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華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于高效教學。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實現高效呢?
一、要制定準確具體的教學目標
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只有以明確的具體目標作為導向,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否則,師生雙方就像在黑暗中走路,只能摸索前進,“事倍功半”。正如于漪老師所說:“教什么必須放到課堂教學的第一位來考慮。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宰,用怎樣的方法教,師生之間的活動怎樣組織和展開,均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新課標對不同年段的教學目標都做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讀新課標,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執行。目標的制定不能太高,太高了課堂實現不了,學生就會失去學習信心,也不能太低,太低學生會輕而易舉地達到,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充分考慮三維目標的統一,要體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
二、要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學生的這些不同的學習情緒決定著學習有效性的程度。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方法有四:(1)教師上課要進入角色,投入情感,把自己的整個心靈都融入課堂,以引發學生共鳴。(2)通過改變語文教學過分強調學科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的傾向,基于特定的漢語文化情境來設計語文教學,充分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使學生對語文本身產生興趣。(3)將媒體手段、語文實踐活動融入教學,創設愉悅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寓教于樂。(4)構建民主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接納學生、尊重學生、重視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有安全感。
三、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對教學生學會學習有過十分精辟的見解:“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里的教學生學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語文教師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進行學習指導,要讓學生知道閱讀什么、怎么閱讀、怎么思考、怎么總結、怎么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如在教學《地毯下的塵土》時,我這樣設計自學指導:(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將文下注釋里的拼音標注到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6分鐘后比比誰的字詞掌握得好,誰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2)跳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米妮美好品質的語句,并想想表現了米妮的什么品質,批注出來。4分鐘后比誰找得多,批得好。(3)四人小組討論課文標題“地毯下的塵土”與課文內容有什么關系?3分鐘后全班回答,看哪個組回答得準確、精彩。可以說這三次自學指導做到了“四個明確”:明確任務(課文、注釋、標題),明確方法(朗讀、跳讀、討論),明確要求(標注拼音、劃出語句、批注),明確時間(用幾分鐘)。因為這“四個明確”為學生課堂學習提供了抓手,所以學生就能高效地學習。
四、課堂要進行有效的練習和反饋
練習和反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非常強調教學的反饋,他不但要求反饋的科學性,而且要求反饋的及時性。通過課堂練習的及時反饋,學生本人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在課堂上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沒有掌握的內容當堂可以了解,并可以有意識地去解決,起到強化、督促、糾正學生學習的作用。這種及時反饋也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效果,對于還存在的某些問題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指導,對于過易或過難的學習內容適當地進行修正,根據收集到的結果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具有自我反饋糾正功能的系統。
五、要優化課堂教學語言
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就是力量。有心錘煉課堂語言,精心設計每一句教學用語,可以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語言與教學效果密不可分。在具體的教學中,優化教學語言可采取以下幾個手段:(1)導語要引人入勝。(2)提問要精妙,一石激起千層浪。(3)評價要有鼓勵性,催人奮進。(4)結語要有深度。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高效課堂的構建中,教師只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使學生心甘情愿地去學習,才能在快樂和和諧中提高效率,從而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刑玉珍.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探討[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0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