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強 李朝旭 王聚龍 高偉 代流通


摘要:學校武術教育如何適應變化和發展的社會非常重要。文章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在學校武術課開設方面,盡管原則上都認可武術的作用和價值,但在具體開設過程中,存在學校主要領導對武術課重視程度不夠,至少其態度是支持和關心的力度不夠;利用武術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從電影、電視了解武術的人數最多,通過武術培養中小學生的民族精神最好的途徑是影視作品,其次是小說,而體育老師發揮的作用則排在其后。
關鍵詞:中小學 校武術教育 民族精神 武德 行為規范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0—0043—04
1 問題的提出
綜觀中國社會發展史,武術教育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當時武術的主要內容是“射、御”,后歷經春秋、秦漢時代累積,到唐代達到最高峰,且設了“武舉”制度,開設以“武”取“士”的先河,該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武術運動,前國務委員李鐵映在主持國家教育工作時一再指出:“要把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納人各級學校的正規教育”。應該說,學校武術教育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現狀有了明顯的改觀。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學校武術教育也顯示出了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體育教師分工不明,專業水平偏低;課堂教學使教師教起來累,學生學著更累,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造成了“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上武術課”現象等。本文就此人手,探討普通中小學校武術教育改革和發展問題。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選取廣州市東山、天河、越秀、荔灣、白云、番禺六個區抽樣發放問卷,具體發放原則是每個區內選取高中、初中、小學各2~4所,共26所學校;每個學校抽樣選取任意一班的學生和工作三年以上的體育教師為調查對象;并分別組織一次校長和家長座談會。發放問卷682份,成功回收653份,有效回收率為95.75%,其中,有效問卷625份,占回收問卷的94.57%。
具體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個案法、數理統計和邏輯推理等方法。
3 研究結果
3.1 學校開設武術課情況和師生對武術的認識
學生學習武術的動機、目的是多方面的。從調查統計可知,選“強身健體”的有376人,占60.2%;“防身自衛”有374人,占59.8%;“培養自己的堅韌品質”有223人,占35.6%;“了解中國文化”有184人,占29.4%;“其他”僅有35人,占5.5%。可見,學生對于學習武術的動機是健康、正確的,但要加強對武術文化方面的教育。離開了武術豐厚的文化底蘊,談武術的健康教育、武德教育,可持續發展等是不現實的。
學生在校外學習武術的情況比較普遍,興趣也相對大些,家長對其功夫水平的認可程度也要高出許多。認可校外武術教育、訓練的超過了50%,還可留在本校接受訓練的不足30%,還有一部分就是干脆回答不知道。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學生和家長都喜歡新奇,另一方面,“學校武術”與“校外武術”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或差距,現有學校體育教師的武術專業技術、教學能力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問卷調查過程中發現,家長們普遍存在“跟風”現象,即哪兒學武人多,哪兒方便,哪兒小孩喜歡就去那里,對教練水平的要求退居次要地位。
3.2 武術師資狀況
在大學里專項選“球類”的占32.4%,“田徑”的占29.4%,“武術”的占20.6%,“體操”的占8.8%,“其他”的占8.8%。由武術人來發放武術類調查問卷本來就帶有傾向于武術特色項目學校的趨向,但結果依然是在大學階段接受過武術訓練的比例明顯偏少,具備由學生和家長們稱得上武術專業教師的數量還非常少,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武術“真功”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這對于學校武術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無疑是個障礙。
3.3 校長對武術教學的意見和希望
各個學校的校長對于學校體育課增加武術內容都表示贊同。武術教育在學校的領導層首先得到支持,為武術教育順利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他們還是擔憂,這樣是否會影響學校校風、學風建設呢?可見,真正要在某一學校增加內容,還是會有不小困難的。
普遍認為,武術可以強身健體,防身自衛,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武德方面的修養,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和增強民族自豪感。但校長們對武術活動安全性有看法,主要是指散打項目,其主流看法是:其一,散打開展后擔心學生受傷,家長找到學校,校方擔不了這個責任;其二,助長學生打架斗毆的氣氛,不利于學校管理。
3.4 學生家長對武術教學的意見和希望
總體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學內容感覺沒有計劃性和針對性,要么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對小孩缺乏吸引力;第二,教學形式不靈活,針對性不強,感覺小孩學不到什么東西;第三,教學環境隨意性太大,教學場地經常變換,在所有教學用的場地中,感覺武術訓練環境、場地是最差的,明顯比跆拳道的場地差,覺得小孩學習武術沒有檔次。持第三種觀點的家長,分布在城市市區的占絕大多數,他們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在學生學習武術與文化課之間關系方面,大部分家長認為,處理得好,不會影響文化學習的,表示支持孩子學習武術。但也有一部分家長,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的家長希望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學習武術。有些家長還認為,在進入高考總復習的時候,應該放棄武術訓練了。
3.5 武術與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問卷調查什么是“民族精神”時發現,許多學生難以準確表述概念的含義,但又有個模糊的、大致的、方向性的理解。“了解”的413人,占66%;“不了解”的有212人,占34%,其比例似乎均接近50%。從電影、電視了解武術的人數最多,有301人,占48.2%,其次是武俠小說;再后是通過學校體育老師了解,僅為95人,占15.2%,從民間拳師的途徑了解武術的人數最少。可見,相對于學校開設的其他課程的教育,體育課在如何教育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方面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也說明學校武術教學還流于形式,停在表面。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現在看來,對中小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我們平時學校教育的一個薄弱環節。endprint
3.6 中小學校武術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6.1 武術動作技術復雜,不易練習和記憶,與跆拳道等相比更不容易練好,還辛苦許多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校長、家長認為武術過于繁雜,沒有跆拳道等外來武技簡單易學,難于記憶,如果練得不好還很難看,加上又不是奧運項目,大部分學生覺得上武術課比上其它體育課程累等。持這種觀點的人數占被調查的總人數60%以上。可見,武術要真正走進校園,并從心里被學生、家長所接受,自身從其內容、形式等改變不可避免,大勢所趨。
3.6.2 單純開展競技武術的模式不利于學校武術的普及和推廣
競技武術的模式無疑對學校武術會產生影響,但現在武術競技單純以規定的競賽套路為標準,豐富多彩的武術內容和形式,學生們只能從影視和其他途徑有所知,學生感覺枯燥、乏味,這不是自己當初想學的“功夫”。也難怪,學校參加武術比賽為了獲得名次,只能按照競技內容練習。導致的結果是,這些套路的高難性決定了只是少數受過專業競技武術訓練的學生參與和獲得名次,大部分學生望而生畏,大部分學校的設施也達不到發展競技武術的要求,只有放棄。
3.6.3 武術在推廣過程中,忽視其本質屬性——技擊性,導致人們失去了對武術的期待和吸引力
眾所周知,武術具有強身健體、娛樂觀賞的作用。長期以來,我們也是有意宣傳武術的這兩大作用,淡化其技擊價值。但前兩種作用,是所有體育運動項目共有的,唯有技擊性是特色,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武術套路應突出武術的攻防含義,不能僅僅滿足“散打”那簡單的技擊方法,何況在中小學校開展“散打”,至少看法還有不同,觀念還需轉變。
3.6.4 武術教材明顯滯后
在對廣州市中小學學習武術內容的調查統計中發現,很大部分希望學習少林拳、南拳、詠春拳、太極拳和一些傳統武術。南拳、詠春拳在廣州市中小學乃至整個東南亞一帶都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還有就是這些拳種在影視作品種中展現較多,如李小龍練詠春拳的經歷等。現在小學、初中體育教材中的武術內容,以長拳為基礎,高中教材從2004年7月出版的《體育與健康》(高中部分)中開始才有南拳、散打等其他內容,但內容很少、很淺,具體在開課過程中限于條件,基本上名存實亡。中小學生沒聽過“長拳”一詞,總覺得沒有少林拳、南拳、太極拳等過癮;加上拳種的名稱(如少年拳、初級長拳等)沒有迎合青少年的口味,學生更沒了興趣。
3.6.5 武術教法機械、呆板、枯燥,課堂氣氛沒有生機和活力
我們現在的武術課教法一直沿用傳統的師傳弟授式的并聯形式,說教為主;加上教學武術動作時只是簡單的模仿,然后是反復的練習記憶,體操方法式的教學、訓練。導致內容枯燥、課堂氣氛嚴肅,學生對老師有畏懼感,更不敢主動提問,被動接受,不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更沒有趣味可言。對學生進行武術課和其它體育課哪個讓他們感覺更累的問卷中,覺得武術課更累的占了65%,除了體力累,還有心理、心力方面。
3.6.6 武術禮儀和武德教育是學校武術教學中的一個空白
武術課上的禮儀只有一個抱拳禮,學生不知道“抱拳禮”的意義,在問卷中發現,大部分的老師也不能很好的解釋,其他武術禮儀更是聞所未聞。武德的教育靠教師自己掌握,教材中沒有規定,教師也不能很好解釋武德所包含的內容,如校方、家長有要求,也是讓他們望而生畏,說不清楚。
4 分析與討論
4.1 普通中小學校開展武術課的價值定位
4.1.1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
“健康第一”是“新課標”的主要精神,中小學校中的武術教學要摒棄競技武術運動體系的教學觀念,淡化競技化的教學方法,無論是課程內容的確立和選擇,還是武術教學方法和評分方法的采用,都應圍繞這一指導思想來進行。力求通過武術教學不僅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充分體現武術課程的育人功能。
4.1.2 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努力體現課程的時代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改革,原武術教學內容、方式其根深蒂固的傳統模式,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要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開拓創新。在改變傳統的“灌輸——接受”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師生之間變成交往合作、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不僅傳授武術運動技術知識和技能,而且與學生一起分享對武術課程的理解和快樂。
4.1.3 “武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作為教材內容的主線貫穿其中,注重對學生“武德”的培養和教育
現在的武術教學只是教授動作方法,武術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卻沒有要求,教材中更沒有提及,這使本該具有很強傳統文化感染力的武術沒有它的文化品味,而只有單純的體育運動技術。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武林人士那種“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的愛國故事和高尚情操比比皆是。“武德”教育,是教會我們做人的準測,成就大業,立身社會,必首先學會做人。處理好武德與法制的關系。
4.2 中小學校武術內容的選擇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4.2.1 不拘泥于統一的武術內容,可考慮各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及其所屬地域的文化風俗習慣
根據地方的特色和民俗民風的喜愛情況,增設不同的“機動”內容。例如:天河區“移民”成分相對較多,北方拳種有一定市場,可走長拳和南拳等拳種共同和諧發展的道路;番禺區、白云區等南拳、南棍、南刀等是主體,可突出南拳類,發展競賽類項目等內容。
4.2.2 內容豐富,時代美感
學校武術內容選擇應豐富,具有特色和時代美感。如可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愛好等選擇學練的不同內容。女生的柔韌性及基本功練習,可把柔韌性及基本功編成優美、大方的操式練習,配上時代美感或民族音樂,讓女生一聽、一見就想練,既可練好體型、培養對武術的愛好,又為練習武術打下良好的基礎。endprint
4.2.3 武術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其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內容的教學
從古到今,“未曾學藝先學德”都被列為習武者必須遵循的條規之首。通過武術教學,強調“武德”修養,培養民族氣節和精神,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
4.3 中小學武術教學教法運用上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4.3.1 學練結合,以學生練習為主
課堂教學環節,學生學會是個前提,但學會后應該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和感受動作要領和方法、要點,從而體會武術帶來的快樂。淡化套路,使技術簡單化,使學生易學易練。
4.3.2 鼓勵學生發現和找尋自己的武術運動風格,創新適合自己的動作組合
支持學生去創新動作,不要用“錯誤”和“正確”去評定學生的創新,讓學生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在創新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武術的樂趣。
4.3.3 區別對待,注重學生武術學習過程中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求索的基礎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學習,在學習完武術基本內容之后,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我們認為,學生學多或少學一些武術競技技能和掌握武術動作是否規范等,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和專長,養成鍛煉的習慣,才是武術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事情。
4.4 以武術來弘揚民族精神的設想和途徑
應給予武術特定的地位——弘揚民族氣節、增強自信心和強身健體的需要。規定中小學生每人必須最少會一個武術套路;規定武術課在體育課中的比例;規定每個學校都應該有武術表演隊作為本校的窗口來展現學校的精神風貌等。還有應規定武術文化的教學課時;在升學環節,體育加試中增加武術內容。中小學運動會規定要有武術項目,定期舉辦中小學武術比賽,各種運動會舉辦武術團體操比賽,各鎮規定要有一至兩所以武術為特色的學校。教育局定期考評學校武術活動開展情況,并結合校紀、校風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建立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學校對學生的考核的監督制度。
在武術教育的環節方面,原則是:以武術技術為手段,以武術所包含的“武德”含義為主要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考核從兩方面進行,即技術考核和理論與行為準則考核。“技術”考核以本學期的學習內容為主,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發揮和創新;“理論與行為準則”考核,主要包括武術基本理論與武德、遵守校紀校規和好人好事等情況兩方面考評。
5 結論
(1)學校武術教育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武術已成為我國中小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和重點內容,中小學武術教育現狀有了明顯的改觀。出現了許多以武術為辦學特色的傳統學校,學生、家長、教師和校長等都積極主張學校開展武術活動。
(2)中小學武術教育也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武術動作技術復雜,不易練習和記憶,與跆拳道等相比更不容易練好,還辛苦許多;單純開展競技武術的模式不利于學校武術的普及和推廣;武術在推廣過程中,忽視其本質屬性——技擊性,導致人們失去了對武術的期待和吸引力;武術教材明顯滯后,武術教法機械、呆板、枯燥,課堂氣氛沒有生機和活力;武術禮儀和武德教育是學校武術教學中的一個空白等。
(3)中小學武術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在價值定位上,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努力體現課程的時代性;“武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作為教材內容的主線貫穿其中,注重對學生“武德”的培養和教育。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不拘泥于統一的武術內容,可考慮各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所屬地域的風俗文化習慣;內容豐富,時代美感;武術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其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內容的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學練結合,以學生練習為主;鼓勵學生發現和找尋自己的武術運動風格,創新適合自己的動作組合;區別對待,注重學生武術學習過程中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求索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