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艷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教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生的課業負擔是成反比例的,也就是說,學生的課業負擔越重,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越低;如果學生的課業負擔較輕,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較高。
因此,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是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也是學生和家長的心聲。現在,一名初一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狀況是:語、數、英基本每天都有家庭作業,英語、數學可能還有午間作業,而政、史、地、生最少有一門有家庭作業,也就是中午、晚上都有作業,成績好的學生要做到晚上十點左右,基礎較差的學生有時要到晚上十二點也寫不完,這肯定會影響學生的睡眠,影響他第二天的學習,久而久之,家長會不滿,學生會厭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嘗試在生本教育的基礎上,采用“五步教學法”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流程是這樣的:課前復習(復習前一課時所學知識,一般花費3分鐘左右)、課前預習(針對新知識點,設計一些問題,要求學生提前完成,檢查學生是否預習了新知識,一般花費5分鐘左右)、新知識點精講(針對新知識,精講重難點,一般花費15分鐘左右)、師生互練(根據重難點,設計對話、問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一般花費10分鐘左右)、課堂作業(精選與該課時所學知識相關的練習題,要求學生及時完成,并及時講解,一般花費15分鐘左右)等步驟,該教學思路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倡先學后教、合作學習,把傳統的教案變成學案,在學案中有復習任務、預習作業、課堂訓練、課堂檢測、課后反思等,課后就不再留其他作業了。這樣,學生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課前預習、課堂作業以及課后重點復習上了。
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首先,就要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前預習就是讓學生根據導學案,將新知識提前看一看,標記新知識的重難點,以便自己在上課時有針對性的聽講,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其次,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認真、仔細的聽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并及時完成當堂作業,讓學生理解、掌握并運用新知識,這很重要。如果學生不能理解新知識,他不可能積極跟老師互動,也不可能跟同學互動,更談不上完成課堂作業。這里有個問題,就是好多學生總認為自己的語法不行,但他們還沒有弄清楚什么是語法。其實,語法就是詞的用法、句子的規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課堂作業環節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學習應用詞句。課堂學習效果好壞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做到當堂教學任務當堂完成,不能把疑問留到下節課,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
課后,要讓學生趁熱打鐵,及時認真復習,及時查漏補缺。在一個單元結束時,要讓學生熟讀并翻譯課文(先將英語譯成漢語,再將漢語譯成英語),如果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說明他掌握了新知識,那就不必非要他背誦課文,因為,在沒有理解的基礎上,你要他死記硬背他也掌握不了新知識,并且背得越快,忘得就越快。
如果做到了以上這幾點,課后學生就基本沒有多少作業了,他就會有更多的自由時間,他就會感到輕松,學習的興趣就會提高。
所以,教師要竭盡全力設計好導學案,抓好生本課堂,切實解決學生課業負擔太重的問題,真正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