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中思想政治課應發揮其德育主渠道作用,在課堂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結合實踐談談高中思想政治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教學融入;生活教育;現實意義
一、創設情境,滲透教學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天然的滯后性與理論發展的前進性的矛盾是比較突出的。高中思想政治課要承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任,不僅要立足教材本身,更要把“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的教學內容中,使得教學的育人目標更具有時代特征。這種融入不是對教材文本內容的簡單相加,更不是對教學內容的簡單呈現,而是立足于學生主體性原則的基礎上,提供現實的生活材料,創設思辨交流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形成思想共鳴。
筆者在講授“經濟生活”第九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許多同學提到了食品安全的問題。為此在課上給學生播放視頻“中國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盤點”,并以此為背景設計了以下環節:食品安全:(1)看完視頻你的感受如何?(2)導致中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原因有哪些?(3)你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本課教學以“食品安全”這個真實的事件為背景,通過案例、問題、情境的設計,旨在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寬松空間。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更能閃出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去感悟、去判斷,在交流中明確法治、誠信等的重要性,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曉之以理,潤物無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根據高中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特點,找準課堂教學與學生思想情感的結合點,善于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在故事的選擇上一定要通俗易懂,最好是選取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或者選取典型事例,能傳遞正能量,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故事。既不能削弱核心價值觀應有的德育功能,又不能把它變成脫離實際的高調空談。
筆者在講授“文化”第十課第二框“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時,給同學們講述了成都彭州高三畢業生楊川楀“好心反被污”一事,并讓學生暢所欲言,如果你路遇摔倒老人,你會不會扶,為什么。在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筆者追問“遇陌生人有難幫不幫”等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同時講述筆者個人的親身經歷,2010年在外窮游錢包丟失,同鄉的車友好心借錢幫助回家,通過生活中這些實實在在的故事告訴學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黏合劑,而誠信、友善就是最好的黏合劑。
本課教學沒有空洞地宣揚誠信、友善等,而是結合實例娓娓道來,有利于使學生把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從而自覺上升到文化擔當的高度,外化于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自然而然植根于學生心中。
三、結合生活主題,增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意義
陶行知倡導的生活教育,首創培養“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長久的現代人”的全新教育目標,這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聯系社會現實生活,貼近學生個人的實際生活。那么,政治教師對于思想政治課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無論是生活事件的呈現,還是真實觀念沖突的誘發,其最終目標都是喚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切情感認同,并且在實踐中踐行。
筆者在講授“政治生活”第三課“政府的職能:管理和服務”時,沒有立即引導學生進入知識點的學習和總結,而是請學生就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說一說身邊的政府行為。同時通過視頻《西藏4.25地震》,先由學生的感性出發,拋出問題,政府做了什么。再層層深入,政府為什么這么做,引導學生從內容和目的兩個角度思考。
本課教學通過生活主題,使學生獲得超越書本知識之外的更深刻的東西,深刻的情感體驗還可以使政治理論由刻板的知識轉化為生動的形象,從而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回歸感性,達到更高層次的思想浸潤和情感的投射與轉移,達到了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學效果。對于實踐中學生積極踐行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生命活力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課的職責所在。其實際,一是社會實際,一是學生的思想實際。為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立足實際,融入政治課堂教學中。
參考文獻:
葉小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關鍵[J].紅旗報告,2014(03).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常規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14—405。
作者簡介:吳芳,生于1987年,女,籍貫福建省泉州市,現任教于惠安一中,中學二級教師,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后一直處于一線教學,致力于政治課堂生活化研究。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