊重女性的地位。這種社會趨勢就促進了作為社會和文化載體的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作者認為有理由相信性別語言將會出現更大的趨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