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玲芳
到底語文教什么?應該怎么教語文?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奮戰在一線的老師,是側重于知識技能的培養還是側重于精神素養的養成,是側重培養應試型人才還是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呢?我認為,語文應該是一個最具開放性和實踐性的學科,現在各地市紛紛揚起“先學后教”“有效達成”“以學定教”等旗幟,目的便是想讓語文回到最初的美麗吧。
畢竟填鴨式教學,枯燥的滿堂灌,大幅度的練習鞏固,這些方式也早就隨著時代的變革、課標的改革在悄然轉變。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更不能為了應付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考試而消磨了語文的美感,而應該用詩意的課堂去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課堂重現美感,實現完美轉身呢?
一、情境設置,讓學生在氛圍中感知
每一堂語文課所收獲的美感不盡相同。我們在讀《紀念小狗包弟》時體會到的是巴金先生深重的悲憫、懺悔之情,更看到作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美;我們讀《蘇武傳》時體會到的是蘇武饑食野草,渴飲雪水,心中卻依然操守著諾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捍衛漢廷的威嚴,縱然沒有李廣馳騁沙場的英勇,卻有默默信守對祖國諾言的悲壯美。萬般美感不勝枚舉……
而做《醉花陰》與《聲聲慢》對比賞析時,為了更好地體會女詞人心中的愁情美,我并未急于對詞內容進行剖析,而是置身情境——邊欣賞音樂邊朗讀。鄧麗君的《月滿西樓》在時隔千年之后細數易安居士愛情的悲傷,那滴凝聚千年的清淚在紅箋素帛中澆筑出一道永恒的風景,震顫了萬古的風流。關于詩文的朗誦視頻,有聲有色,有血有肉,直接將學生拉入易安居士的那個時空,感受著她的心情,久久不能自拔。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自己若能通過朗讀抓住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將事半功倍。正如當初賞析《琵琶行》之時先讓學生聆聽林海的《琵琶語》,很多不能用言語講明的東西,學生靠“感”便能“悟”。
二、先學,讓學生在自學中品味
以《醉花陰》與《聲聲慢》對比賞析課為例,其實找一個切入點至關重要,畢竟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作為高中課堂也不可能上升到藝術鑒賞的高深層次。本著一課一得的原則,本課“先學”重點在于從意象中把握情感,比較這兩首詞意象的不同來區分詞人不同時期、不同境遇的不同情感。而這些需要先學的問題呈現給學生之后,老師只是負責調度、調控,把思考、話語的權利還給學生,你會發現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讓你驚嘆。傳統課堂上,老師總會擔心知識點講不完,學生理解不了,認為老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就會懂得越多,學得越好,可是現實需求是必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通過小組討論更會迸發思維的火花,何必老師勞心勞力而所獲不豐,不破不立,相信自己的學生,放權給學生,讓他們自行領略語文的美。當然,不能放任學生天馬行空,還是要給出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框架與方向。
三、后教,在整合中完整
后教,也不意味著老師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畢竟,這“教者”還包括學生自己。先由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學生可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由于學生所做的是細化的分析,但若教學把語文的美肢解得越來越細的時候,無異于把美神維納斯剖解得支離破碎,美感不復存在,所以老師再做最后的總結,用情感這根線串起一顆顆意象的珍珠,讓它變得完整而璀璨。最后的總結也僅是查缺補漏,對先前學生做的分析進行點評,而學生做得很到位的問題我們負責肯定就好,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活躍的課堂就是從這而來,若老師一直高居在神圣的教壇之上,就無法真正聽到學生的聲音,語文課堂也無從得以轉變。
四、當堂訓練,在練習中鞏固
患得患失的老師總是擔心學生沒掌握住知識點,那么當堂訓練這一環節正好可以驗證課堂的效果,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且訓練的內容重在運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可減輕學生課外過重的負擔,及時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一舉數得。學生一直有一個遺憾:學生看到文科答案,就覺得自己都懂,不屑抄,看到理科答案,就覺得自己都不懂、懶得抄。而當堂訓練就是要求全體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以競賽的形式完成,會刺激這些學生為榮譽而戰。而且學生也需要通過這個方式自測自評,評測自己對這一知識點是否過關。當然,對于學生訓練的完成質量,老師還可以通過上交練習這一方式進行全面檢查,個別輔導。
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于戴著鐐銬跳舞的沉重滋味,我們也習慣了日復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著靜止的、僵死的語文。沐浴在新課改的春風下,我們有必要也必須脫下沉重的枷鎖,解放語文,去體味美的語文的活力與生機。不再無奈被迫接受“門前冷落車馬稀”,而是迎來“枝繁葉茂稻花香,蛙唱鶯歌人歡笑”的勝景,實現語文課堂模式的華麗轉身。
參考文獻:
吳濤.基于“先學后教”模式下的閱讀教學思考[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4(1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