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勝 朱虹 李峰
【摘 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系統,師生關系的狀況直接影響并決定著教育活動的背景和情景,影響著最終的教育成效。筆者就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及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行了有關探討。
【關鍵詞】人際關系;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內涵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其獨特的身份和主體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師生關系不僅是人與人的關系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而且是一個體現了人際、教學、管理等特征的關系。師生關系的內涵可以理解為:教師與學生以教育為目的,通過教學直接或間接的交流活動而形成的關系體系。
二、新時期下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扭曲的今天,利益已成為了衡量事物的標準,師生關系也不例外,它已經被近乎商業化,師生間原有的圍繞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關系已轉變為以利益為目的的相互利用關系。在一些學生眼里,教師只不過是為了滿足教育消費者的權利而履行義務的工具。加之現在院校實施的選課制度賦予了學生至高的權利,學生按照老師“過關的難易程度”來劃分等級,那些給分高、課業少、考試易通過的老師備受學生青睞。原本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卻受到來自課堂外的條件所制約,成為了學生為主導的關系。
此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衡量個人價值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更注重金錢的多少與社會地位的高低,教師的地位也從原來的“天地君親師”一瀉千里地落到了很多職業之后。在院校中,有部分教師把自己抬得很高,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地對待學生。在師生交流中,往往有些教師缺乏溝通藝術,強行地打斷和扼殺學生的想法,導致師生關系的疏遠。仔細思考目前師生關系的現狀,不難發現,問題主要表現在師生交往接觸少、溝通減少、師生關系存在功利傾向。師生比例增大,客觀導致師生交往減少;院校后勤社會化,使師生聯系、交往更加困難;院校教育產業化的推行改變了部分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師生關系有功利化傾向。
三、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是社會的根本,都具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院校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他們擔當著知識的傳授和與學生溝通的角色,為建設和諧院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教師也是學校辦學理念與方針的執行者,他們作為個體的“人”,需要學校管理者的重視,學校應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滿足教師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需求,提高教師待遇,改善教師生活與工作環境,建立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加強與教師的溝通與交流,關注教師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二,主動與學生溝通,縮小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師生關系一般要經歷生疏、接觸、親近、依賴、協調、默契階段。在師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現不和諧因素,如因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誤解而造成沖突等,這就要求教師掌握溝通與交往的主動權,經常與學生保持接觸、交流。同時,教師還要掌握與學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尋找共同的興趣或話題,一起參加活動等。
第三,努力提高自我修養,健全人格。教師的素質是影響師生關系的核心因素。教師的師德修養、知識能力、教育態度、個性、心理品質無不對學生發生深刻的影響。教師要使師生關系和諧,就必須通過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多方面的愛好與興趣等來吸引學生。為此,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經常進行自我反思,正確評價自己,克服個人的偏見和定勢;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學會自我控制,培養耐心、豁達、寬容、理解等個性品質。
最后,創建和諧溫暖的校園文化,師生關系和諧與否,僅靠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愛與理解是不夠的,還要借助深層次的院校文化內涵。校園文化是大學的精神沃土,是院校建設的核心與靈魂,它能在不知不覺中熏陶、感染在校的師生,使他們受教育于無形,因此,構建和諧溫暖的院校師生關系,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容忽視。院校應該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環境,架起師生交流合作的橋梁,增進友誼,使之開放、積極的交流與溝通,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要構建院校和諧師生關系,必須要有一個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建構師生的文化認同機制,通過師愛來感化學生,通過師德來吸引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穩定、和諧、持久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