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持續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的壓力,同時也加速了自然和人之間的矛盾,導致各式各樣的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處于此般嚴峻的環境背景下,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緩解自然環境壓力迫在眉睫,也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共同選擇,本文以“影響公民環保意識的因素及解決策略分析”為題,據實分析了我國公民環保意識的現實情狀,闡明了影響公民環保意識的主導因素,隨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效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的可行策略,旨在有效提升公民環保意識、保持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環保意識;影響因素;可行策略;可持續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發展迅猛,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績,但發展經濟難免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而環境破壞的程度也和經濟發展速度亦步亦趨,所以環境污染這個問題一度受到了廣大人民的熱切關注。雖說我國也在致力于環保工作的開展,但其成效依舊不甚明顯,其中一個關鍵緣由就是公民的環保意識不強,所以導致政府環保建設、環保政策推行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因此,有效提高公民環保意識成為當下政府的首要任務。
一、我國公民環保意識的現實情狀
現階段,我國公民環保意識較為淡薄,在現實生活中多有體現:第一,公民對環境、環保的滿意度過低,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0%的城市居民認為城市環境問題“比較嚴重”和“非常嚴重”,40%的城市居民認為城市環境“沒有問題”和“不太嚴重”,單從這一數據結果就可看出,城市居民對環境、環保的滿意度過低,側面反映了超過一半的城市居民已經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第二,公民對環保知識認知過少,當下我國全體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夠整齊劃一,一些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這就導致他們對一些造成環境污染的語詞認知不夠清晰,他們對“全球變暖”、“臭氧破壞”等明顯環境污染類型了解清楚,但卻不明白“過快的經濟發展速度”、“企業污染”、“較差的公民環保意識”、“政府環保工作不到位”等語詞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誘因;第三,公民不配合政府開展環保工作,最常見、最鮮明的表現在“公民在購物時是否會自帶購物袋”這一問題的選擇上,只有一小部分的選擇會自帶購物袋,仍有一大部分人會選擇購買塑料袋,可見這一大部分人的環保參與度過低;第四,大部分公民的日常行為不符環保要求,譬如有的公民會亂扔廢舊電池、隨意浪費水資源、不將垃圾進行分類等等。總的來說,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還是十分淡薄,亟需有效提升。
二、影響公民環保意識的具體因素
(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眾所周知,自然環境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描述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最鮮明的理論,庫茲涅茨曲線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較輕,但惡化程度將隨經濟增長而加劇;當經濟再發展到一定水平后,環境質量會逐漸改善,可見一個國家的環境質量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在增減呈現出先惡化、后改善的倒U形形狀。現如今,我國境內大多數城市的環境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呈現惡化趨勢,所以不少城市采用了邊發展邊治理的舉措,但效果不甚明顯,同時隨著廣大居民生活條件的愈來愈好,自然而然會提高對環境的質量要求。由此可見,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惡化程度十分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惡化程度呈現負相關的特征。
(二)公民受教育的程度。在傳統觀念中,通常會認為“受教育程度越高,環保意識就越強”,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筆者個人曾作過一個小的社會調查,調查問卷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環保部門提供分類垃圾桶,您會將垃圾分類之后再投入垃圾箱嗎?”,待筆者將問卷的答案進行統計之后,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公民回答差別并不鮮明,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的調查群體選擇“一直會”、“經常會”的比例反倒比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中專及大專的社會群體低,選擇“不會”的本科及本科以上的群體數量反而最高,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越高,環保意識就越強”的傳統觀念是錯誤的。從這一調查結果可發現,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弱與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完全不成正比,要強有效提高全體公民的環保意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抓起基礎環保教育,因而現在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只有他們的環保意識有所增強,未來整個社會公民的環保意識才會真正提高。
(三)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從某種層面上來講,要想最快速的普及和拓廣一種觀念,最直接、最快的方法就是加大宣傳力度,借用媒體和輿論的力量達成預期的效果,所以公民環保意識的強弱與環境保護宣傳力度的大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我國政府必須采用一定的有效手段,組織一些積極有益的環保活動,借助媒體號召廣大居民積極參與,但現實情況是,我國居民對這種集體性的環境活動參與熱度不高,常常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常常不愿意參加這種集體性活動,所以我國政府更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廣大公民的集體環保意識。另外,一些居民社區、村民委員會和一些大學生組織的假期環保宣傳活動,部分公民反倒認為這是一種“做樣子”的活動,“只是形式而已”。
三、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的可行性策略
(一)環保意識培養落實到學校。要想有效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就必須從教育抓起,構建一個從小學、中學再到大學的學校環境保護體系,讓每一個學生自小了解環保的重要性和意義,真正將環保教育落實到學生個人身上。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處于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思想、品質也逐步形成,如若在這一時期內給予學生正確、積極地教育,那對于小學生日后的成長可謂是大有裨益;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處于人生的重要過渡時期,大腦發育成熟、性格逐步塑化,學校應抓住這個時期學生的特征,積極開展環保教育工作、組織環境保護活動、宣傳環保重要價值,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大學先進思想、先進技術前沿的集聚地,擔負著為社會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關鍵性任務,高等院校更應抓住這一黃金時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運用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總而言之,環保意識的培養必須要落實到學校,只有這樣,公民的環保意識才能夠有所提高。
(二)環保NGO應構建到社區。所謂環保的NGO,也就是常說的非政府性質的環保組織,基本上由志愿者組成。當下,各種公益NGO大量出現,一方面增強了社會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成為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在環境保護工作中起到積極作用,對我國環保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利用環保的NGO提高公民環保意識呢?首先,環保的NGO可以在居民社區或村民委員會中開展系列環保活動,譬如公益講座,一是糾正公民對環保知識的曲解,二是起到宣傳的作用;其次,環保的NGO可以在社區免費發放一些環保宣傳品,向臺歷、水杯、小扇子之類的小物件,從細節之處時刻提醒公民注重環保,呼吁公民為環保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最后,可以在社區或村民委員會免費組織環保培訓活動,吸引對環保有興趣、有責任感的居民積極參與進來,了解環保知識的同時也喚起其他公民參與環保的熱情,以此調動公民的環保意識。
(三)環境保護宣傳須借助媒體。21世紀是信息化大時代,以網絡、廣播、電視為主的現代化傳媒和以報刊、雜志為主的傳統傳媒共同改變著公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收形式,也使得現代生活和社會文化理念都可經由出傳媒遞送到公民視野,以此鼓勵人、感染人、打動人。鑒于此,國家政府部門在開展環保工作時,可以將環保工作與媒體聯系起來,將媒體視為溝通公民和環保工作的橋梁,巧妙運用媒體來引領公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增強公民環保意識。譬如,可在電視主流節目中插播與環保有關的公益廣告;在公交車站的廣告牌上張貼大版面的環保宣傳海報;在受歡迎且點擊率較高的網站置入宣傳環保視頻等。與此同時,可以制作一些關于環保的影視作品,做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引發公民強烈的心理情感和共鳴,進而培養公民的環保意識,提高公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熱度。
(四)發揮公民在環保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公民對政府環保的決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正是因為公民參與了環保的決策,廈門PX事件才得以解決,由此可見公民對環保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廣為人知,目前的自然環境污染之所以十分嚴重,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不合法企業亂排污水、亂倒垃圾、亂排廢氣造成的,而針對這種惡劣現象,相關部門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監察管理工作落實不到實處,使得環境問題日漸惡化。鑒于此,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努力發揮公民在環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公民的參與環保、監督環保的權利不受侵害與限制,例如:對一些環保事務具有絕對的知情權,對一些環保研究項目和重要決策有一定的參與權,對于一些重要的環保設施施工有監督權等等,以此充分發揮公民在環保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五)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除了以上四條策略以外,加大環境保護執法力度也是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的有效舉措,為此,政府可以設置專項獎罰制度,專門對公民環保行為進行懲處和獎勵,利用此制度約束公民的日常行為,從而減少破壞和污染自然環境的行為舉止,而適當的獎勵則會增加公民的環保意識,增加公民保護環境的行為頻次。但須注意的是,這種環保行為獎罰制度要根據人們行為的作用、價值、影響力以及行為性質進行分層,行為優異者多多獎勵,行為惡劣者適當懲處,進而起到保護環境和提高市民環保意識的作用。科學合理的應用此種獎懲制度,不僅能夠使每個市民都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而且還可以將公民的行為舉止就和個人利益相勾連,相信通過這樣的手段和方法,公民的環保意識定然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結束語:總的來說,環境保護是造福后代的一個系統工程,同時也是當代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各級政府部門要相互聯合從學校、環保NGO、媒體和市民群體入手來開展環保教育工作,讓公民明白環保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環保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來實現。但需注意的是,公民環保意識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所以政府要聯合全體公民積極開展環保工作,努力堅持、共同努力,以此拯救自然環境、緩解環境壓力。
參考文獻:
[1] 王永革. 淺談如何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3(28)
[2] 陳麗,丁愛芳,劉存麗,孫菁,雍曉慧. 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為調查及分析[J]. 新西部(下旬.理論版). 2011(04)
[3] 劉聞佳,明庭權. 我國居民環保意識及環保行為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