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
文言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學生學習文言文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教材中的文言文是經(jīng)典名篇,學生從中可以汲取豐富的知識,陶冶高尚的情操,但是,文言文遠離社會現(xiàn)實生活,時代久遠,與淺顯易懂的白話文相比,艱深難懂、枯燥無味,文言文儼然成了語文教學的“攔路虎”。所以,作為教師在導語設計上多花心思,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轉(zhuǎn)移到教學內(nèi)容上來,就尤為重要了。
一、故事導
生動有趣的故事、典故、傳說等是學生最喜歡的。教材中記敘文題材的文言文故事性強,如《五柳先生傳》《傷仲永》《狼》《孫權勸學》等。用故事引故事的方法導入,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導課方式,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課堂學習。
如學習《五柳先生傳》一文時,講“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同學們誰能講這個故事?(若學生會,學生講;學生不會,教師講。)“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向往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么一句話,后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了解到陶淵明是一位“清高自廉”的隱士。你們想更多地了解他嗎?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去采訪一下“五柳先生”吧!又如《孫權勸學》一文,講成語故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導入新課,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
二、釋題導
有些文言文題目難以理解,若不解釋題目,學生容易誤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學生初看題目,易誤解為“鄒忌諷刺齊王”,導入時先從理解題目入手,就避免了學生誤入彎路:同學們,題目中“諷”是什么意思?即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guī)勸。然后順勢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沿歷史長河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去看看這位賢臣和這位明君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通過對題目中關鍵詞的剖析,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本中心內(nèi)容,順利地進入文本的學習與探究中。
三、情境導
情境導入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知不覺中進入主題。它的特點是:形象、直觀,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如教《口技》一文,可播放一段擬聲表演錄像。觀后,老師說:“此段錄像中的表演者不過對三五種聲音同時模擬,明朝林嗣環(huán)寫的《口技》中的表演者卻可以將幾十種、幾百種聲音一齊發(fā)出。”老師話音未落,學生瞠目結舌,迫不及待地翻書探個究竟。
四、懸念導
運用懸念導入,教師要問到“點”子上,抓住學生產(chǎn)生疑慮、困惑、矛盾時的契機,引發(fā)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底”;所提懸念的問題,應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相近知識的易混點、研究問題的關鍵點等等,同時設問要新穎,學生聞所未聞,始料不及的,才能造成懸念,從而產(chǎn)生探求的積極性。
如學習《木蘭詩》時,先展示幾幅關于古代男女分工的圖片,再介紹:由于生理、歷史等種種復雜原因,中國古代向來是男耕女織,男人在外面干重活、粗活,女人則留在家中包攬如針線、紡織、烹食、照顧孩子等細活。上戰(zhàn)場打仗,保家衛(wèi)國從來是男人的專項,可是,有一個女子卻女扮男裝,征戰(zhàn)疆場十二年,屢建功勛,無人發(fā)現(xiàn)她是女子。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她是誰?為何要女扮男裝,征戰(zhàn)沙場?作為一個弱女子,她又是怎樣保守著身為女兒的秘密并且在“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硝煙中屢建功勛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懸念一出,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著就討論開來,好奇心一來,學習興趣就被調(diào)動起來了。
文言本枯燥,導入尤重要。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好的導入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這需要教師太多的智慧來設計它。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