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至
(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廣東廣州 510500)
最近在年輕人中普遍流行“我也是醉了”這句蘊含著些許無奈的話,今天的我們常常遇到一些讓我們感到一種無力感的事情,我們對很多事情無可奈何,有心無力。無力感可能讓人荒廢人生,限定人的潛能。在校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生也不例外。
這樣的狀況同樣出現在大學校園中,通過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過程中了解到,有較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類似消極、懈怠等精神狀態來從事體育活動,暫且將其稱之為學生無力感。與此同時,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斷下降,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出現的大環境還擺在我們面前。
上述狀況相信在高校中尤其是公共體育課中較為多見,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又時一個棘手的問題。如何能夠切實可行、行之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呢,單是提升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程的興趣恐怕不能夠完全解決問題,如果公共體育教學中完全以興趣第一,體質健康目標的要求我們就難以能夠順利達到。體育中蘊涵的克服困難、努力拼搏的精神就不能能較好地體現。
因此我們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在體育課上及課余體育鍛煉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丟失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內心對身體鍛煉呈現一種無力感,最直觀的不良影響就是鍛煉的負荷和時間難以達到標準,導致體質的下降,另外也影響個人積極向上的良好生活態度,以至心理狀態低迷,心理健康水平下滑。由此可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狀態與體質健康是密不可分的。面對這樣的復雜狀況,問題如何解決,此為該研究的目的所在。
查找有關針對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與行為的文獻,了解近期普遍存在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出現的學生無力感的狀態和普遍的對策,并發現學生體質健康逐年下降現狀背后隱藏的關于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查閱心理學專業領域內最前沿的能夠對類似學生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無力感這種精神狀態的心理學角度科學的理論解釋。
借助韓國第一位認知心理學博士樸璟淑(現代著名心理學家)的倦怠心理學理論,設計適合于挖掘高校公共體育課參與學生的心理狀態問卷,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關于公共體育課及課余體育鍛煉消極及無力感的狀況。并對被判定為具有無力感的學生問詢原因。
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數據整理和分析,為以倦怠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對學生心理狀態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對策進行邏輯分析提供數據參考和依據。
以倦怠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對學生心理狀態進行邏輯分析,從而找出導致高校學生體質下降以及公共體育課上產生無力感,非積極態度接受教學等不良心理狀態的行為表現進行理論解釋和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和建議。
倦怠心理學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將導致人產生倦怠情緒歸因為家庭工作、社會變化、性格品格三個方面,家庭工作歸因主要是由于沒有安全感、事業失敗;社會變化歸因主要包括全國或國際性的經濟大環境、社會不安定因素及學業壓力等;性格品格歸因包括完美主義、強迫癥、較高的心理能量及自尊心問題。
該領域學者強調這都是由無力感造成的,明明擁有克服障礙實現夢想的能力,卻都不愿意嘗試。這種癥狀甚至會支配我們的一生。如果一個人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各種各樣的情緒就會隨之而來。這些負面的情緒能夠影響心理及生理的健康。心理學和醫學上也都已經證實,如果受到精神刺激,不僅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生理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因為壓力而變得憂郁的猴子更容易患上胃潰瘍;交通事故、綁架中幸存下來的人時常會有消化不良,精神不佳的狀況。
倦怠心理學專家把整個的學術分為了幾個部分:首先是只說不練是心理疾病,這是我們很多人都會犯的一個毛病,但我們沒想過這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去看醫生。此狀況如何處理,專家給出了人們自我治療的辦法:首先倦怠心理學告訴我們只說不練是心理疾病,然后告訴我們為什么會有無力感,然后就是克服無力感的方法,能動性恢復的方法和心靈維持的方法。這便是倦怠心理學的核心理論內容。
倦怠心理學給予許許多多的結論和方法,來讓我們了解自己,下面給出一個根據精神科醫生弗蘭克?密諾斯博士列出的無力感的早期癥狀測試,其內容即針對學生無力感心理測試的調查問卷,內容如下。
表1 具有無力感學生分布狀況
表2 學生公體課無力感產生原因比例分布
1.最近對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2.想法很消極;3.只是在等待著下課;4.總是覺得現在自己所學習的內容不適合自己;5.對每件事情很焦慮;6.想換種生活方式的想法越來越強烈;7.頭疼腰疼;8.生病后身體恢復的很慢;9.總是覺得失落;10.認為沒有人關心自己了;11.最近常喝酒或是有一些消極、發泄式的行為;12.每天都感覺壓力很大;13.需要外界的幫助才能使自己安定下來;14.和以前相比沒什么精神;15.一整天都覺得累;16.記憶力下降;17.不如以前能集中注意力了;18.晚上睡不著覺;19.睡著了凌晨也會醒來;20.醒來之后就很難再入睡;21.覺得自己沒有一件事情做的是完美的;22.不像以前做事那么有熱情;23.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沒什么意義;24.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和足夠的關心。
上述24個情況中如果你符合其中的一半也就是12項以上,則說明你可能存在著所謂無力感的癥狀,需要注意。以此從廣東金融學院全體一二年級參加公共體育課學生中根據年級、課程和性別進行系統抽樣(分層—隨機),調查結果數據進一步處理可以得出結果見表1。接受調查的所有學生中具有無力感的人數占到總數的32.9%,男生中比例低于女生;大二的學生無力感明顯高于大一學生。
以問卷調查方式對廣東金融學院公共體育課學生進行無力感心理測試,測試的過程發現學生都還是非常喜歡做一些所謂的心理測試的,好像每個人對于了解自己都充滿了無限的渴望,但是對了解自己又有無數的未知,說明學生自身很難完全的明白和自信,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面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狀況的時候,同學們又常常會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或者得失猶豫不決。因此這也為通過心理治療過程對學生實施心理干預從而拜托無力感,積極參與體育教學過程和課余體育鍛煉最終實現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能。
通過對學生的開放式問卷調查導致學生產生無力感的原因可以概括為7個方面,進行歸納后得出結果。(見表2)
人類行為心理學研究人員中維爾納曾經從833名新生兒中篩選出了201名生長環境最惡劣的嬰兒作為了他的研究對象進行了四十余年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這201名新生兒長大之后不適應社會的概率要明顯高于632名其余的孩子,在這201名孩子當中,有2/3的人表現出了對社會不適應。剩下1/3完全沒有這種狀況,剩下的1/3也就是72名孩子,他們之所以能夠戰勝逆境一定有他們共同的原因,這是一種在任何逆境中能夠不屈服的強大生命原動力,這個原動力在學術上被稱之為彈性。相信如果教育工作者、家長乃至社會能夠更好得培養出學生,使他們的內心能夠具有稱之為“彈性”的心理品質。具有這種“彈性”心理的人在從事體育活動時的無力感問題必然更容易得以解決。
是什么讓他們戰勝了逆境維持正常生活。這也是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想知道的答案。研究人員指出:在困境中還能堅強德健康成長的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至少有一個大人無論在什么條件下都無條件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他們著想,給予他們支持和理解,是無條件的愛引領著孩子們走上了正確的人生道路。
更進一步地,最終研究人員經過40年的研究總結得出彈性的核心原因在于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很好的人彈性就高,這樣的人不會陷入無力感。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無人幫助,是人都會遇到困難,無人幫助你解決困難,無力感就會成倍成倍的作用于單個人身上。
人際關系好只是人不會陷入無力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只有人際關系好的人才能夠在寬松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體會互幫互助,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容易得到別人的支持,從而對消除無力感較為有效;但話說回來,只是人際關系好就一定不會產生無力感顯然是缺乏依據和片面的,具有無力感的人也不一定是人際關系不好。
那么有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來治療和改善無力感才是關鍵。首先限定一個月內隨機選取20個時間結點,記錄當時所做的事情和心情,除此之外還要詳細記錄當時的場所時間與同伴,如果我們堅持記錄一個星期,就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何時獲得了自信感和優越感當時地點在哪,我們跟誰在一起和正在做什么,我們可以以此為依據,試著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帶來一些轉變,這也可以增加我們積極地體驗,并且當我們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可以使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大家可記錄下當時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情、自信感、能力感、自卑感、無力感及投入度的上中下等級和其心理狀態與生活意義的一致程度等。通過這個方法來樹立信心,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1)倦怠心理學理論能夠解釋學生公共體育課中出現的無力感行為,并且能夠界定在校大學生是否存在無力感等心理問題。
(2)調查范圍內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校大學生群體中有接近半數學生對公共體育課有種類似消極、懈怠等無力感的精神狀態。男生中比例低于女生;大二的學生無力感明顯高于大一學生。熱愛體育運動并樂于參與其中的人基本沒有無力感的特征。
(3)具有無力感心理狀態的人會丟失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內心對身體鍛煉呈現一種無力感,最直觀的不良影響就是鍛煉的負荷和時間難以達到標準,導致體質的下降,另外也影響個人積極向上的良好生活態度,以至心理狀態低迷,心理健康水平下滑。
(4)高校學生公共體育課產生無力感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喜歡公共體育課及課余體育鍛煉;沒有選到自己滿意的項目;項目滿意但授課內容與想象不同;授課內容嘗試后失去興趣;授課內容完成較為困難以及難以融入集體等方面。
(5)經常獲得支持和理解的人內心具有在逆境中不屈服的“彈性”心理品質,在從事體育活動時的無力感問題容易解決。
(1)教師在公共體育課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中是否存在無力感等問題,同時重視消除學生無力感的心理問題。這與體育培養人身心健康的理念是吻合的。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能夠發揮學生對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的話,學生消除消極無力感情緒的同時公共體育課教學也會更好。
(3)針對學生無力感產生的原因進行引導,從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公共體育課及課余體育鍛煉,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對運動能力偏弱的學生應多多給予理解、支持和鼓勵,避免無力感的產生。
(5)適當的通過積極心理暗示治療和改善學生已經存在的無力感。
(6)對不具有無力感的學生也要利用“彈性”原理,適當增加教學內容的難度,使其不斷接受挑戰,不斷進步。
[1]仇法強.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和參與行為的調查研究[J].內江科技,2010(3):154-155.
[2]毛榮建.青少年學生鍛煉態度—行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檢驗[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3.
[3]田曉禹.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對主觀鍛煉體驗的影響:鍛煉態度的中介作用[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4]侯勇.湖南省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和行為的調查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1.
[5]霍方文.在鍛煉行為階段變化理論下的男大學生鍛煉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