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映紅
“Z老師,你不要生氣,我覺得您沒有H老師教得好!”當學生Y轉班到自己所教班級兩周后,Z老師習慣性地找學生談心時,學生Y對她的教學作了一個這樣的評價。Z當時愣了一下,然后坦誠地希望Y談談H老師的教法以供自己借鑒,得知H老師是走上講臺就開始講課,一直講到下課,其間會給學生補充許多綜合性和時事方面的知識。聽完,Z沒多說,只是真誠地希望Y能努力適應自己的教法。
然而這天晚上,Z卻久久不能入睡:當代課堂教學觀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強調語文學習個性化的行為。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從自己嘗試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進行教學以來,學生已不止一次質疑自己的教學,自己十多年來樹立起的教學聲望大有毀于一旦之勢!經過不斷地反思,Z發覺自己的課堂教學雖然是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但是主動或者小組推舉起來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每次都是那么幾個十幾個學生,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真正主動起來。想到這,Z頓覺悚然:如此下去,還何談“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還如何能讓學生信其“道”!這如何不讓學生質疑自己的教學?Z明白了,課堂教學是一種講究效益的活動,教學是否有效益,最終得看絕大多數學生甚或是在座每一位學生有沒有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而不是看部分學生甚至于是少數學生如何進行表演、展示,更不是看課堂形式上怎么做。自己雖然已經樹立了“學生主體”意識,但還須特別注意學生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時效性、成果展示時各層次學生的兼顧性;自己雖然在課堂上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但如果忽視了教師的有效“指導”或者是導而不當,非但達不到教學目標,反而還會降低課堂效率。
找到癥結所在,Z改進了一些教學方法。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全班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并將每小組內的學生編號,以自愿與民主相結合的方式產生確定各小組長;建立制定小組競爭機制和獎勵制度。課前5分鐘脫稿演講改為從各組最不喜歡發言的學生開始進行并讓全班同學公平公正為演講同學打分,分值計入小組總成績。課堂問題分層次設置并分別指定由不同層次學生解答。每周進行一次小組、個人的小評比并將評比結果以多種形式展示于“青春風采展臺”欄內;每月進行一次小組、個人的大評比,評比結果不僅展示于“青春風采展臺”欄內,還以短信形式告知每位優勝學生的家長,讓家長、老師、學生共同分享喜悅;每學期再進行一次小組、個人的總評,優勝者不僅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每人還獲得一份豐厚的精神鼓勵——老師以書信形式將他們的突出表現告知其家長并對家長表示謝意!
又一學期開始了,學生Y給老師Z提去了一袋新米,以此感謝Z一學期來的教導。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