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顏++朱鴻柔++黃敏敏
摘 要:高校管理的中心環節是教學管理,高校管理通過教學管理落實基本活動,教學管理在高校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時代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使培養出的人才更適應于社會的發展,高校必須立足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要求,從改革教學觀念出發,遵循教學管理的一般規律,實現提高高校教學管理實效性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高校;教學;管理觀念;原則;方法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原則
(一)效率原則。在現階段我國高校落實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可利用資源稀缺的問題。雖然這屬于影響教學管理落實的客觀因素,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學管理。因此,高校必須采取有效地措施合理的配置人力、物力和財力,使有限的資源能夠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作用,繼而提升教學管理的實效性。
從效率原則出發提高高校教學管理水平的途徑有二:第一,優化資源配置,確保管理使用的硬件與軟件系統相匹配。第二,提升有限資源的利用率。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資金實力較弱,所能投入進教育領域的經費也十分的有限,因此更要對有限的資金斟酌使用,盡可能的把資金使在“刀刃”上。
(二)系統性原則。系統理論認為部分的加和并不等于整
體,因此部分功能的加和也不等于整體的功能,當部分屬于整體的時候會具備整體的屬性,可如果部分從整體脫離,原有的屬性也將發生改變。對高校的管理工作來說,想要實現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因此所有工作的開展都應該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風向標。另外,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涉及著很多的部門,因此,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協調各部分的關系,加大各部分的交流力度,使部門能夠合理分工,積極配合完成工作,在保證“部分管理”效率的同時提升“整體管理”的效率。嚴禁因權責不明而出現的部門間“扯皮”現象發生,只有保證管理各個環節的質量,才能保證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彈性教育原則。在我國傳統的教學管理過程中,學校落實的管理觀念是“準確”和“確定”,這兩個要求使得學生“規整劃一”,然而這樣模式培養的人才卻并不能很好的符合時代的要求,新形勢下,時代需要的人才必須具備創新性、個性和創造性。因此,在進行教學管理的時候,必須給予管理一定的彈性,給學生發展和教師發展預留空間,讓教師在保證教學的同時有機會發揮自身的創新力,開展多樣的實踐教學。在這一點上,我國現行的學分制等彈性學制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刺激了教育者的競爭心理,應大力的推廣。
二、高校教學管理的方法
(一)落實目標管理。傳統高校教學管理注重管理辦法的實施和管理落實的具體操作,這種管理模式在經濟階段使用的非常的廣泛,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有效地落實上級指令,保證管理計劃的順利實施;當然這種管理模式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因為指令的傳達會經過若干個層級,自上而下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也無法保證指令不出現傳遞錯誤,因為落實指令的下級單位將注意力集中在履行上,很少會對指令傳達的信息進行核對,這就極容易導致組織目標的偏離。另外,過程管理分裂了部門整體,各個小部門之間若是無法積極聯系,只單純地以完成自身工作為目標,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可實際看來實質效率并沒有提高,管理的實效性也無法有效地提高。因此,想要提高教學管理的實效性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目標意識,使各個部門明確管理的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落實目標責任制,以嚴格的考核評估實現既提高管理結果又提高管理過程的作用,全面的促進教學管理的水平。
(二)開發教學管理新途徑。采取有效的措施讓學生參與進教學管理的過程,改善教學環境,增加學生的積極性,使之在落實教學管理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發揮自身的潛力,對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細致的分析,開發新的管理途徑,使學生能夠自覺的落實管理,并嚴格要求自身,在教學管理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參與進學校管理的重大決策中,幫助教育者改革教育培養方案。從知情、反饋、選擇、評價、研討、決策等角度出發,加大學校、教育者、學生的聯系,建立領導聯系學生制度、教師課程公示制度、學生信息員制度、學生參與教學和科研課題制度、學生評教制度,加大高校教學管理的人性化,進而提高教學管理的質量。
結束語:綜上所述,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讓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匹配時代發展的要求,才能促進高校的發展。因為教學管理工作并非一成不變,因此,在落實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諸多的不可控因素和問題,因此相關者必須強化教學管理的改革力度,在實踐中創新管理,改革管理模式,繼而實現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根本目標。當然,學校方面也不能無所作為,而是應該站在教學管理的前沿嚴把人才培養關,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利用動態管理對教學的全過程進行監測,全面的提高教學質量和高校辦學水平的生命線,促使高校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 學海,曹玉蓉.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觀念原則與方法[J] .理工高教研究,2010(02).
[2] 白石,景陽.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觀念、原則與方法初探[J] .理論界,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