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興
(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北京 100021)
中職體育課堂教學評價方法簡析
王洪興
(北京市勁松職業高中,北京 100021)
目前體育教學評價定位在課程結束時一個簡單的分數。這個分數對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意義并不很大,學生的個性沒有得到發展,努力的結果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學效果沒有得到及時反饋,因此有必要提出更科學更合理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評價方案。
縱觀體育教學評價方案的發展,不難看出,體育考核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各個時期教育發展的狀況,帶有各個時期經濟及國外教育思想影響的痕跡,而且整個教學評價的發展方向在不斷完善和更科學合理化。由建國初期的沒有統一標準,到有統一標準,到承認地區差別,到l978年增加素質項目考核內容,這對以增強體質為目的的體育教學起到了加強的作用。l987年后又相繼推出的評價方案,對計劃經濟下的體育教學起到了推動作用,使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有了一套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方案,導致已成熟的生物體育教學觀向注重身心發展的新觀念轉變。但是,社會在前進,教育在發展,今天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內容,使得教學評價己不能完全適應它的需求,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出現只停留在狹隘體能上的考核體系,忽視學生個性差異,評價內容的統一性太強,過于強調定量等問題,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雖然新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已出臺,但在執行教學評價上沒有明確的學習過程的評價方法,沒有明確的執行方法,目前還是在運用以素質測試代成績,雖然增加了對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的測試評價,但對于課堂教學本身沒有很好的過程評價,教學評價沒有與課程發展同步,體育教學評價改革和發展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2.1 體育教學評價的考核體系
目前仍沿用于1992年執行的體育教學評價的考核體系,在原中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有明確的規定,采用綜合評分方法,以百分制為標準。評分的內容為:體育課的出勤率和課堂表現占10分,體育基礎知識占20分,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占40分,運動技能技巧占30分。評分標準:90分以上為優秀,75 ~89分為良好,60 ~ 74分為及格,59分以下為不及格。現在學生們在期末所拿到體育課成績,就是由這四部分組成的。這套方案使我國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由單一向全面發展,由不合理向科學合理化發展,體現了體育教育觀念的轉變,對體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2 體育教學評價中過程性評價體現得不充分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包含了對學生成績考核和學習過程的其他評價兩個方面,也就是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方面。目前,我們采用的評價方法就是終結性評價。將學生在體育課中的努力程度和進步幅度納入到評價當中。雖然有大綱當中10%的課堂出勤率和課堂表現,但仍存在著僅靠教師課堂記錄,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分數偏低,主觀性大,難以操作,沒有學生進步幅度多少的體現,也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
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學生在學習每個單元時所表現的態度、技能、知識、思考甚至情感等進行綜合評價。它能做為必要的反饋環節,對今后的教學改善,學生自覺性的提高提供幫助,對學生健康、體制、技能、心理的變化給與更大的關注。因此應當將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移,將二者結合起來,以學生學習的過程作為評價的重點。
2.3 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考核不合理
在大綱中體育“三基”任務之一就是“增強體質”,體現在評價考核中就是身體素質和技能部分分值占有率分別為40%和30%。這一定量化指標雖說是經過大量學生體質調查統計,根據正態分布統計出來的,但是它能否體現體育與健康評價的目的值得探討。目前體育成績分數中這兩項作為主要內容,用它作為體育課的評分標準是不夠合理的。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學生體質一直很好,身體素質一直很好,他單憑身體素質的先天條件好,不用怎么練就能取得優異成績;而另外一些學生由于先天性身體素質差,低起點(如肥胖因素),主觀上十分努力,鍛煉刻苦,但經過體育學習與鍛煉后,雖與自我相比有較大的進步,但在進行“五項達標”測驗時仍舊不及格,難以取得好成績。將身體素質測驗作為體育課成績的一項重要評分標準,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有些學生從內心厭煩體育,甚至從此遠離體育。
定量化的指標應當作為過程性評價的內容,其評比方式適于每個人與過去的成績相比,與同齡人中的平均數相比。對于“五項達標”的標準也要增加各個項目標準百分比,做到橫向比較,將這項指標作為學生自我測評的手段,及時反饋給自己,以便調整鍛煉計劃、鍛煉方法,促進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在評價時可考慮不用作體育成績測評的分值,如果作為體育成績測評,就調整合理分值比重。
2.4 體育基礎知識安排不合理
體育基礎知識作為體育教學的指導內容,推動教學實踐,豐富學生體育知識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成績中體現體育基礎知識考核是很合理的,一些學校教學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忽視了這部分的安排,影響了最終的評價結果。從大綱教材來看,體育知識內容很多,缺乏統一的內在聯系,講授的內容也是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一些學校對體育理論的講授和考核隨意性很大。
3.1 評價設計思路
以過程性評價作為基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次性的重復評價,將抽象目標具體化和可操作化。評價指標有定量和定性兩種。評價的方法,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評價的形式,包括口頭評價、觀察、測定、考試等方式。評價的內容,應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人際關系等非智力因素和非體力因素,除了技能,知識外,還應包含學習態度,情感等因素,分值采用五級評分制。以每個教學單元為基礎進行評價,制訂出相應的量表,將上面的內容包含其中,給出具體的分值和評價結果,然后再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牛,以便學生自我掌握練習情況,同時教師可根據評價結果作為下一階段教學調整和指導的依據。在學期末、學年末開展總的評價,對單元評價進行歸納,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指標。
在過程性評價基礎上再進行終結性評價。身體素質的測定仍以“五項達標”作為測評內容,但要適當調整達標評分表,增加各個項目的標準百分比,調整在成績考核中的合理分值比重,體育特長的加分值。特長為每個學生最擅長的一項運動,注明運動項目、運動水平、參加比賽獲獎情況技評時以熟練、創新為評分標準。
最后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進行適當的綜合。綜合分值為體育教學評價的分數。
評價后,應建立學生《健康卡》,記錄學生學期始至末的健康狀況,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血壓、心率、視力、握力等。還要建立《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卡》,采用闖卷、調查等方式將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情況給予評語式評價。最后建立《反饋卡》,記錄學生一學期或學年各方面的指標分數,結合評語,發放給學生家長,反映學生學習情況。
要將評價與新課程大綱相結合,合理充分地反映新大綱的特點,與新大綱相輔相成。
3.2 階段性研究
通過對我校學生第一學期的數據采集和準備研究,我們制訂了一些評價量表。有學生的自評表,教師的評價與反饋,小組的總評表。進行每個單元的技能測試,身體素質測試,每個單元的自我評價,體育知識問卷等。在期末,我們將幾項內容匯總,一部分是將每個單元的評價匯總,評定出學生學習情況的總分。一部分是學生體育知識向卷分數,一部分是學生特長加分,一部分是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加分,最后給出學期成績。
經過對體育教學評價歷史現狀的分析,表明體育教學評價有待于進一步地改革與完善。教育的新觀念是素質教育,就要適時地推出素質教育下的體育教學評價方案,實現教學評價的真正目標。體育教學評價改革是一個漫長的實踐總結過程,要在不斷實踐、提高、再實踐的過程中完善評價內容。在體育教學中合理地將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整合,用發展的眼光評價每一個學生。更需要廣大體育工作者付出艱辛努力,以科學、進取的態度,發掘出適合時代要求的體育教學評價方案。
G807.3
A
1674-151X(2015)04-102-02
2015-02-15
王洪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