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進岳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沒有問題走進教室,老師沒有問題離開教室,這樣沒有問題的教學謂之是最好的。而新課改則強調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在課前預習時,獨立探究,自我突破,發現問題
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自主創新、自主探究的前提,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大膽設計探究性問題,找出材料中的疑難問題,自己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查閱相關信息資料,自我解決疑難問題,把提出的問題和找到的答案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把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讓其他同學解答,對有爭議的問題也可相互辯論。通過辯論既解決了學生各自心中的困惑,明確了知識要點,也把課堂引向了一個高潮。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才華,飛揚個性的舞臺。
二、在課堂引入上留下疑點,設置懸念,發現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啟迪學生產生問題意識,引起學生對課堂將要講述內容的關注,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導入方式,以刺激和感染學生,使之產生問題興趣。課堂導入有很多種方式,如:播放音樂、電影片斷、故事、謎語、表演、插圖、漫畫、閱讀材料等。這樣,學生就通過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這種導入方式既給了學生創造、思維、想象、表演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產生問題的意識和興趣。
三、在導課中激起探究欲望,啟思生疑,發現問題
教師應變授課為導課,把生搬硬套的課堂傳授知識,變成在啟發誘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知識。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要以問題為中心,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閱讀中思維,在思維中提問,在提問中釋疑,通過設疑、質疑、釋疑、點疑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
1.學生自讀教材——讀疑
古人云:“讀書須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讀有所思,思有所疑。在學生讀課文內容之前,教師應先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如:“這節課同學們人人都是主考官,你先自己讀課文內容,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出題,看誰表現得更出色?”教師對出題的內容、出題形式都要提出明確的要求。
2.學生自覺出題——質疑
這是一個學生獨立提出問題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所在。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滲透,擺出自己的觀點,把自己認為本課的難點、重點、考點出成考題,說出來考考其他同學,每個人都出都說,相同問題只說一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大膽質疑,敢出、敢問、敢說。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提出假設,對出錯問題的學生,教師要耐心引導,啟發學生用另一種方法或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
3.學生相互自答——釋疑
釋疑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中去解決。如果說質疑是“我思”的創新過程,那么釋疑就是“我思”的創新結果,是主體主動追求結果的過程,是“讀疑—質疑”的落腳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和“鼓勵”。所謂“引導”,就是點撥疑難,引導的過程就是點疑的過程,在學生答非所問或產生歧義、回答不恰當時給予適當、必要的啟迪和點撥,讓學生的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遷移,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再思考、再探究、再發現,直至理解和掌握,把知識吃透內化。所謂“鼓勵”,就是引導和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以贊賞的口吻肯定每一個學生的回答,以欣賞的目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獨到見解。
4.師生合作探究——探疑
“探疑”就是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深度和所涉獵的范圍,教師對學生適度引導,共同探尋學生忽視了的問題和需要適度拓展的知識。也就是對學生遺漏的知識點“補疑”,引導他們盡量從深層次、多角度進一步探索分析,走出迷津,發現更多的問題。
四、課尾拓展延伸——留疑
美國教育家認為: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做到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更要讓學生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特別是課尾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延伸,啟發學生進一步生疑,去挖掘更深層的問題,促使學生深入探討,不斷提出新問題。即在課堂總結后,要留出一點時間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反思:還有什么疑問?打算怎么辦?或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在課后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疑問”是一種探究,教師要平等寬容地對待學生的問題,“釋疑、解惑”并非是將疑惑全部解決,而是重在啟發引導學生在明白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新知,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
參考文獻:
周滔滔.高中歷史教學以問題意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J].南京師范大學,2014(04).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