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見樺
(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湖北 武漢 430000)
高水平短跑運動員賽前訓練理論與實踐安排研究
孫見樺
(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湖北 武漢 430000)
近年來體育界已經提出了關于訓練的新理念以及新方法,那就是通過賽前訓練打破體能極限,從而提升高水平運動員的成績。這種理念造成訓練安排不符合運動訓練規律,影響了運動員的運動成績。筆者結合初中短跑訓練的實踐,分析當前短跑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當前訓練的觀念、理論以及實踐安排。
訓練理論的價值主要在于對訓練實踐進行指導,當前的短跑訓練理論包括超量恢復理論、應急理論、適應—疲勞理論,通過對理論進行研究,能夠確保賽前訓練的合理性,從而提升運動員的成績。
2.1 超量恢復理論
超量恢復理論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基礎理論,該理論是雅科夫列夫于1962年在莫斯科的運動訓練問題國際科學方法討論會上提出的理論。超量恢復理論是以超量恢復為基礎的理論,根據超量恢復規律,在運動之后運動員的肌肉、能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耗,但是休息的時候,包括肌蛋白、能量會恢復并超過訓練之前的水平。同時肌肉會產生一系列的生化變化,出現超量恢復的現象。短跑訓練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為高水平運動員具有較高的競技能力,而且運動員水平各有高低,而超量恢復理論屬于單因素理論,因此在使用超量恢復理論時,需要結合運動員本身的狀態進行實踐。比如在賽前安排一段時間的密集訓練,經過休息后運動員的機體機能能夠達到最佳狀態,從而實現訓練的集合效應,運動員的成績有所提升。
2.2 應激學說
應激學說最初來源于Hans Selye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研究,文章對老鼠進行實驗研究,結果表明當機體受到應激時,機體會產生特殊的癥狀。這種癥狀分為警覺、抵抗以及衰竭3個狀態。應激學說是闡明應激與適應、應激與不適應導致機體的技能產生非特異性的一般規律,在短跑訓練中,采用應激理論能夠對訓練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應激理論指出,長時間的單一訓練會使運動員產生一定的適應,導致運動員停止增長,而在訓練過程中,需要始終讓運動員處于警覺與抵抗階段,在訓練過程中需要足夠長的休息時間保證運動員的技能恢復。通過將運動員保持在警覺與抵抗階段,能夠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從而不斷逼近身體的極限水平,促進運動員水平的提升。
2.3 疲勞-適應理論
關于適應理論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疲勞—適應理論主要是從兩方面分析負荷刺激非機體的影響,該理論認為以人的安全狀態作為基準狀態,進行訓練后會發生適應效應與疲勞效應兩種效應,適應效應能夠提升運動員的經濟能力,而疲勞效應最早造成機體的損害,影響運動員的發揮。這兩種效應同時存在,在訓練過程中,如果適應效應占據主要作用,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否則相反。應用疲勞—適應理論對短跑訓練進行指導,能夠保證運動員保持較高的狀態。比如,在進行最大力量訓練的過程中,耐力等會造成下降,不同的技能恢復時間不同,為了提升運動員的賽場表現,需要保持各種機能的平衡,從而提升競技能力。不同特點的運動員的表現也有所不同,當一個運動新手參加耐力訓練或力量訓練時,產生效應較快,消退得也較快。
賽前訓練強調的是訓練的科學化,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安排,從而使運動員能夠保持高競技狀態,取得優異的成績。賽前訓練觀念貫穿于訓練比賽的全過程,對于訓練實踐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
3.1 訓練觀念形成因素分析
賽前訓練的觀念主要來自于科學訓練理論知識、訓練經驗和訓練精神3個方面,通過這3個方面的作用,從而形成較為系統的科學觀念。與其他觀念相類似,賽前訓練的觀念形成需要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系,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應用中注重使用超量恢復理論、訓練分期理論等理論進行指導,通過問題的提出與分析、提出假設以及驗證,從而對訓練經驗與理論進行綜合指導,得到指導訓練的經驗總結,提升訓練水平。
3.2 訓練觀念的特點
訓練觀念是在訓練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存在以下特點:(1)內容的客觀性。訓練觀念的內容具有客觀實在性,為了確保訓練的準確性,需要以實踐為指導;(2)地域性。訓練觀念的形成與地區、教師以及學生等因素相關,具有地域性,因為在不同的氣候、地形條件下會形成獨特的訓練觀念,而且觀念之間不能夠完全借鑒;(3)演進過程的獨立性。訓練觀念的形成過程具有移動的獨立性,因為訓練隊伍的質素不同,因此在觀念的形成過程中,作用于某一領域的訓練觀念形成也具有獨立性;(4)觀念的網絡性與可變性。運動訓練是一項涉及面較廣的復雜的實踐活動,不同方面的知識的積累會形成訓練觀念網絡,而在訓練實踐中,隨著訓練程度的變化以及訓練理念的更新,訓練觀念也會發生變化,一個優異的運動成績的產生與教練員訓練觀念的更新與補充息息相關。
3.3 訓練觀念的作用
訓練觀念的形成與訓練實踐的積累相關,同時可以反作用于訓練,對訓練形成較好的指導,對于訓練而言,訓練觀念的能夠起到正確的指導,對于訓練而言,訓練觀念主要存在以下的作用:(1)保障爭取的訓練方向。訓練觀念是對訓練實踐的高度總結,良好的訓練觀念的形成能夠在觀念層面上進行指導,需要沿著正確的訓練方向指導訓練,對于訓練實踐而言,訓練觀念能夠確保方向的準確性;(2)科學制定訓練計劃。訓練計劃的形成需要結合運動員的具體情況以及未來訓練目標形成理論設計,對于訓練計劃而言,訓練觀念貫穿于訓練計劃的全階段,在實施過程中制定針對性的訓練內容、方式與手段,能夠提升訓練的價值;(3)能動的指導訓練實踐。訓練觀念是訓練理論指導實踐的中介,是在訓練理論與以往的訓練實踐的基礎上,對后續的訓練實踐進行指導的橋梁,從當前的訓練實踐來看,先進的訓練觀念對于訓練指導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于短跑訓練運動員而言,需要按照當前的訓練規律,符合訓練理論、自身的訓練經驗以及運動員個性化特征的要求。為了對短跑運動員進行有效指導,需要更新當前的訓練觀念,確保訓練觀念具有指導意義。對于高水平短跑訓練員的訓練而言,需要深化訓練經驗的主觀能動經驗,注重吸取優良的訓練經驗,深入了解訓練規律與訓練項目的本質,并且需要不斷更新當前的短跑訓練理論,借鑒先進的訓練理論進行訓練指導,為高水平短跑運動訓練提供理論指導。同時需要不斷創新短跑訓練員的創新意識,加強業務的學習,當前許多初中學校的短跑訓練還采用傳統的訓練方法,不適應當前的初中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與主觀認識,影響了運動成績的提升,為了對運動員進行有效指導,需要根據運動員的個體特征以及先進的運動理念,構建出適合運動員的科學訓練規律,制訂相應的激勵政策,形成良好的訓練創新環境,激勵短跑運動員不斷前進,推動短跑訓練的發展。
賽前訓練是在一定結構基礎上確定起來的訓練過程,為了確保訓練效果,需要在先進的短跑訓練理論的基礎上,對運動員的生理與心理進行調節,確保訓練內容各部分之間相互聯系,有效安排訓練時間、強度以及對運動員的心理進行調節。
4.1 賽前周期版塊時間確定
對于運動員的賽前訓練而言,競賽日程對于賽前大周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為了適應大賽時間,確保在比賽中保持較好的狀態,需要根據競賽日程制定訓練計劃,明確訓練內容與任務,根據運動員的個體狀態確定訓練周期。在高水平的短跑運動員的大周期訓練安排時,需要按照傳統的分期訓練安排訓練周期,對于較大的運動會進行板塊化安排,依據運動員的生理作用進行周期安排,確保賽前訓練的有效性。在訓練的過程中,將訓練分為賽前減量階段、比賽階段以及恢復階段進行訓練,基本訓練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在賽前4 ~ 20天的時間進行減量訓練,做好專項訓練與身體訓練的平衡,精心安排訓練的內容、量度與強度。一般訓練與專項身體訓練的比例可以是3 ∶ 1,避免因為負荷量的累積造成運動員損傷,因此需要逐步增加訓練強度,確保運動員適應負荷量,提升運動員的適應性。
4.2 賽前周期的心理訓練
短跑是一種典型的極限緊張狀態,因此在短跑訓練和短跑比賽中,可能會因為短時間的緊張而造成一系列的心理負荷,影響比賽成績。短跑運動比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減少心理負擔的影響,應該及時緩解短跑運動員的緊張情緒,確保情緒的穩定以及旺盛的精力,保證比賽中具有較好的發揮。常用的短跑心理訓練的方法包括觀察訓練、意念訓練、心理調節以及動機訓練等多種調節方式,與生理訓練相適應,從而確保運動員具有較好的心理狀態。高水平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應該在心理專家的指導下,制定個人心理訓練計劃,確保心理訓練的有效性。
高水平短跑運動員的賽前訓練對成績具有重要的影響,為了做好賽前訓練,應該在先進的訓練理念與訓練觀念的指導下,做好生理與心理訓練,確保運動員具有較好的比賽狀態。
[ 1 ] 姚頌平.安排運動訓練過程的現代分歧[ 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4)(34).
[ 2 ] 劉芳,袁革.中外優秀男子100米運動員身體形態、步長、步頻與最好成績特征分析[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8):61.
G822.1
A
1674-151X(2015)04-116-03
2015-03-06
孫見樺(1985 ~),中教二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