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京(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
?
“十八大”精神下我國高校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陳亞京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摘 要:“十八大”對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做出了重要指示,目的是完善我國教育教學結構,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和造就大批高層次人才必須從高校教育教學抓起,以適應國際人才競爭的需要。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仍存在體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缺失、體育院校課程設置存在漏洞、體育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缺乏等諸多問題,這對嚴格遵守國家發展政策、教育教學改革、適應社會市場需求以及學生主體自我能力的發展不相適應。因此,我國高校必須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政策,按照國家教育教學制度,努力進行教育教學制度改革,轉變固有教學理念、活躍教學思想、增強教學時代性,以培養21世紀“創新型人才”為出發點,以終身體育為主導,使體育教學目標呈多元化趨勢,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更符合“十八大”精神所需的“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
關鍵詞:“十八大”精神體育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
十八大會議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十八大”精神代表了國家大政方針的方向及時代進步的朝向。
21世紀以來,全球競爭愈演愈烈,體育運動也同樣作為一項重要的國際競爭內容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奧運會、世界錦標賽等各大體育賽事的舉辦以及各國體育外交都展示著體育的獨特魅力。作為體育競技場上的體育強國,中國自新世紀以來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特別是北京奧運會的52枚金牌,更向世人展示了良好的中國形象。目前高校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樞紐,承擔著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
創新成為當代人才質量的核心理念,促使人才培養改變模式,注重在教與學活動和學院管理活動中有助于創新能力形成的一系列理念及實踐,即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發展中的創新、教師教育中的創新以及教學管理中的創新。因此作為培養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高校必須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水平,旨在繁榮我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總結教學訓練改革經驗,培養出我國優秀高校體育專業創新型人才。
1.1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缺失綜合素質的掌握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把“體育”定義為“傳授身體運動知識和技術技能”,把“體育教材”定位為“身體運動的標準”,把“體育教學”定位為“照本宣科地傳授運動知識”。掌握運動技能是體育專業學生的必要條件,但這樣的高校體育專業教育教學條件下只能培養出體育專業學生卻不能培養出體育專業人才,這是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只關注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以及運動技能的掌握這些硬件,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軟件,這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體育院校教育的一種缺失。21世紀所需要的是全面的、復合型、創新性的人才。高校人才的培養需要注重學生智商、情商及其社會心理適應的全面性,假如缺失了其中一種,人才的培養就如同水桶理論一樣存在缺陷。合理全面掌握思想道德、文學修養、文明禮儀、社會交際等方面的知識才是成為體育專業人才的充分條件。因此,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運動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掌握。
1.2高校體育院校課程設置存在漏洞
面對各不同專業,學院教學應根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整合、區分:體育教育專業應該加強運動技能的學習和身體素質的鍛煉,同時掌握好英語、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的學習,學分和考核制定要高要求對待。運動訓練、民族傳統以及體育舞蹈專業應在保持和加強運動技能提高的同時掌握基礎課程的學習。
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學院設立較好的文化氛圍,體育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更要掌握好運動解剖、運動生理、運動生物化學、運動力學必要專修課程,同時也要輔助掌握體育管理、學校體育、運動訓練等學科。不能將這些文化必修表面化,學院必須采取強硬措施進行課程的學習管理,使體育專業的學生全面掌握體育知識,成功面對未來市場。
1.3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缺乏科研能力
高校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高校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激發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科研能力是完成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現階段,體育院校對于本科生畢業有畢業論文的要求,但是體育專業學生業余時間大部分花銷在運動訓練、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考試、上網等事情上,在寫作畢業論文的時間安排上,63%的學生集中在后幾周,他們以完成任務為主,不可能投入較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深入研究[3]。學院對體育專業本科階段學生科研能力不重視、體育專業學生本身對科研認識的缺乏和不重視以及學校學院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管理不完善等各方面的問題,導致了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環節出現偏差。體育專業本科階段學生科研能力的不足會直接影響學生在研究生階段科研能力,因此重視體育專業學生本科階段科研能力的培養與管理,能夠促進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及未來精英教育的成功。
2.1國家政策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根據國家發展方針,各高校學院必須明確國家發展目標,堅定不移的走“全面素質教育”;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關于“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精神,而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體育教師面對的是青少年學生,因此作為培養高校體育專業人才的高校必須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水平,旨在繁榮我國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總結教學訓練改革經驗,重構高校體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出我國優秀高校體育專業創新型人才。
2.2順應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目前中央和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高校十分重視對體育專業大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育部把實踐教學作為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關鍵指標之一,各高等學校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改革。國家教委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指出:“學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權力,承擔起應負的責任,建立起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一系列教育教學改的宗旨都深刻反映了當前教育教育學改革的必要性和深刻性。
2.3社會市場需要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
當今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寬厚的體育理論知識、過硬的體育專業技能、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型體育專業人才成為社會的需要。如何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符合社會潮流的高等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即人才的定位和培養模式,成為高校、學生個人必須遵從的發展趨勢;如何利用現有的人才、科技、信息等資源,增強體育專業學生自身的造血功能,直正建立和形成自我發展、自我充實、自我約束的管理機制,成為高校及學生個人必須形成的發展目標。
3.1培養一專多能、適應市場需要的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
體育運動的改革與發展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來確定其發展規模與速度。當今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家發展政策緊跟國際、國家經濟發展速度,國家教育教學改革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只會阻礙社會進步的潮流,體育高校院系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學校、學院及學生主體的長遠利益出發,以國家政策、市場需求為根本,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
3.2設置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合理分配資源,加強學院辦學活力
多元化即是指在學院辦學、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模式進行人才的培養。目前高校辦學既培養本科生、研究生,同時還培養專升本、成人教育等等。這種培養模式雖然可以使大多數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是這種方式無法使財力、物力、師資和資源進行合理分,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創新型體育專業人才。一方面違背了體育人才培養周期長的特點,另一方面影響了體育高校的特色的發揮和辦學水平的提高。合理招生,能夠使財力、物力、師資及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加強學生學習、考核制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3.3加強學生主體實踐、科研能力,實現一體化教學體系
解決重技術輕理論、重理論缺實踐、有理論無科研的體育專業學生現狀,需要進行一體化的教學管理。作為擔負著培養21世紀體育人才的體育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應是復合型的。不單是教學、訓練、科研中的某一方面,而是都能勝任的,這就要求體育院校培養人才的辦學模式是一體化的,只有教學、訓練、科研齊頭并進,體育高校在21世紀的教育中才能成為一支獨秀。
參考文獻
[1]陳喜珍,李湘濃.高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與素質教育[J].體育學刊,2004(1):93-95.
[2]周登嵩.新世紀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綜覽[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1-7.
[3]蘇靜,李鵬.高校體育專業本科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120-122.
[4]薛欣,朱瑞琪,薛揚.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現狀和發展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102-107.
[5]張磊,邢金明.日本高校體育專業教育改革的新進展及其啟示[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5):416-419.
[6]田雨普.社會體育專業教育的困惑與抉擇[J].體育與科學,2009 (6):68-70,36.
[7]葛和平,張英,何盛.中美兩國體育專業教育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3):147-148.
[8]袁芳,鄭滬娥,趙振東.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1684-1685.
[9]王會寨,盧石,劉文娟.SCI與體育科學研究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4):474-475.
[10]趙道靜,陳小滿.我國體育人才需求預測及發展戰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2):31-35.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a)-0071-02