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益霞
經常看到許多老師在上公開課時,老師不斷地提問,學生不停地回答,老師不斷地問“是”與“不是”,學生不斷地回答“是”或“不是”。這樣的課堂看似氣氛很活躍,學生反應很不錯,但細想,這些互動究竟能給學生多少啟發,學生能收獲多少?到底什么是課堂的有效互動?有效互動的目的是什么?有效互動之后應留給學生什么?
一、什么是課堂的有效互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有效課堂教學互動的目標是合理有序,積極參與,學有所獲。對此,評判互動有效性的標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師生教學活動在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的對比達到較為經濟的水準;第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培養和發揮;第三,課堂教學互動的運用能涵蓋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學習。那么,在課堂中如何有效互動呢?
二、課堂教學中有效互動的節點
1.課堂引入過程中的互動
許多老師經常通過復習舊知識或提出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知識進行課堂的引入,這是課堂中第一個有效互動的節點。例如:學習《乙醇》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舉例關于酒的古詩詞來引入,此時,學生會滔滔不絕地說出許多有關的古詩,這一過程中學生一邊會陶醉于這些優美的詩詞中,同時,也感悟到學科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習興趣。再如:學習《乙酸》時,通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醋的用途來引入,學生會說醋可以除水垢,衣服上若沾有果汁,用醋擦洗后再用清水漂洗可以除去污垢等。在說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會恍然大悟,并不斷地思考醋究竟為何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求知的愿望。
2.有效提問中的互動
提問是師生交流的手段,是師生互動的重要平臺,因此,設計問題的質量非常關鍵,老師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設計問題來提高課堂有效互動。
(1)從學生最近發展區處選擇一個恰當的問題進行發問,使提出的問題有思考價值,能夠鞏固已學知識,啟發思維活動,引起對所學內容更深層的思考。
例如:在《乙醇》的教學中,通過課前導學案讓學生自學基礎知識,在此,老師針對學生的基礎,提出以下問題:①乙醇為什么沸點高于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烷烴,在水中的溶解度遠大于烷烴;②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為什么反應速率比水慢,實驗中所表現出的鈉與水反應現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③乙醇催化氧化的本質是什么?④醇類催化氧化的規律是什么?
(2)教師通過努力創設接近本質的化學問題情景,在學生觀察實驗,猜想、推理的過程中的關鍵處、矛盾處、興趣點,適時提出合適的問題。例如:在講授Al(OH)3的兩性知識時,教師先可以演示分別與HCl,NaOH溶液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試管中的變化,然后設疑,①為什么Al(OH)3既能和HCl反應,又能和NaOH溶液反應,且都能生成鹽和水呢?②究竟Al(OH)3是酸還是堿呢?接下來可以讓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的方法解決問題。
(3)運用課堂中的偶然事件,啟發“思維互動”。課堂教學中往往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易受原有的知識經驗或定勢思維的影響,對遇到的新問題進行“想當然”地分析,從而導致錯誤結果的產生,在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設計依靠學生已有知識難以正確完成的問題,讓學生在發現自己的錯誤中,激化思維,產生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解決。例如: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鈉排在銅的前面,所以,教師若要求寫出鈉和銅鹽溶液反應的方程式,學生大都認為鈉能把銅置換出來,而實驗事實證明,鈉和銅鹽反應并無紅色的銅生成,而是生成了藍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氣體。“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讓學生很驚訝,他們迫切希望找到問題的答案,思維處于高度集中狀態。這時無論老師講解或學生討論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總之,實現課堂有效互動的方式并不僅限于課堂中的提問或回答,老師課堂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語速的快慢都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提示、暗示的作用,也能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與課堂上師生間的互動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