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陽
(天津市河北區(qū)體校,天津 300241)
嘗試教學法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陳紫陽
(天津市河北區(qū)體校,天津 300241)
嘗試教學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在嘗試中獲得成功,從而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中學籃球課程中,由于學生初步接觸籃球運動,中學生的活潑、好動、探究、好奇的身心特點為籃球課從事嘗試教學法提供了演繹的舞臺。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獻資料法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和書籍,以及網(wǎng)站搜索,查閱嘗試教學法在籃球教學中應用的相關知識。
1.1.2 實驗法 將選定的實驗對象作為樣本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采用嘗試性教學法對實驗組進行施教,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對對照組施教。1.1.3 對比分析法 針對對照組和實驗組得出的成績,進行對比分析,得出需要的結(jié)果。
1.1.4 測試法 在實驗前后對學生的籃球技術(shù)技評情況、技術(shù)達標情況進行測試。
1.1.5 專家訪談法 請教相關專家和教授關于論文研究中遇到的關于嘗試教學法的問題。
1.2 實驗設計
1.2.1 實驗器材及場地 實驗器材:籃球、秒表、記錄筆、記錄表。實驗場地:教室、籃球場地。
1.2.2 測試時間 利用6周18課時的時間進行測驗,每周3次體育課進行教學。其中有2個課時是測試時間。
1.2.3 分組原則 隨機抽取天津市河北區(qū)扶輪中學初二年級兩個班學生各30名,分別對這兩個班的學生進行技術(shù)技評、技術(shù)達標的測試,分組要求是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籃球技術(shù)達標和技術(shù)技評等方面的沒有顯著性差異。
1.2.4 實驗選取的籃球技術(shù)和測試方法 半場往返運球上籃(三步上籃):計時開始的標志是學生從籃球場中場出發(fā)開始,獨自運球直到籃下帶球上籃,緊接著自己搶到籃板后,再獨自運球到對面籃架上籃,再次自己搶得籃板后最后返回中場,此時停表。在此過程中投籃不中,自己搶籃板球補籃,直到補中為止。
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每一名同學在罰球線上測試十次投籃,計算總得分,共十分。
原地雙手胸前傳球:學生面對墻原地雙手胸前傳球,一分鐘計時,計算總次數(shù)。
1.2.5 實驗安排 本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分為實驗前和實驗后。在實驗前,先對各方面沒明顯差異的兩個班的各30名學生的籃球技術(shù)技評、籃球技術(shù)等項目進行測試,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記錄。利用嘗試性教學法對實驗組施教,用傳統(tǒng)教學法對對照組施教。試驗時間為6周,共18課時。在實驗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各項實驗前的測試項目再次進行測試,并記錄成績,再比較實驗前后的測試結(jié)果。
1.3 實驗要求
實驗時間總共為6周,其中每個星期有3節(jié)體育課,6個星期總共18課時。在這18課時的籃球技術(shù)課中,實驗組進行嘗試教學,利用傳統(tǒng)教學法對對照組施教。期間必須保證對兩組采用同一名教師,利用同一塊教學場地進行教學。
1.4 嘗試教學方法實驗內(nèi)容及步驟
教學內(nèi)容分為半場往返運球上籃(三步上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原地雙手胸前傳球等三個方面,在教學時,教師先不做講解,讓學生從相關資料中學習有關概念和動作方法,接著根據(jù)自己對技術(shù)動作的理解去做嘗試性練習,或者通過相互間的討論和交流提高技術(shù)水平。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對技術(shù)動作的理解,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和示范,再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并加以指導,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動作。
1.4.1 半場往返運球上籃 在半場往返運球上籃中,學生自主練習時出現(xiàn)了控球能力不好,不能合理控制上籃節(jié)奏;手腳動作的不協(xié)調(diào)造成運球不穩(wěn)等問題。因此,引導實驗組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互相監(jiān)督改正。
把學生分為兩人一組,對對方的動作進行分析,兩人通過互相討論找出自己動作的不足之處,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動作的改正,而后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討論交流。然后,教師針對學生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的問題講解示范,最后通過學生后來的單獨聯(lián)系深入指導,來加深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能力。
1.4.2 原地單手肩上投籃 在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過程中,學生們遇到的問題如下:持球手型不正確,持球不穩(wěn);準備姿勢不合理;用力不協(xié)調(diào),動作變形形成跳步投籃或后坐投籃。
把學生分為兩人一組,對對方的動作進行分析,兩人通過互相討論找出自己動作的不足之處,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動作的改正,而后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討論交流。然后,教師針對學生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的問題講解示范,最后通過學生后來的單獨聯(lián)系深入指導,來加深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能力。
1.4.3 原地雙手胸前傳球 在原地雙手胸前傳球聯(lián)系的過程中,學生們遇到的問題如下:在持球手法方面,雙手十指不能自然張開,雙手持球不能保持一定的肌緊張,雙手持球時兩手全手掌觸球,雙手持球時兩肘外展;在傳球時,雙手和兩肘用力向內(nèi)擠壓將球推出去,而不是通過伸臂、翻腕及撥球的動作將球傳出去;在接球時,接球的人接球往往兩手十指伸直,且不能自然張開,兩手心相對,兩臂彎曲在體側(cè),被動而消極地等在那里接球,很容易造成手指關節(jié)挫傷。
把學生分為兩人一組,對對方的動作進行分析,兩人通過互相討論找出自己動作的不足之處,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動作的改正,而后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討論交流。然后,教師針對學生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的問題講解示范,最后通過學生后來的單獨聯(lián)系深入指導,來加深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能力。
2.1 實驗前的結(jié)果與分析
2.1.1 實驗前兩組學生半場往返運球上籃成績對比分析 從調(diào)查可以看出,在實驗前,對照組合實驗組的兩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半球往返運球上籃成績中,實驗組學生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的平均成績是38.26秒,對照組的對應平均成績是38.33秒。實驗組此項測評中的最好成績是33.6秒,最差成績是43.1秒,而對照組的學生中,半場往返運球上籃的最好成績是33.4秒,最差成績是43.9秒。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在平均成績和最好成績以及最差成績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對兩組學生的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5說明兩組樣本沒有明顯差異,實驗前學生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水平相差不大,可以進行實驗。
2.1.2 實驗前兩組學生投籃成績對比分析 從調(diào)查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實驗前的10次投籃中,實驗組的平均成績是3.7個,對照組學生投籃的平均成績是4個,實驗組學生的投籃最好成績是8個,最差成績是2個。在對照組的學生中,投籃的最佳成績是7個,最差成績是4個。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的投籃成績在平均成績、最佳成績和最差成績?nèi)齻€方面都沒有很大的差別,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的獨立樣本T檢驗中P>0.05,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的學生投籃成績沒有明顯差異,學生的實驗前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水平相差不大,可以進行實驗。
2.1.3 實驗前兩組學生原地雙手胸前傳球成績對比分析 從調(diào)查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實驗前的原地雙手胸前傳球成績的平均成績是,實驗組29.28個,對照組29.36個。其中實驗組學生的最好成績是38個,最查成績是20個,對照組的最好成績是37個,最差成績是20個。對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5,這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原地雙手胸前傳球成績沒有明顯差異,學生的實驗前原地雙手胸前傳球水平相差不大,可以進行實驗。
2.1.4 實驗前兩組學生技評成績對比分析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前兩組學生在技評成績中,實驗組的平均成績是6.2分,對照組的平均成績是6.3分,而實驗組的最佳成績是7.9分,最差成績是4.3分,對照組的學生的技評成績中最佳成績是7.6分,最差成績是4分。在對兩組學生的技評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P>0.05,說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樣本沒有明顯差異,學生在實驗前技評水平相差不大,可以進行試驗。
2.2 實驗后的結(jié)果與分析
2.2.1 實驗后兩組學生半場往返運球上籃成績對比分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實驗后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成績,其中實驗組平均成績是27.75秒,對照組學生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成績的平均值為29.13秒,實驗組學生的最好成績是23.6秒,最差成績是33.5秒,而對照組學生的最好成績是23.2秒,最差成績是35.2秒。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成績進行的獨立樣本T檢驗中發(fā)現(xiàn)P<0.05,說明兩組的實驗后半場往返運球上籃的成績有明顯差異。也說明在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
2.2.2 實驗后兩組學生投籃成績對比分析 實驗組的投籃的平均成績?yōu)?個,對照組學生的投籃平均成績是5個,同時,實驗組投籃成績的最佳成績是8個,最差成績是3個,而對照組學生投籃的最佳成績是7個,最差成績是4個。根據(jù)對兩組學生實驗后投籃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P<0.05,表明兩組學生在實驗后的投籃中成績有明顯差異。更說明實驗后實驗組的學生的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成績相對于對照組的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
2.2.3 實驗后兩組學生的原地雙手胸前傳球成績對比分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在一分鐘原地雙手胸前傳球中實驗后的成績,其中實驗組平均成績44.8個,對照組平均成績41.3個,并且,實驗組學生的最好成績是54個,對照組學生的最好成績是52個,實驗組學生的最差成績是36個,對照組的最差成績是31個。在對兩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P<0.05,說明兩組的成績有明顯差異。這也表明,實驗后實驗組的學生的原地雙手胸前傳球成績相對于對照組的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
2.2.4 實驗后兩組學生技評成績對比分析 從實驗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實驗后的技評成績,其中實驗組學生技評成績的平均值為8.67分,對照組學生的技評成績的平均值為7.8分,實驗組學生實驗后的最好成績是9.23分,而對照組學生相應的成績?yōu)?分,兩組學生在實驗后的技評的最差成績分別是7.7分和6.7分。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實驗后的技評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P<0.05,說明兩組學生的技評成績有明顯的差異。同時說明,實驗組的學生的技評成績在實驗后相對于對照組的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實驗達到了預期效果。
3.1 結(jié) 論
通過嘗試教學法的實驗研究,得出運用嘗試教學法的實驗組的半場往返運球上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雙手胸前傳球技評成績和運用普通教學法的成績有顯著性差異。
3.2 建 議
建議在中學生的籃球教學中,針對技術(shù)性較強的籃球技能采用嘗試教學法,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快地提高學生的技術(shù)水平。針對技術(shù)性不是很強的籃球技能,教師可以靈活地變換教學方式,或?qū)で笮碌奶岣呒寄艿慕虒W方法,提高學生的技能和成績。
[ 1 ] 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 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 2 ] 劉嘉.淺談創(chuàng)新教育玘中學體育教學改革[ J ].教改論壇,2003,28-43.
[ 3 ] 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 4 ] 單栓力.基于嘗試教學法的學生能力培養(yǎng)淺議[ 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6):190.
G841
A
1674-151X(2015)04-079-03
2015-03-03
陳紫陽(1987 ~),初級教練員,本科。研究方向:籃球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