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心(吉林省體育運動學校 吉林長春 130022)
?
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①
蔡可心
(吉林省體育運動學校吉林長春130022)
摘 要:通過對于吉林省75名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損傷的情況調查,結合項目的訓練與競賽規律與特點,發現青少年跆拳道項目運動損傷的特點是以大腿肌肉拉傷及腰部的傷病較多,膝關節與踝關節的損傷較少,這與跆拳道多用腰以下部位發力的特點相一致。該文分析了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主要有準備活動不充分、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訓練與比賽組織不當等,提出了訓練與比賽期間的合理預防傷病措施,為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順利實施教學訓練計劃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傷病調查
跆拳道作為奧運會正式項目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進行跆拳道訓練的青少年也在逐步增多。由于業余教練員的執教水平不高,對青少年運動員的科學訓練認識不足,導致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性傷病時有發生,對于青少年運動員的身心都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有研究表明,運動損傷多發生在力量速度練習與技術練習時,尤其是在力量練習時,運動負荷過大是導致運動性傷病的主要原因。該文針對吉林省青少年跆拳道項目運動員進行運動性傷病的調查,分析傷病的發病原因,結合訓練與比賽提出合理預防措施,為吉林省青少年跆拳道項目的科學訓練提供理論依據。
在查找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吉林省長春市40名、吉林市20名及四平市15名,15歲至18歲男子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進行運動性傷病的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
2.1運動損傷發生的部位及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發現在運動損傷部位出現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腿部43%,腰部24%,膝關節16%,踝關節11%,手部6%。這說明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部位有特點:腰部損傷發病最高,其次為腿部傷病較多,膝關節與踝關節損傷相對較少,最少的是手部的損傷。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腰腿部位以下運動損傷的發病率較高,上肢較少。出現這種特點的原因,主要是與專項特點有關。首先,跆拳道項目是對抗性競技運動,在運動技戰術時,運動員下肢的技術動作較多,以腰部發力為主(如后蹬、旋踢等)。青少年運動員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對于腰以下部位的訓練負荷量明顯高于上肢。專項力量與速度訓練的重點也是以腰部以下為主,因此對于腰部的損傷出現頻率較高。
2.2運動損傷發生的類型及分析
2.2.1腿部損傷分析
腿部損傷出現較多的是肌肉拉傷。主要原因是在一般力量練習過程中,負荷量與強度提升的過快,青少年的肌肉系統發育還不成熟,過分的追求大負荷力量訓練,對于肌肉的刺激較大,尤其是下肢力量練習時。在練習專項技術動作(如后蹬、橫劈叉與縱劈叉)時,腿部肌肉突然主動強烈收縮與被動過度拉長時,造成肌纖維的微細損傷或斷裂。拉傷的部位多以大腿后側與內側肌群為主。
2.2.2腰部損傷分析
腰部是身體的核心部分,對于保持重心穩定與平衡十分重要。跆拳道運動中腿法變化十分豐富,但最先發力點是在腰部旋轉發力的過程中。在腰部損傷中,最常見的是腰間盤突出。這主要是在訓練與比賽中,運動員身體軀干長時間處于前屈位,腰部肌肉與腰椎周圍的韌帶受到過量的負荷導致損傷,椎間盤受到壓迫,向后面以及側面突出,壓迫周圍的神經,引起腰腿痛。
2.2.3膝關節損傷類型及分析
在膝關節的損傷中以內側副韌帶出現的損傷較多見,半月板與髕骨軟骨病等較少。原因在于運動員在運用不同腿法時,膝關節處于外展或外旋、內展或內旋狀態,用力過猛,在受到對抗外力相抵抗,就會引起外側或內側副韌帶的損傷。在旋踢過程中,運動員容易造成半月板的損傷;在側踢過程中,大多因用力過猛導致內側副韌帶的損傷。在對抗過程中,如受到外力擊打到髕骨尖,則導致髕腱與髕骨的損傷。大量長期的跳躍練習,反復刺激髕腱末端,導致慢性肌髕腱的勞損。
2.2.4踝關節損傷分析
從本次調查中可見:踝關節的損傷在青少年跆拳道項目損傷中出現頻率較少,多為外側踝關節損傷。在快速進攻等專項動作(如后蹬、騰空后擺等)時,雙腳離開地面后,踝關節處于趾屈內翻位。當重心不穩時,腳的外側先著地,導致外側韌帶損傷。這與踝關節的解剖特點與關,因踝關節的內側韌帶強于外側韌帶,外踝低于內踝,也導致外側韌帶易受傷。
2.3運動損傷產生原因的分析
2.3.1準備活動不充分
在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訓練之前,準備活動必不可少。它通過多種訓練方法,提高肌肉與韌帶的彈性與伸展性,降低肌肉的粘滯性,提高關節的靈活性與內臟及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加強各器官與系統之間的協調性,使機體對正式訓練負荷產生良好的適應。如準備活動不充分,則導致肌肉溫度上升不足,彈性不足,粘滯性過大,導致肌肉與關節的損傷。
2.3.2局部負荷過大
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的過程是漸進式,波浪式的。在快速發育期,運動器官(肌肉、關節與骨骼)與內臟的發育不完善。持續大強度訓練負荷很容易造成運動性疲勞。當運動員出現體重減輕,專項能力不升反降,技術動作不規范及厭倦訓練等情況時,說明運動員已處于疲勞狀態。在專項訓練過程中,對于身體某一部分出現負荷過大,也可能導致局部的損傷。跆拳道項目的特點是以腿法攻擊為主,在訓練內容安排上,發展下肢力量、速度、耐力成為重點內部。較上肢而言,下肢關節的靈活性較差,因此要進行更多的下肢技術。在力量訓練過程中,如追求負荷增加過快,會導致腰部肌肉與骨骼的損傷、腿部血管的負荷過大。
2.3.3技術不正確
運動技術在學習的初期會出現動作不穩定、不協調,甚至是不正確的動作,如不能及時糾正,長時間練習后就會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在訓練和比賽中就會造成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因此,在技術動作學習時,教練員必須正確示范,簡單明了的講解動作要領,對于復雜的動作,要進行分解,有利于青少年運動員在專項技術訓練初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避免因技術動作不正確造成的運動損傷。
2.3.4訓練與比賽組織方法不科學
跆拳道訓練課中以腿法訓練為主,成百上千次的練習期間,要科學合理安排間歇時間,對于腰腿部肌肉、關節、骨骼的保護,必須重視。在訓練中,雙方體重級別差距不能過大,護具要符合要求。
2.3.5注意力不集中
在青少年階段,大腦發育不完善,對于自身的控制能力不足,注意力集中能力不強。在訓練中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教練員在訓練課中,要注意觀察、嚴格要求訓練紀律、強化安全教育,減少因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運動損傷。
2.3.6其他
在跆拳道項目練習與比賽時,運動員的基礎體能與專項體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運動損傷的發生。此外,場地、護具、設施等不符合訓練與比賽要求,也會造成損傷。
3.1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跆拳道運動是一項動作幅度大,運動強度高,有身體接觸的對抗類競技項目。以腰腿部爆發式發力為主,對于關節與肌肉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要求較高。因此,賽前準備活動要充分,調動神經、肌肉、關節與內臟的興奮性,注意下肢關節韌帶的伸展性練習,為后踢、旋踢等腿法的運用,作好準備。
3.2科學化訓練與醫務監督
針對青少年運動員特點,合理安排訓練內容與負荷,科學監控,預防運動性疲勞的發生。在對抗性訓練中,避免雙方在身體狀況、運動技術水平與體重方面差距懸殊。以腳靶練習時,正確持靶、規范的技術動作也能夠預防和減少損傷發生。
3.3強化體能與專項技能的訓練
體能是發展運動技能的基礎,對于跆拳道項目來說,體能是完成橫踢等專項技能的保障。如力量、速度、柔韌等一般體能水平不高時,進行高強度爆發力練習時,會出現肌肉和韌帶的拉傷。在日常訓練時加強大腿前后肌群的練習,有利于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小負荷大頻率的提踵練習,可以加強踝關節的穩定性。
4.1結論
青少年跆拳道項目運動損傷的特點是以腰腿部傷為主,下肢明顯多于上肢,從發病頻率來看,由多到少,依次為:腿部、腰部、膝關節、踝關節、手部。多發生在訓練與比賽過程中的急性損傷,以大腿后群的拉傷常見。損傷發生的原因有準備活動不充分,運動負荷過大,技術掌握不準確,組織方法不科學,注意力不集中等。
4.2建議
在青少年訓練階段,跆拳道項目適當提高體能訓練所占比例,加強基本腿法與基本技術的訓練。在力量訓練方法,突出強調腰腿部的力量速度練習。遵循青少年生長發育規律,科學訓練,正確示范基本動作,簡明講解動作要領,促進運動員運動技能水平與身心健康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袁震瀾.試論國家隊跆拳道運動科學訓練的主要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4).
[2]曾慶國,劉學謙.論跆拳道運動員技術和戰術量化評分[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5).
[3]任曉鳳.對鄭州市80名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損傷的調研與分析[J].中州體育,2012(4):53-56.
過一段時間抗阻運動之后,肌肉橫截面積增加3%~9%、肌肉力量增加一倍、肌肉功能表現有所提高等相關情況,在對受試者進行漸進式阻力訓練之后都有所體現[24]。
作者簡介:①蔡可心(1990,8—),男,碩士,初級教練員,研究方向:空手道教學與訓練。
中圖分類號:G88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a)-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