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之鄉 冠軍搖籃
——南通市體育成果追溯
近年來體育逐漸上升為一種文化,其價值遠遠超過體育本身,因為它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在網絡上搜索的“體育之鄉”,跳出的便是南通。南通體育創造過許許多多的輝煌,享有“世界冠軍搖籃”之稱,素有“體育之鄉”的美譽。南通的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特別多。“體育之鄉”是地域文化的標志,是地域經濟的體現,更是地域人群特征的表現,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南通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城,濱江臨海,幅員遼闊,人杰地靈,體育文化源遠流長,一個普通的地級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尖端體育人才,南通的體育已從體育層面上升為體育文化層面,這無疑對南通體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發展活力。
在南通歷史上,體育活動在民間流傳較廣的有元龍燈、蕩湖船、跳馬夫、打蓮湘、踩高蹺、清郊游、放風箏、放信鴿、重陽登高以及踢毽子、石擔、石鎖、中華武術、弈棋等,并漸漸成為民間的風尚愛好。清末,新學興起,西方近代體育項目逐漸通過教會學校和新學堂傳入南通,一些學校開設體育體操、兵式操,其后,又傳入球類、游戲、田徑等項目,帶動了體育活動的開展。1905年,南通地方學校召開聯合運動會。1913年,張謇捐資興建了南通第一個公共體育場。1949年2月,南通城解放,體育事業有計劃有步驟地納入了國民經濟建設的軌道,使南通體育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1950年,南通舉辦了第一屆體育運動會。1954年3月,南通市體委建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體育法》頒布實施以來,南通市體育事業發展迅猛,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以及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均取得巨大的成就。
多年來,南通在優先發展群眾體育的基礎上,始終把向國家和省輸送優秀體育人才作為競技體育的中心工作。目前南通市開設的業余訓練項目主要有田徑、游泳、射擊、舉重、乒乓球、羽毛球、體操、擊劍、跳水、排球、蹦技、網球、摔跤、柔道、跆拳道、足球、籃球、手球、自行車等22個項目。全市共有業余體校9所,形成了以體育運動學校為龍頭,市兒童業余體校、市少兒體校和體育傳統學校三級業余訓練網絡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體育優秀人才,其中,林莉、黃旭、葛菲、李菊、陳若琳、仲滿、陳玘7位獲得奧運冠軍,共計18人獲得世界冠軍。截至2014年底南通籍運動員在世界三大賽共奪得85個世界冠軍。南通體育健兒在世界大賽中取得冠軍已經形成一種常態,這在國際體壇上也是非常罕見的。更值得南通人驕傲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8月12日南通籍運動員成就了“一日三金”的奇跡。至此,“南通——體育之鄉”在海內外聲名鵲起,為此南通市將8月12日定為“體育日”。
南通體育已注入一種長久的發展活力,這不僅僅是南通人力資源的充裕,更主要是南通體育思想的先進,領導科學有方,訓練扎實,學校教育、群眾體育、社區體育開展井井有條,組織健全、網絡暢通、經費落實、群體參與,形成南通所特有的體育文化。
南通地域位置特殊,這里大多數人開始都是從東北、西北來的移民,客觀上講,人群比較強壯,同時也具備南方人的一種機靈,體育思想比較超前。早在上個世紀初,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先生就為南通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19年江蘇省南通中學體育代表團參加了遠東運動會,獲得好成績,受到當時的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接見,并揮筆題詞:“績健為雄”。歷代的南通人對體育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們除了用體育健身外,更注重開展體育文化推動交流,這為哺育南通驕子成為世界冠軍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一直在尋求體育與教育相互結合的最佳方式。2012年,結合南通的實際,體育和教育部門充分利用后備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的優勢,積極拓寬業余體校辦學渠道,各級體校的文化教學全部依托到優質教育資源學校。為了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2010年第23號文件和江蘇省政府辦公廳2011年第62號文件的精神,2011年南通市政府專門出臺了92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體教結合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健全了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制和保障機制。南通市體育局確立了“雙納入雙考核”機制,規范了運動員入學升學政策,建立了體育運動學校運動員分流制度。2011年12月,來自國家體育總局、各省體育主管部門領導及體育運動學校校長等百余名代表,參觀了南通市體教結合示范學校,2012年南通市體育運動學校成功通過“全江蘇省三星級中等職業學校”考核,并積極推進“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體教結合”的做法一方面解決了學生學習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解決了教練員訓練的問題,真正實現了優勢互補。同時學校群眾體育活動開展有聲有色,為選拔一批批優秀體育苗子進行系統訓練創造了條件。南通市“讀訓并重,全面發展”工作做法得到了全國體育同行的肯定。
南通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工作之所以能取得顯著成效,在全國有一定影響,關鍵就是結合南通人自身技巧、靈活的特點,走出了一條集約化發展的“精兵之路”。投入少,產出高,是南通“世界冠軍搖籃”的核心價值所在。南通競技體育的項目設置、在訓運動員規模、教練員隊伍人數在全省一直處于中游,在省運會上的排名位置處于中游,年度輸送到省優秀運動隊人數也處于中游,但獲得省運會、全運會、奧運會“輸送貢獻獎”的獎項,一直排在全省“前三甲”;市級業余體校的規模同樣處于全省的中游,但后備人才培養和輸送的效率,遠遠高于投入,特別是南通市兒童業余體校,共設置6個訓練項目(游泳、羽毛球、乒乓球、體操、跳水、蹦技),6個項目全部培養出了世界冠軍,據了解,這在全中國是第一個。南通18位世界冠軍中,14位來自兒童業余體校,7位奧運冠軍中有6位出自兒童業余體校。實踐經驗就是,把業余體校的主要任務定位在“發現和選拔人才、培養和打造人才、輸送和跟蹤人才”,把業余訓練的長遠目光瞄準“系統培養和輸送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
南通市的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在城鄉廣泛開展。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明顯增強,體育人口明顯增多,南通已經連續8年榮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優秀組織獎”。為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提供物質基礎,自2008年開始,每年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50萬元,用于市區全民健身工程的維護和維修,2012年更是為地方公益金募集約1億元;為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集聚各方合力,南通市成立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總隊,下設20個志愿者服務隊,每個分隊每年的集中活動不少于5次,每個志愿者每年不少于15天;為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提供有益補充,通過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力度,南通市不斷拓展健身平臺,建立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省級俱樂部、市級俱樂部、縣級俱樂部等500多個;為增強人民群眾身體素質提供有力助推,南通市以全民健身日、南通體育日為重點,開展各項形象大、規模大的全名健身月活動。全民健身的深入,使得南通人民的總體體育水平處于較高的位置。
近年來,南通市積極倡導體育消費新時尚,南通市體育場館的服務項目逐年增加,全民健身服務創收也較往年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作為現階段體育支柱產業的體育彩票,在南通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明顯成績。近幾年來的銷售總額,除2013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逐年增加,始終保持蘇中、蘇北第一,增幅27.42%,列全江蘇省第一,大大增強了體育自身的造血功能。
除了以上方面,南通市也具備較完善的輸送機制。它明確指導思想,突出中心工作;緊緊圍繞“奧運爭光計劃”,瞄準奧運項目、瞄準我國的優勢項目,突出中心,注重質量,著力做好完善人才培養輸送機制有關工作。完善輸送作用,發揮導向作用;加大對教練員獎勵制度和考核力度;對輸送到省少兒體校的,南通市的標準也高于在江蘇省年度比賽上拿到金牌所獲得的獎勵。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訓練單位和教練員培養輸送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和作用。建立選材網絡,夯實選材基礎。建立較為完備的選材網絡,廣泛選材、科學選材,是后備人才培養輸送的基礎性工作;建立由教練員、體育教師和科研人員組成的選材小組,每年舉行科學選材培訓班,普及教練員和體育教師的科學選材意識;各縣(市)區每年召開選材運動會,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集中選材、身高選材和跟蹤選材的三結合選材機制。強化服務意識,營造良好環境。一方面,加強對運動員的訓練、思想、生活方面的管理,讓他們感覺到時刻就像在家里一樣,安心學習和訓練;另一方面,做好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家屬的慰問工作,為運動員訓練提供理想的人文環境,充滿人情味的工作方法,常常能夠激勵運動員發揮更大的潛能,創造優異的成績。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輸送質量。培養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教練員是關鍵。一個好的教練員往往能帶強一個項目、帶出一大批優秀運動員。近幾年,南通市不斷充實教練員隊伍,陸續從專業運動員和優秀大學畢業生中挑選了一批骨干到一線帶隊;同時,切實做好教練員繼續教育培訓。
由此可見,南通之所以能夠成為“冠軍的搖籃”,是和南通深厚的體育文化底蘊分不開的。無論從地理環境、人文素質、管理機制等無一不顯示出它獨特的優勢。南通體育已踏上良性循環發展的道路,搭建的體育發展平臺很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會有新的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誕生。
南通市體育運動學校 任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